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對境界的我們,對無二無別的平等性,想象不到,也說不明白;就是真實體驗了的,在那自覺的當下,也是沒有一毫可說可表的。”
所謂“見性、見法、見如實真相”等名詞,是用來解釋讓大家大概明白而已,其實在沒有親身體證前,怎麼說都說不明白,任你怎麼想象也是徒然。常有人問涅槃到底是什麼?我回複:如果我解釋得能讓你聽懂,那就簡單了,這一堂課下來,全部都是佛菩薩了。講的只是理論方法及目標方向,這是一定要親證——唯證方知的,這種平等法性在還沒有親證前,實在無法用語言來表達清楚。語言有其局限性,不可能直接透徹到法的本性。禅宗說,一落語言就是第二、叁頭,而不是第一義了。真正體證到實相法性時,當下的身心狀態不是語言可以表達的。但平等法性確實是人人可親證的,這一點才最重要。
“衆生從來不曾正覺過,爲無始來的虛妄熏習所熏染,造成內心的分化、矛盾。佛法要我們息除虛妄分別,離卻妄執,就是要脫落層積的虛妄熏習,掃盡離析對立的心態,而實現內心的一味平等,不離此相對的一切,也不滯著于一切。”
凡愚衆生從來沒有開悟見法過,無始以來習性的累積就像層層深厚的塵垢,難以透出。如今學佛法的目的就是要透脫出這種虛妄,掃盡塵垢的積壓,去體現本來一味平等的法性。在哪裏去體會?不離此相對的一切,也不執著于一切。就在人間相對的一切法中的當下去觀察,明白其真相不再執著而超越出來,其實都在這裏了,這一點很重要。很多修行者以爲是人間的萬法使我們痛苦煩惱,所以要避開它,到一個清淨的地方去。其實真正的修行不是這樣,我們之所以在這裏會染著顛倒煩惱,是因爲沒有明白身心當下與萬法的關系,沒有理解萬法的真相。所以必須就在我們痛苦煩惱顛倒執著的地方,去面對它,觀察清楚,深透其真正的本質內涵而超越它。這不是逃避能解決問題的,必須在一切相對法的當下,才能面對、體認、超越而不再染著境界,重點就在這裏,
“證見時,沒有能知與所知的對立心境,故說:「無有如外智,無有智外如」。”
如,就是如如法性;智,就是智能。法性即智能,智能即法性,那時是不二的,當下契證的就是如如法性,體證就是空性的智能(般若空慧)。不是離開如如法性有一個空慧,也不是離開智能有一個如如法性,法性智能本就是不二,這才是真正的體證。
“在不可說中而施設說明,只可說是平等不二,故稱爲「入不二法門」,或「入一真法界」。”
真正體證的當下確實無法用言語表達,過後爲了讓大家有一個道迹可循,所以不妨用形容詞來解釋——平等不二、入不二法門、入一真法界。佛陀體證的涅槃也是無法言說,但是如果什麼都不說,我們就難以解脫了。所以佛陀就用種種譬喻形容來讓我們體會,或是告訴你某一種方法,依據這個方法也可以體證得到。佛陀說法很善巧,在不可說中而說。有人說:真正第一義是根本無法可說的。但是如果大家都不可說,那我們如何學佛陀的覺悟?佛陀的善巧就是在不可說中用比喻及方法,使我們也能體會實踐證明得到。
不二門就是超越了人間的相對性即寂滅法性。一真法界與不二是同一個內涵,也沒有相對的言語等可說,只是如如法性空寂而已。
“由此,解脫必需證悟,而悟入的重點在于離分別。”
我們說老太婆喋喋不休,其實每一位都是啊,內心一直在喋喋不休。不信請稍微注意一下自己的心念,看看它是否在唠叨不停(即思維的想)?每天想東想西,其實就是那個唠叨得要命的人在,很麻煩。這就是分別心的造作熏習,在意識中已經很習慣了,一剎那都無法安住的。所以很多人在禅觀或禅修時就會發覺:平常沒有什麼妄念,爲什麼一打坐妄念就特別多?其實平常就多得不得了,只是沒有發覺。當你一靜下來才發覺裏面怎麼有一個在唠唠叨叨?我們意念中每一剎那幾乎都是在唠唠叨叨的。那就是意念的分別心已經熏習攀緣很久了,一下子歇下來,不知道怎麼辦才好。衆生真可憐,一定要攀著外在的一些條件如工作事業家庭責任等,心才能安。盡管抱怨忙死了煩死了,其實內心很喜歡。真正沒事幹,哪一個能堅持呆叁天而不苦?