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脱之道讲记 b25 灭谛 三 解脱的重点▪P3

  ..续本文上一页对境界的我们,对无二无别的平等性,想象不到,也说不明白;就是真实体验了的,在那自觉的当下,也是没有一毫可说可表的。”

  所谓“见性、见法、见如实真相”等名词,是用来解释让大家大概明白而已,其实在没有亲身体证前,怎么说都说不明白,任你怎么想象也是徒然。常有人问涅槃到底是什么?我回复:如果我解释得能让你听懂,那就简单了,这一堂课下来,全部都是佛菩萨了。讲的只是理论方法及目标方向,这是一定要亲证——唯证方知的,这种平等法性在还没有亲证前,实在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清楚。语言有其局限性,不可能直接透彻到法的本性。禅宗说,一落语言就是第二、三头,而不是第一义了。真正体证到实相法性时,当下的身心状态不是语言可以表达的。但平等法性确实是人人可亲证的,这一点才最重要。

  “众生从来不曾正觉过,为无始来的虚妄熏习所熏染,造成内心的分化、矛盾。佛法要我们息除虚妄分别,离却妄执,就是要脱落层积的虚妄熏习,扫尽离析对立的心态,而实现内心的一味平等,不离此相对的一切,也不滞着于一切。”

  凡愚众生从来没有开悟见法过,无始以来习性的累积就像层层深厚的尘垢,难以透出。如今学佛法的目的就是要透脱出这种虚妄,扫尽尘垢的积压,去体现本来一味平等的法性。在哪里去体会?不离此相对的一切,也不执着于一切。就在人间相对的一切法中的当下去观察,明白其真相不再执着而超越出来,其实都在这里了,这一点很重要。很多修行者以为是人间的万法使我们痛苦烦恼,所以要避开它,到一个清净的地方去。其实真正的修行不是这样,我们之所以在这里会染着颠倒烦恼,是因为没有明白身心当下与万法的关系,没有理解万法的真相。所以必须就在我们痛苦烦恼颠倒执着的地方,去面对它,观察清楚,深透其真正的本质内涵而超越它。这不是逃避能解决问题的,必须在一切相对法的当下,才能面对、体认、超越而不再染着境界,重点就在这里,

  “证见时,没有能知与所知的对立心境,故说:「无有如外智,无有智外如」。”

   如,就是如如法性;智,就是智能。法性即智能,智能即法性,那时是不二的,当下契证的就是如如法性,体证就是空性的智能(般若空慧)。不是离开如如法性有一个空慧,也不是离开智能有一个如如法性,法性智能本就是不二,这才是真正的体证。

  “在不可说中而施设说明,只可说是平等不二,故称为「入不二法门」,或「入一真法界」。”

  真正体证的当下确实无法用言语表达,过后为了让大家有一个道迹可循,所以不妨用形容词来解释——平等不二、入不二法门、入一真法界。佛陀体证的涅槃也是无法言说,但是如果什么都不说,我们就难以解脱了。所以佛陀就用种种譬喻形容来让我们体会,或是告诉你某一种方法,依据这个方法也可以体证得到。佛陀说法很善巧,在不可说中而说。有人说:真正第一义是根本无法可说的。但是如果大家都不可说,那我们如何学佛陀的觉悟?佛陀的善巧就是在不可说中用比喻及方法,使我们也能体会实践证明得到。

  不二门就是超越了人间的相对性即寂灭法性。一真法界与不二是同一个内涵,也没有相对的言语等可说,只是如如法性空寂而已。

  “由此,解脱必需证悟,而悟入的重点在于离分别。”

