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谛※
有情──人生是充满种种苦迫缺陷的。为了离苦得乐,发为种种活动,种种文化,解除他或改善他。苦事很多,佛法把他归纳为七苦;如从所对的环境说,可以分为三类: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对于身心的苦
爱别离苦、怨憎会苦──── 对于社会的苦
所求不得苦──────── 对于自然的苦
生、老、病、死,是有情对于身心演变而发生的痛苦。”
众生的苦迫是生命中的事实,最现实的就是必然会面对生老病死。不管你的环境好坏,身心健康与否,生下来早晚都会老病死,从古到今没有一个例外的。生老病死是有情对于身心演变而发生的痛苦。为了避免病和死,希望身体健康,我们注意饮食,加强运动,讲究环境卫生,然而,任你在人间事相上如何进行改善,还是逃不了生老病死!一般生活上的改善只是暂时的部分的,而不是真正究竟改变其苦迫性。生死轮回的因不断,这一生灭了,下一生还是苦迫。即使现在改善环境条件,那也只是暂时多活几十年,面对的还是老病死。生灭(生死)有几种:“一期生死”――从出生到死;“大期生死”――生死不断,直至解脱不再来才叫灭。没有解脱开悟证道前,你不能断除生死的根源,永远在生死之中不停地轮回,不管生还是死,都在生里面(死了还会生)。从大期生死来说,如果只有这一生身心环境暂时好一点,多活几年,那又如何?未来还不是照样生死苦迫不停!所以,这里所说的生老病死不是只有这一生而已。注意啊,如果现在有某一种宗教信仰或团体告诉你:相信并加入,你会身体健康,家庭运气变好,孩子圆满,夫妻感情和谐,还可以活到一百岁,我想人人都会要去的。如果我们告诉你:你来这里学法,是要断除你的烦恼,去掉你的习性,破除我执我见,能超越生死轮回,你想哪一边的生意会比较好?百分之九十大概会选择第一个,因为现在马上可以满足我,会改善经济,孩子乖,生意顺利,夫妻感情好,大部分都是要这个。而到我们这里来听课是在星期天,一个礼拜才休息一天,还要来上课,本来星期天可以睡到十点十二点的,为了听课六七点就要起来赶车上课,一上就是几个月甚至一两年。而且听法还要去实践,要铲除欲望破除我执,要遵守戒律又不自由,你说谁要?但是注意呀,学这个法解决的不仅仅是现在的状况而已。迷信中的崇拜是暂时给你精神的安慰。你们来听这个法,虽然要辛苦地付出,还要去掉自己很多习性和贪爱贪欲。但说真的,即使你要改善这一生的状况也还要这缘起正见的修行才能达到,不是只有信仰拜拜就能解决的。更何况这样的修行真正解决的不是只有这一生,当你真正解脱时,未来的生死也止息了,那才真正永远超越了(不只是这一生)生老病死之苦。所以佛法谈三世――大期生灭,一期生灭,一念生灭,要清楚从什么角度去看,知道背后的原因,还要怎样去体证。众生都在贪欲里面,满足贪欲的就认为是好的;违背你的贪欲就说不好。所以,神教者的宗教标榜信他就得救,满足了众生的贪欲,结果就有那么多人信;而真正能解脱的佛法,信仰的人却是那么的少。佛法是实在的,无法让你一信就得救,它让我们发觉真相,去掉执着爱染和坏习性,然而谁愿受所谓的束缚不自由?故而全世界真正信仰佛法的人少,佛法生意比较差,而神教的生意却那么好。即使在佛法中还有很多的方便法门,那也是为了这些贪欲的众生,跟他说破我执究竟解脱,没有几个人要的:“别的什么都可以没有,“我”怎么可以没有?”这是最大的问题。佛法为了引导这些我执深重的众生,也不得不开展一些方便法门:这里也有“我”,那就是人人都有佛性,本来清净,只要恢复本来就好了。相信我能帮你,那么将来你死时,就会带你去一个非常美好满足的地方。其实这都是佛法的善巧不得已,因众生都在贪欲里,一下子对他说无我破我执、去贪爱,那是违背“我”所需要的,谁愿意接受?
全世界人口现约六十亿,信仰佛法的少之又少,大概只有三亿多人,三亿中抉择正见不落方便法门的大概十分之一,算下来只有三千万人,真能身体力行去实践的,而在其中真能证果的,那就更加少之又少了。佛法变化为何越来越大?佛法在印度流传了一千六七百年,最后灭了。注意听,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佛教徒都说我们佛法是最究竟最伟大的,能使众生究竟解脱,而其它外道不能解脱。然而如此伟大的佛法竟然在印度本土灭了!这是何等严肃的问题!为什么会灭?为适应满足大家而行的方便,使得佛法的正见不见了!现在社会上看起来佛法也蛮兴盛的,但是如实去观察,佛教到底在宣扬什么?大家体证的是什么?真的听到正见,找到解脱的方法吗?还是同样只是在崇拜信仰、依赖等待救度里?要明白啊!