不信試試看,叁天坐在那邊沒事幹就受不了。爲什麼?慣性故。慣性就是攀緣心,有所攀緣有所執著,心裏反而覺得很充實。真正沒事了,心沒有所攀,手放哪裏都不知道:昨天本來好好的,今天不知怎麼了,這也不對,那也不對,連手都不知道該放哪兒?很多人退休沒多久就翹翹了,覺得沒有作用了,什麼病都發作出來了。心在執著時被壓著,什麼事都覺得很充實,一沒事問題來了。所以不要覺得“無分別”叁個字簡單,要悟入無分別法性,你作夢都夢不到是怎麼一回事。因攀緣慣了,要離分別談何容易!要契入法性談何容易!恰恰是要突破我們的慣性。來上課的人都有智能,一聽緣起就懂,在觀念上知道無我虛幻不實。然而那個染著力的慣性爲什麼還在?所以修行有兩個要突破的:一是觀念上先修正突破,破除補特伽羅的我見;接下來要突破的是身心意識中很深很深的習慣性的染著,即薩迦耶我見。單單觀念的明白不夠,還要深觀,深入到習性行爲中,一層一層去觀察而突破,這個真的要下功夫。兩步的理論基礎都是一樣的,都要從體會緣起無自性的根本上,才能突破觀念及習性上的執著,只是用功觀照的深度不同而已,基礎理論都是緣起法。
“這是除了般若以外,什麼也不能實現的。”
這一句話最重要!般若就是空慧,即證空性的智能。用智能透徹體證空理空法,才能突破分別染著的慣性。空慧要從哪裏建立?從緣起的正見來建立,深刻體證緣起正見就開發了般若的空慧,這是其它什麼也不能實現的。導師的話非常懇切!如果建立的知見不是真正的緣起正見,即使修禅定來壓抑或守戒等,但要突破內心深處實有感的自性見是非常困難的。注意這是重點:先聽聞的法就要建立緣起正見,唯有緣起正見才能體證般若空慧,破一切的我執法執。現在哪一宗哪一派都認爲自己是正見,不見得。唯一的正見就是緣起,“正見緣起,緣起正見”,要象背誦偈子一樣地背熟。
“佛教中,有一通俗的──返本還源的思想。以爲我們的心識,本來是清淨光明的,沒有一毫雜染;因客塵煩惱的蒙蔽,所以迷真而流轉生死。本來如此;我們現在的心體,也還是如此。如能離卻妄染,本來清淨的自心,便會顯露出來。”
“通俗”是指爲讓衆生容易接受而說的方便的觀念。“返本還源”的思想,是說我們本來是清淨的,後來被煩惱遮蔽了,一念無明起叁細,生死流轉不停。盡管這樣,現在的心體也還是清淨的,如能離卻妄染,把這些煩惱撥開,本來清淨的自心便會顯露出來,又重見天日,回到本來清淨的地方。一般學佛的大部分都在這個傳統觀念中:我本來是佛,本來是清淨的,像太陽光一樣被烏雲遮蓋了,只要把雲撥開就可重見天日,這叫返本還源。
“所謂「本來如此」,是說明他的超越時空性,並非落在時間觀念中,想象爲從前就是如此。”
我們都把“本來如此”的“本來”兩字誤解成過去時間最源頭的地方。導師在撥正我們錯誤的觀念:這個“本來”不是時空中的過去,不是以前有一個本來的“佛性、清淨心”。真正的本來是超越時空的當下一切法(身心也是萬法之一),一切法本來清淨。這個本來不是過去以前,而是一切法的當下本來就是清淨的(無生無滅故)。如果你發現它本來清淨的真相,當下就可離開顛倒執著而體證本來。不是說以前有一個清淨的東西,因爲無明而一直汙染至今。如果這樣說,就會産生一個問題:我們有一個本來清淨的佛性,後來顛倒汙染了而變成衆生。通過修行又回來本來清淨的地方而成佛了。請問:本來是清淨的,由于顛倒煩惱而成衆生;現在修回到清淨的地方,會不會又來一個無明顛倒?如果回答說“不會”,那前面爲什麼會?前面是本來清淨圓滿的,爲什麼一念無明變成衆生顛倒?現在又修到原來的地方,會不會再像從前一樣又來一次無明顛倒?這樣的修行理論和方法如何能使我們安心?可見,這個理論是有矛盾的。如果說從前有一個本來不生不滅叫佛性的東西,這樣就會落入外道的自性見。所以“本來”是超越時空的,是生命或一切法的當下。如果不能了解這一點,修行依據的理論不同,法門便不同,導致最後的體證結果也會不一樣。
“決非先有清淨後有塵染,故不可說爲「從真起妄,返本歸真」。徹底的說起來,不但不是先真而後妄,在現實中,反而是由于妄想,才能正覺。”