  我们说老太婆喋喋不休,其实每一位都是啊,内心一直在喋喋不休。不信请稍微注意一下自己的心念,看看它是否在唠叨不停(即思维的想)?每天想东想西,其实就是那个唠叨得要命的人在,很麻烦。这就是分别心的造作熏习,在意识中已经很习惯了,一剎那都无法安住的。所以很多人在禅观或禅修时就会发觉:平常没有什么妄念,为什么一打坐妄念就特别多?其实平常就多得不得了,只是没有发觉。当你一静下来才发觉里面怎么有一个在唠唠叨叨?我们意念中每一剎那几乎都是在唠唠叨叨的。那就是意念的分别心已经熏习攀缘很久了,一下子歇下来,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众生真可怜,一定要攀着外在的一些条件如工作事业家庭责任等,心才能安。尽管抱怨忙死了烦死了,其实内心很喜欢。真正没事干,哪一个能坚持呆三天而不苦?不信试试看,三天坐在那边没事干就受不了。为什么?惯性故。惯性就是攀缘心,有所攀缘有所执着,心里反而觉得很充实。真正没事了,心没有所攀,手放哪里都不知道:昨天本来好好的,今天不知怎么了,这也不对,那也不对,连手都不知道该放哪儿?很多人退休没多久就翘翘了,觉得没有作用了,什么病都发作出来了。心在执着时被压着,什么事都觉得很充实,一没事问题来了。所以不要觉得“无分别”三个字简单,要悟入无分别法性,你作梦都梦不到是怎么一回事。因攀缘惯了,要离分别谈何容易!要契入法性谈何容易!恰恰是要突破我们的惯性。来上课的人都有智能,一听缘起就懂,在观念上知道无我虚幻不实。然而那个染着力的惯性为什么还在?所以修行有两个要突破的:一是观念上先修正突破,破除补特伽罗的我见;接下来要突破的是身心意识中很深很深的习惯性的染着,即萨迦耶我见。单单观念的明白不够,还要深观,深入到习性行为中,一层一层去观察而突破,这个真的要下功夫。两步的理论基础都是一样的,都要从体会缘起无自性的根本上,才能突破观念及习性上的执着,只是用功观照的深度不同而已,基础理论都是缘起法。

  “这是除了般若以外,什么也不能实现的。”

  这一句话最重要!般若就是空慧,即证空性的智能。用智能透彻体证空理空法,才能突破分别染着的惯性。空慧要从哪里建立?从缘起的正见来建立,深刻体证缘起正见就开发了般若的空慧,这是其它什么也不能实现的。导师的话非常恳切!如果建立的知见不是真正的缘起正见,即使修禅定来压抑或守戒等,但要突破内心深处实有感的自性见是非常困难的。注意这是重点:先听闻的法就要建立缘起正见,唯有缘起正见才能体证般若空慧,破一切的我执法执。现在哪一宗哪一派都认为自己是正见,不见得。唯一的正见就是缘起,“正见缘起,缘起正见”,要象背诵偈子一样地背熟。

  “佛教中,有一通俗的──返本还源的思想。以为我们的心识,本来是清净光明的,没有一毫杂染;因客尘烦恼的蒙蔽,所以迷真而流转生死。本来如此;我们现在的心体,也还是如此。如能离却妄染,本来清净的自心,便会显露出来。”

   “通俗”是指为让众生容易接受而说的方便的观念。“返本还源”的思想,是说我们本来是清净的,后来被烦恼遮蔽了,一念无明起三细,生死流转不停。尽管这样,现在的心体也还是清净的,如能离却妄染,把这些烦恼拨开,本来清净的自心便会显露出来,又重见天日,回到本来清净的地方。一般学佛的大部分都在这个传统观念中:我本来是佛,本来是清净的,像太阳光一样被乌云遮盖了,只要把云拨开就可重见天日,这叫返本还源。

  “所谓「本来如此」,是说明他的超越时空性,并非落在时间观念中,想象为从前就是如此。”

  我们都把“本来如此”的“本来”两字误解成过去时间最源头的地方。导师在拨正我们错误的观念:这个“本来”不是时空中的过去,不是以前有一个本来的“佛性、清净心”。真正的本来是超越时空的当下一切法(身心也是万法之一),一切法本来清净。这个本来不是过去以前,而是一切法的当下本来就是清净的(无生无灭故)。如果你发现它本来清净的真相,当下就可离开颠倒执着而体证本来。不是说以前有一个清净的东西,因为无明而一直污染至今。如果这样说,就会产生一个问题:我们有一个本来清净的佛性,后来颠倒污染了而变成众生。通过修行又回来本来清净的地方而成佛了。请问:本来是清净的,由于颠倒烦恼而成众生;现在修回到清净的地方,会不会又来一个无明颠倒?如果回答说“不会”,那前面为什么会?前面是本来清净圆满的,为什么一念无明变成众生颠倒?现在又修到原来的地方,会不会再像从前一样又来一次无明颠倒?这样的修行理论和方法如何能使我们安心?可见,这个理论是有矛盾的。如果说从前有一个本来不生不灭叫佛性的东西,这样就会落入外道的自性见。所以“本来”是超越时空的,是生命或一切法的当下。如果不能了解这一点,修行依据的理论不同,法门便不同,导致最后的体证结果也会不一样。

