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脱之道讲记 b15 三法印 二 诸法无我▪P3

  ..续本文上一页论了。如果每一法都有实在的东西,那么,是很多实在的东西组合起来,变成一个更实在的东西呢,还是很多实在的东西组合出来,变成一个不实在的东西呢?这都不能成立。所以佛法的缘起论是彻底的无常无我,没有永恒不变性,没有单一性,这一点一定要明白!

  “故佛又说:「色非我,不异我,不相在」”。

  非我,不是“我”;不异我,就不是“我的”;不相在,“我”不在里面,也不在外面。

  “如说色蕴,若执我的量大,则色在我中;如执我的量小,则我在色中(如我与蕴同量,则是即蕴我了)。”

  如果认为五蕴就是我,那就与我同时存在,我们就会执着这个身体就是我(即蕴我)。知道身体不是我,就会认为有一个实在的我灵魂在身体里面(我在色中);如果不是里面有一个灵魂,那就是在五蕴外面有一个实在的我(色在我中)。这在佛陀的开示和我们的观察里,都找不到这样的我,所以叫不相在。五蕴不是我(非我);也不是离开五蕴有一个我(不异我);也不是有一个我在五蕴里面,或有一个我在五蕴外面(不相在)。

  “对这不即蕴又不离蕴的我执,佛陀破之,蕴不在我中,我也不在蕴中,故说「不相在」。”

  大家要注意:生命能感受的就是这个五蕴,既然五蕴找不到我(非我)。在五蕴外要创造一个我,但怎么也找不到(不异我)。即蕴我不对(非我);离蕴我也不对(不异我);我在蕴中或蕴在我中都找不到(不相在)。哪里还存在一个叫“我”的实在的东西?佛陀就是用这种方法来指导他的圣弟子们。我们每一个人如果也照这种方法去观察自己的五蕴身心,还会执着有一个实在的我吗?

  “这在各蕴的当体上说无我,比一般分析为五蕴而后我不可得的无我观,要深刻得多了!”

   从身心五蕴的各蕴当下观察就知道无我,这是很深刻的体验。如果靠分析推理:五蕴是组合的,组合的就没有主宰性,没有永恒不变性,那就是无我的,这只是逻辑推理想象。如果在我们生命中直接去观察体会,各蕴没有永恒不变性,当下就知道每一蕴的当下没有实在性,这一种体会是很贴切如实深刻的。所以修行不是要创造什么未来的景象和身心的幻化,不是想象到某一个空间去,而是在身心活动的当下,看清楚它的虚幻无实性,如何当下去体验,这是最恰当最直接的。我们时时刻刻在根尘触的过程中,就在生命的当下根尘触之中去观察,生命既是迁流变化的,在活动的当下何时不是五蕴的迁流?当下何时不是观察的因缘?修行就在我们生命活着的根尘触的当下来观察,观察的当下就是。明白了,就懂得什么叫修行。在在处处都能修,不需要特殊的环境,只要活着就是在修,当然死了就没办法了。

  有人说,我们在外面容易染着,没有办法,应该找一个清净的地方。对一般人来讲这可以是一个助缘,但绝对不是这样就能解决问题。现在暂时不与外面接触,到一个清净的地方去,使自己超越出来不受污染,不是不可以,那是方便,慢慢外缘少了,心也比较宁静了。问题是回到人间,不能就此解决,根尘触的过程中习性又来了,贪瞋痴烦恼又来了。真正解决的是回到人间来,照样没事,再不会有障碍了,那才是真解决,在万法的接触中也不执着,这才是真正的自在。

  佛陀为了成道,离开了家庭,离开了一切的占有,他也修禅定和苦行,结果不能成就,最后悟的是缘起法而解脱自在。他真正的解脱自在是悟道后在人间展现:在人间游行,每日一餐的托钵,不会再被贪瞋痴名利而引诱,人间一切的欲望不能再束缚他了。四十几年的说法,展现的是对众生无限的慈悲关怀,想利益这些痛苦的众生,引导大家能解脱。他没有回到欲望中去,没有被人间的种种障碍而击倒。在弘法的过程,有人愿把财产或国家分一半给他,他也没有动心,名利与色都无法引诱他。因为佛陀知道这些都是如幻的,所以不再争取。

  回到人间之所以没有障碍,是安住在缘起如幻而不再执着,这才是真正的大解脱大受用。我们明白这个时,就知道“名利”就是我们的用功处,在名利目前,看看是否会贪瞋、颠倒执着?看看能否超越?这就是检验学法能否用上之处。其实一个人要不要受用解脱,重点在于你愿不愿意而已。有一个居士问:“师父,我法都听懂了,但是要做很困难。”“为什么很困难?你有没有下定决心非要不可?有没有把学法的慧命解脱放在第一位?还是每天三餐、金钱名利重要?有没有分清楚?你要发大愿,愿力会推动你。”“发是发了,还是会懈怠。”我笑言:“众生都在贪欲里面,教你一个对治的方法:你现在发个愿,以后犯一个过错就给师父一百万。看看哪一个再敢犯过错?”其实也不只是玩笑,是能不能下大决心?众生很难发心,因为不知道轻重缓急,用别的方法来剌激约束你,也许会是个办法,但那办法毕竟是被动的,也只是助缘而已。被监禁二三十年的人出来也不见得变乖变好,所以不能光靠束缚规范,那个效果不是彻底的。唯有了解生命的无常,了解我一剎那间一息不来,就要死了,面对的是当下时时刻刻的死亡。今天我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我的未来际遥遥无期,生死无常,再来轮回不知道要多久多远多苦!你了解到这个重要性时,才能觉醒发大心,对自己严厉要求。但是现在有几人对自己要求严厉的?都是对别人严格要求,对自己很少有严格要求。以前的一些善知识修行,对自己犯了错非常严格的自我惩罚,我看了真的很感动。过去丛林禅堂里面规矩很严格,身为指导的善知识对自己更严格。譬如说自己在某个因缘中,吃饭时忘记先要供养就吃了,发觉自己犯了戒律,马上就照规矩自己责打香板几十下,严格惩治自己。这就是自己要有决心依法奉行,就能解脱。