這裏導師在撥亂反正,很果斷地闡明一些極其重要的觀念:決非先有清淨後有塵染。如果“清淨”會被汙染還叫清淨嗎?那個“清淨”本身就有問題了。“從真起妄”,真可以變妄還叫真嗎?所以從真起妄,返本歸真的說法都不符合道理。那個觀念是不正確的,只是先用這個方法,讓衆生容易聽懂而信仰,所以是通俗的方便說,不是究竟義。本來是清淨的,後來顛倒成衆生;現在回到清淨去,將來難保不顛倒,這樣還要修它幹什麼?其實真正說來,非但不是先真後妄,從現實去觀察,恰恰是因爲有妄想才能産生正覺:“看”透妄想的虛幻非實,當下就可回到從未起妄想的地方(妄想不生不滅的空寂性)。所以“本來清淨”或“本來虛妄”都是落于兩邊的錯誤見解。以佛法緣起的正見來看,緣起而故“說真說妄”,真與妄的實性不可得,只是緣起法相對的兩邊而已。下面還有一重點:
“如低級衆生,也有分別影像,可是不明不利。人的意識力特強爲善爲惡,妄想也特別多。他可能墮得極重,也可能生得最高。”
其它動物(如蚯蚓等)的意識沒有人類這樣明利,人類明利的思惟邏輯分別理性,其它動物是不具備的。其實人就是因這一點才有機會解脫,六道中只有人道可以解脫。天界都在享福享受,忘記了修行,最好的因緣在人類。人的意識力特別強,妄想分別特別多,容易爲善修行而提升得非常高;但也容易爲惡,那就會墮得非常重。
“人類有此虛妄分別,有了別的意識,才會知道自己的認識錯誤;知道抽象概念,並非事物的本來面目,這是一般衆生不易做到的。”
正因爲意識能分別善惡好壞,才知道自己錯在哪裏,也會發現意念的分別都不是真相,這樣才能覺悟。而人類以外的衆生就不易做到。
“由于人類的虛妄分別,發展到高度(憶念勝),才能積極修證,達到超越能所,不落分別的境地。”
憶念勝就是有邏輯思維的能力,有理性的分別能力。人類靠憶念勝而一直提升,最後才能超越能所相對而不落分別。所以意識分別不全部是壞事,染著了當然就墮落;但如果用意識分別安住于正念正行中,就可以提升超越自己而成佛做祖。
“如不解這一點,要遠離分別,容易趨于定門,而不知修觀慧引發證智的法門。”
很多人以爲修行一定要修禅定不起分別。如果不起分別,不用理性智能,如何能抉擇發覺真相?如何超越自己?導師在前面曾提醒重點:臨近趣證法性時要放下一切的分別,但是前行一定要善分別(聞思修)。聞法後還要思惟消化,明白了才能用正確的觀念與方法去體證,最後才證入所謂的無分別法性。善分別後才進入無分別,不是一開始就什麼都不分別,這是過程。如果不清楚理論方向究竟與否,誤解爲修行就是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又如何?石頭、桌子都是一心不亂的。“善能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這才是真正的智能妙用。契入法性空寂體證時確實是不分別,體證以後的起用就是後得智,可以妙用無窮,因爲已經與法相應,與智能相應,善用一切法來利益一切衆生。這是站在法性上的一種分別,是妙智能,不是人間的什麼都不分別。
這就講到解脫的重點了:雖然這裏講的是解脫者的境界,但如果不了解自己所學的理論基礎,修行就很盲目。乃至體證時也不知道對錯,也分不清定境與幻境,定境都不一定能開發智能,何況是幻境?所以這些法的熏習聞思是非常重要的!大家都在講修行,可是有幾個人能真正受用的?問題出在哪裏?沒有建立正確的知見,方法也不對,“因地不正,果遭迂曲,”因不正果則歪,怎能成就?佛陀時代,解脫的聖者那麼多,現在爲何沒有?現在不再講解脫啦,都在等救度往生,除此而外還有什麼法門?爲何變成這樣?要探討清楚這些法,這可不是一個信仰就可以全解決的,大家要明白!
《解脫之道講記 b25 滅谛 叁 解脫的重點》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