  “决非先有清净后有尘染,故不可说为「从真起妄,返本归真」。彻底的说起来,不但不是先真而后妄,在现实中,反而是由于妄想,才能正觉。”

  这里导师在拨乱反正,很果断地阐明一些极其重要的观念:决非先有清净后有尘染。如果“清净”会被污染还叫清净吗?那个“清净”本身就有问题了。“从真起妄”,真可以变妄还叫真吗?所以从真起妄,返本归真的说法都不符合道理。那个观念是不正确的,只是先用这个方法,让众生容易听懂而信仰,所以是通俗的方便说,不是究竟义。本来是清净的,后来颠倒成众生;现在回到清净去,将来难保不颠倒,这样还要修它干什么?其实真正说来,非但不是先真后妄,从现实去观察,恰恰是因为有妄想才能产生正觉:“看”透妄想的虚幻非实,当下就可回到从未起妄想的地方(妄想不生不灭的空寂性)。所以“本来清净”或“本来虚妄”都是落于两边的错误见解。以佛法缘起的正见来看,缘起而故“说真说妄”,真与妄的实性不可得,只是缘起法相对的两边而已。下面还有一重点:

  “如低级众生,也有分别影像,可是不明不利。人的意识力特强为善为恶,妄想也特别多。他可能堕得极重,也可能生得最高。”

  其它动物(如蚯蚓等)的意识没有人类这样明利,人类明利的思惟逻辑分别理性,其它动物是不具备的。其实人就是因这一点才有机会解脱,六道中只有人道可以解脱。天界都在享福享受,忘记了修行,最好的因缘在人类。人的意识力特别强,妄想分别特别多,容易为善修行而提升得非常高;但也容易为恶,那就会堕得非常重。

  “人类有此虚妄分别,有了别的意识,才会知道自己的认识错误;知道抽象概念,并非事物的本来面目,这是一般众生不易做到的。”

  正因为意识能分别善恶好坏,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也会发现意念的分别都不是真相,这样才能觉悟。而人类以外的众生就不易做到。

  “由于人类的虚妄分别,发展到高度(忆念胜),才能积极修证,达到超越能所,不落分别的境地。”

  忆念胜就是有逻辑思维的能力,有理性的分别能力。人类靠忆念胜而一直提升,最后才能超越能所相对而不落分别。所以意识分别不全部是坏事,染着了当然就堕落;但如果用意识分别安住于正念正行中,就可以提升超越自己而成佛做祖。

  “如不解这一点,要远离分别,容易趋于定门,而不知修观慧引发证智的法门。”

  很多人以为修行一定要修禅定不起分别。如果不起分别,不用理性智能,如何能抉择发觉真相?如何超越自己?导师在前面曾提醒重点:临近趣证法性时要放下一切的分别,但是前行一定要善分别(闻思修)。闻法后还要思惟消化,明白了才能用正确的观念与方法去体证,最后才证入所谓的无分别法性。善分别后才进入无分别,不是一开始就什么都不分别,这是过程。如果不清楚理论方向究竟与否,误解为修行就是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又如何?石头、桌子都是一心不乱的。“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这才是真正的智能妙用。契入法性空寂体证时确实是不分别,体证以后的起用就是后得智,可以妙用无穷,因为已经与法相应,与智能相应,善用一切法来利益一切众生。这是站在法性上的一种分别,是妙智能,不是人间的什么都不分别。

  这就讲到解脱的重点了:虽然这里讲的是解脱者的境界,但如果不了解自己所学的理论基础,修行就很盲目。乃至体证时也不知道对错,也分不清定境与幻境,定境都不一定能开发智能,何况是幻境?所以这些法的熏习闻思是非常重要的!大家都在讲修行,可是有几个人能真正受用的?问题出在哪里?没有建立正确的知见,方法也不对,“因地不正,果遭迂曲,”因不正果则歪,怎能成就?佛陀时代,解脱的圣者那么多,现在为何没有?现在不再讲解脱啦,都在等救度往生,除此而外还有什么法门?为何变成这样?要探讨清楚这些法,这可不是一个信仰就可以全解决的,大家要明白!

  

《解脱之道讲记 b25 灭谛 三 解脱的重点》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