  在《杂阿含经》里,看到佛陀与阿难托钵游行途中休息,佛陀因为有背痛,年纪也大了,很辛苦,身体不舒服,就和阿难说:我休息一下,你讲七觉支。在那个因缘之下还要训练阿难用功。阿难尊者就讲七觉支的内容,讲到七觉支里的精进觉支时,佛陀马上爬起来,尽管很累很辛苦,但立即端身正坐,正念系念在前,听阿难说法。我看到这里无限的感动!一个人会成就是有因缘条件的,看看佛陀对自己的要求何其严格!为什么我们不能成就?我讲这个是希望大家明白,要成就也要因缘条件的,看看这些大善知识,看看佛陀,我们会无限的感动!我们今天还会轮回生死,是没有发大心,不知道生死心切,在人间轻重缓急分不清,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生死大事,关系到我们未来际的生死竟然是轻轻惚惚的就忽略过去了,每天只是在名利恩爱里面斗争。请问:能维持多久?这一生又有多久?知道未来际怎样的生命轮回?知道那种苦到什么程度?真正明白的人就知道轻重缓急了,就不会说自己没办法了。有没有办法在于你有没有认知到什么是轻重缓急生死的苦迫,只是这一生吗?如果这一生,那事小了,死了就算了,怎么死还不是一样?问题是死了不能了,这才是大问题。明白了这个,我们还会一天过一天吗?还会找理由为自己安慰解释吗?还会说自己是没有办法不得已吗?一切都是你自己要负责的,谁也不能替代你!

  “无常、苦、无我的反面,就是常、乐、我。根本佛教时期,正是婆罗门教发展到梵书、奥义书的阶段,是梵我思想发挥成熟的时代。梵我是宇宙的大元,也是人生的本体;奥义书学者的解释,虽极其精微玄妙,但扼要点不外说这梵我是常在的,妙乐的,自在主动的。”

  佛陀时代,婆罗门教发展到了奥义书的思想,认为梵与我是一样的,梵是宇宙的大元,也是我们人生的本体,梵我(自我)是妙乐自在而主动自己主宰的。

  “他们依这梵我来说明宇宙与生命的现象。同时,经过某种宗教行为,把这常乐自在的梵我体现出来,就是痛苦的解脱,依之建立常乐的涅槃。”

  婆罗门教开初推崇的是祭祀,后来发展到隐遁的苦行,想把这常乐自在的梵我体现出来,认为就是痛苦的解脱,依之建立常乐的涅槃。注意:婆罗门梵我的精神与佛教的无我恰恰是相反的!佛教就是在破除这样的观念,佛法认为这只是想象而没有实际的,因此没有一个常乐我净。大乘佛法后期就是从无常无我演变而到后来《涅槃经》谈的所谓“常乐我净”的,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大家要明白大乘思想转变的背景,如果不了解什么是佛法的根本,不明白在历史演变过程中,由于时空背景的变化会产生相应的流变,而现在随便拿一本经就以为它是究竟了义的,那是很盲目的!佛法有方便的地方,但不是究竟。我们如何区分方便与究竟是很重要的。

  “释尊平日不和他们争谈这些玄虚的理论,针对着他们想象中的常、乐、我,拿出现实事相的无常、苦、无我,迫他们承认。”

  这一点很重要!任何宗教在讲“常乐我”时,佛法唯一的办法是无诤,你讲你的,我讲我的,争论又有什么用?佛法是要从现象中提出证明无常、苦、无我的事实,那是一一可以举证的。然而其它宗教的“常乐我净”是无法举例证明的。所以用现实的现象让他们亲身体会到他们想象的是无法证明的,只是理想而已。佛陀用的方法是从现实的现象中能举证体会观察证明的,这才重要。所以学佛不能落入信仰依赖想象崇拜,而是要探求真理真相,这样就不会迷惑了,导师点出这一点非常重要!

  “释尊的立场,是绝对反婆罗门的。对这,我们应该切实认识!”

  在佛法流变的过程中,人们由于对婆罗门教的教义内容不了解,结果把他们的理念也融摄进了佛法。佛陀时代一直在破除的婆罗门教的思想,到今天却变成了佛法,你说惨不惨?注意呀,这就

  

《解脱之道讲记 b15 三法印 二 诸法无我》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