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脱之道讲记 a6 蕴观

  “﹝蕴观﹞

  佛以慧眼观有情,归纳有情的蕴素为五聚,即五蕴──色、受、想、行、识。

  色蕴:色的定义为“变碍”,如《杂含》(卷二*四六经)说:“可碍可分,是名色。”有体积而占有空间,所以有触碍;由于触对变异,所以可分析,这与近人所说的物质相同。但从物质生起的能力,佛法也称之为色。虽然所说能力化的色,指善恶行为的潜能,然与现代所说的“能”,也很有类似的见地。”

   这里说的“可碍”就是有体积而占空间的,所以是有触碍的,可以看得到的形形色色,还可以分析(分解),现代语言来说即物质,看得到、占空间有体积,又会变坏而能分解的。还有,从物质而生起的能力,佛法也称之为色,与现在讲的能量类似。善恶行为的潜能就是佛法所说的由于身心造作而产生的业力。我们的色心运作留下了痕迹,也就是未来的影响力――潜能,即佛法的术语“业力”。其中还没有表现于身语意的行为,虽然看不到却潜在,叫无表业;显现在我们身心造作,展现为身语意的表现,叫表业。有些人禅定功夫好,有天眼宿命等五眼通,能看到某某人死了轮回到哪一道去,其实就是天眼看到某某人的潜能(业力)趋向。但一般没有神通的人看不到这样的色,这个潜能就是业力,是属于无表业,佛法的某个角度来说,这还是属于色法,只是没有显现出来。比如你今天做了一件善事,会觉得很欢喜,也许明天或过一段时间还欢喜,觉得身心轻安;如果今天作了一件很不好的事,半夜睡觉都会因害怕而惊醒,甚至每天都提心吊胆过日子,这就是潜在的能量影响到了未来,现在虽然还没有展现,然而它潜在里面,所以无表业就是一种潜能。

  “受蕴:受的定义是「领纳」,即领略境界而受纳于心的,是有情的情绪作用。如领境而适合于自己身心的,即引起喜乐;如不合意的,即感到苦痛或忧愁。受就是内心的情绪作用。”

   《杂阿含经》中佛陀提到受蕴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我们内在的六根触到外面的六尘会产生六识,进而产生感受,这个感受如果顺自己的心意,我们就会很欢喜――乐受;不顺心意的,就会起瞋恨――苦受;还有一种是中性的,既不会引起痛苦,也不会引起欢喜――不苦不乐受。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接触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就在心里留下了影像,凭这个影像而引起情绪作用,这就是受的由来。我们每一个人虽然都活在感受中,却很少有人会注意到“受”的作用。其实如果你能在“受”处下工夫,倒是悟道最重要的因缘呢!在我们的生活中,深细地去观察六根与外境一切万法接触而产生的感受,这样的观察很重要:“为什么我会起情绪变化?我喜欢的,人家为什么不一定喜欢?我认为对的,别人为什么会认为不对?我感到快乐,人家并不快乐?我很生气,人家为什么不会?同样是人,为什么有种种不同的展现?”细细分析我们为什会起苦乐受?为什么会起贪爱造业?这都与“受”有着很深的关系,这里是重点。我们很少去分析了解自己五蕴身心的功能和运作思惟模式,所以第一步就是要一一了解我们身心五蕴的功能。现在上课虽然只是文字理论上的研究,但回过头来马上就要在身心上去印证明白了解的,不是只有谈理论,应该时时刻刻反观,那是时时刻刻都可以体验的。不离我们现实身心和外在的一切,马上可以体会证明的,佛法是很如实的,而不是形而上的虚玄不可知不可摸的东西。如果佛法是不可知不可摸的,那我们依据什么来修学觉悟呢?事实上,佛陀的教法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生命的功能即身心的运作。我们的五蕴因颠倒无知而造业,如果不去发现这五蕴本身的内涵,不了解它的因,从哪里下手去解决它生死轮回的苦迫?所以必须在生命中探讨它的因,有一句话:我们在这里跌倒,就要在这里站起来;我们在这里造业轮回,就要在这里发现它的真相,从了解真相中去消除它的因,才能超越解脱,不再被贪瞋痴烦恼束缚。有些人去请朋友来上课听法,听说上的《解脱之道》,所讲的是五蕴六处十八界、讲四圣谛缘起。就说:“唉呀,那个我已经听多了,没兴趣。”为什么没兴趣?因为我们都在讲大乘啊,大乘是特殊超越的。其实都是忽视了佛法的根本,没有打好基础,也就是没有把握住主要的因,却在幻想着最圆满、最高、最超越的,这样的所谓“大乘”,哪一个人能解脱?没有真正的下手处啊!不但找不到原因,最后还得依赖、等救度,等死后到哪里去。佛法并不是那么神秘和虚玄缥缈的,佛法是非常如实的,就在我们生命的痛苦烦恼中去发觉它的真相而已,把这个原因解除了,就解决问题了,佛法其实是很单纯的。

  然而,我们却被一个“大”字搞胡涂了,在那么多宗派与虚玄的理论中,找不到真正下手之处。所以千万别忽视了这个简单的四谛缘起,否则就找不到真正的因。五蕴的色受想行识就是我们生命中五个主要条件,不清楚这些条件,不了解你自己生命的运作模式,你又如何去解决痛苦烦恼生死的问题?在这里我再提醒大家:这个受蕴很重要!后面我们会详细剖析受蕴的真相,让你们学会观察它的虚幻性,很快就会找到修行真正的下手处,这样才能真正解除生命的痛苦。众生的痛苦其实与受蕴有很深的关系,大家要注意!

  “想蕴:想的定义为「取像」,即是认识作用。认识境界时,心即摄取境相而现为心象;由此表像作用,构成概念,进而安立种种名言。”

   譬如当我们的眼根看到外面的境界,就会像摄影机一样把这个境界摄下来,然后留在心中产生新的影像。所以即使事情已经过去,那个影像却还在记忆中,我们会凭着过去记忆中的影像起心动念,再发为语言和身体的行为,这就是想蕴的作用。简而言之:我们的内在六根接触外在的六尘产生了六识,识刹那灭去,留下影像在心中――想蕴,然后意根再摄取想蕴的影像,经过审虑决断而发为言语和身体的行为。注意哦!我们现在上课听法的当下,这时我看到各位,各位看到我,这个影像是当下的,当我们的心安住在这个“当下”时,没有过去和未来,只有当下。但是反省一下,在生活的二十四小时中,又有多少时间是活在当下的?大部分都在想过去未来,常常想那过去美好的或是生气的,不然就是预测未来,准备着未来、想象着未来。那个感受(受蕴)在心中落下的影像时时刻刻会跑出来,不是回忆过去就是预测未来,一天百分之九十的时间都落在“想”里面,而很少只是处于当下的情境中。所以反问一下:自己有没有真正很清醒的活过?时时刻刻在追忆过去、欣求未来,一直在创造理想设计未来,却没有真正面对眼前生活的生命当下,也许你会认为自己是在幸福地享受,但你能说真正活在这个生命的当下吗?一天有多少生命真正是在清醒地活着?大部分都处在回想过去、欣求未来的状态中,不是落在过去,就是希求未来,没有真正活在当下,二十四小时里有几分钟很清楚的真正在“活”的?都在想里面!这个“想”,对我们活在当下的生命影响力太大了!提醒大家注意这一点。

  “行蕴:行的定义是「造作」,主要是「思」心所,即意志作用。对境而引生内心,经心思的审虑、决断,出以动身,发语的行为。因此,凡以思───意志为中心的活动,所有一切复杂的心理作用,除了受想以外,一切都总括在行蕴里。”

   除了受和想以外一切的心理作用都是行蕴,它是一种意志作用――即推动我们言语和行为的动力。六根接触六境,产生六识,俱生受想行,即决定后而发为言语和身体行为,行蕴是行为的动力。

  “识蕴:识是明了识别,从能知得名。我们的内心原是非常复杂的。把不同的心理作用分析起来,如受、想、思等,叫做心所。而内心的统觉作用,叫做心。此心,从认识境界的明了识别来说,叫做识。所以,识是能识的统觉。”

   识与心其实是同一个内涵,只是从不同角度来分析而已。透过根尘触就会产生识――觉知。大乘佛法后来讲到八识,不要以为有八个识或有六个识,其实具有统觉功能的都叫识,只是根据不同的功能而分为不同的识。透过眼睛叫眼识;透过耳朵为耳识;内在有记忆储存一切的功能,叫八识;能把八识放进去又能取出来的,叫七识或末那识。其实都是同样的识,功能不同就给予不同的名字,表示识的功能不同而已,千万不要以为真的有八个识,甚至后来讲到第十识——清净识(庵摩罗识)。其实只是针对识的功能性不同而给它一个名词而已,千万不要以为我们里面真的有那么多识,到底哪一个识才是?其实同样都是一个识。

  认识境界能起识别统觉作用的就叫识。我们的眼睛看到外面的境就显现出来,而产生明了了别。这个识,如果只是从第一念来讲,它就是一种直观直觉而已;如果产生分别以后,就叫它是第二念、第三念,就产生了“受想思”的作用。所以我们认为识有清净识,有污染识,什么是清净识?就是没有污染以前的都叫清净识,受污染了就不是本来的识。其实清净识是识,污染的识还是识。不了解的人以为我们有好几种心――清净心和污染的心。到底有几个心?如果有两个,一个是清净的,一个是污染的,那你用的当下这个是哪一个心?所以千万不要错会哦,以为我们有很多心很多识!

  先大约了解五蕴的内容,重点在于明白从五蕴产生的一些问题。

  “常人及神教者所神秘化的有情,经佛陀的慧眼观察起来,仅是情识的能知、所知,仅是物质与精神的总和;离此经验的能所心物的相依共存活动,没有有情的实体可得。”

   导师在彰显佛法的重点特质。此处的“神教者”指的是其它宗教包括佛陀时代的婆罗门教以及六师外道。佛陀说,有情的身心其实只是情识上的能知和所知(能知就是内六处,所知是外六处),不过是能知的功能与所触动的外在境界,也就是物质与精神即色心二法总合的功能作用性而已…

《解脱之道讲记 a6 蕴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