生老病死不是只有这一生的问题,很多人只见眼前利益,解决的只是目前的困难,而无法看到生死根源的长远苦迫。所以谈到生老病死,不仅是谈身心当下的生老病死的苦迫,还要更远一点,不要很浅地落在眼前得少为足的利益上,要看到大期生灭,那是长远不停的生死轮回的循环之真正大苦啊!
“爱别离、怨憎会,是有情对于有情(人对社会)离合所生的。如情感亲好的眷属朋友,要分别或死亡,即不免爱别离苦。如仇敌相见,怨恶共住,即发生怨憎会苦。这都是世间事实。”
所谓爱别离就是喜爱的都会失去,如我们喜欢的亲人、财产、地位(引申大一点到国家社会)等,有的必会消散,生的必会死,这是必然真理。对漠不相识的陌路人,我们一般不会特别去关爱。但面对亲人的生离死别,感情越好越恩爱的,彼此间更苦不堪言!佛陀曾问一位比丘:你在森林禅坐时,衣服被树枝勾破了,会有什么感觉?比丘回答:会难过,是因为“我的”衣服被勾破了。佛陀又问:当你看到树叶从树上掉下来时有什么感觉?比丘回答:没有感觉,树叶跟我不相干,衣服是我穿的,钩破了跟我有关系。我们在人间也是一样。全世界人口以六十亿去计算,每天约三十万人死亡,我们却从来没有注意到每天居然有这么多人死亡,我们丝毫没有感到苦。然而当自己亲人死亡时,尤其关系越深爱的,就越感到痛苦,也就是说染爱越深,死别时更苦。如果夫妻感情不好,也许会说死了算了,再换一个。但感情很深的人要生离死别时,是不是非常苦?爱别离就是越亲爱的要分开时越苦。问题就是没有永远不分开的,恩爱夫妻希望同年同月同日死,然而有历史以来有几对夫妇是同年同月同日死的?除非两个同时死于灾难。所以每一个人必然会爱别离的。
什么是怨憎会?不喜欢的、讨厌的人偏偏生活在一起,这很糟糕。很难看到家庭、公司、团体之间没有纷争,能圆满幸福一团和气的;社会国家也是团体,到处政治纷争;商业上竞争亦复如此。这样纷争下的人们能和乐吗?能不怨憎会吗?人类为什么有斗争?有历史以来据说只有二百多天没有打仗。父母子女、夫妻兄弟应该最亲,但是有很多公案,有钱的大富翁死了,他的子女就开始争财产,告到法院去,要等到他们的官司完结后,父母的尸体才能落葬,还不知要到何年何月?什么地方不在斗争?所以《阿含经》就讲王与王争,国与国争,子与母争,兄与弟争,人与人争。观念不同也会诤――见诤,全世界找不到两个观念完全一样的人,那又如何不争?你最讨厌最不喜欢的人,偏偏每天都要跟他见面;我们不喜欢活在某种状态中,偏偏每天身临其境;每一个人都希望活在极乐世界,偏偏生活在娑婆(堪忍)世界。所以怨憎会也是现实中人人无法避免的问题,与爱别离一样都是苦。
“所求不得苦,从有情对于物欲的得失而发生。《义品》说:“趣求诸欲人,常起于希望,所欲若不遂,恼坏如箭中”,这是求不得苦的解说。”
人生的欲望永远不能满足,希望是一直相续不停的,很多人想:我现在环境不好,如果我有一百万就满足了。可是当他有一百万,他会想:如果我有一千万就好了。等有一千万,他又说:如果我有一亿就满足了,人就是这样的欲壑难填。年轻时找对象,女的想找一个理想的白马王子,男的想找一个理想的白雪公主,就会过上幸福圆满的生活了。可是现在世界上离婚率已高达百分之四十!还没有离婚的不见得就不离婚,因为危机重重。由于我们欲望的一直膨胀不能停止,所以永远不能满足。这里的“所求不得”不是说所有希欲都不能满足,而是说因为欲望越大就越不能满足,好了还要再好,得到了还要再得。第一个欲望完成时,第二个欲望又出来;第二个欲望满足了,第三个欲望又出来,它是永无止息的。人生最大的欲望是什么?也许会以为是富贵和长寿,其实真正的欲望是希望永远不死――永恒的存在。知道人活着非死不可,但是这种无奈并没有打消永恒长存的欲望。于是我们把欲望投射到外面去――有一个天国或是特别的长生不灭的地方,都在求到那里去,这就是最大的欲望!从那个欲望就可以看出,人生即使在社会上名利恩爱都有了,也很健康,问题是即便活到一百岁还是要面对死亡。福禄寿都有了,但一切满足的都会失去,在这一生所获得的最后都不能把握,这也是所求不得。而这是必然会面对的,谁都逃不了。修行者的“知足常乐”,就是止息那种永远无法满足的欲望,才能止息痛苦。所以我最赞叹的只有佛陀,他把一切的欲望都放下了。他生为王子,可以当国王,有谁比他的权力大?他呼风唤雨,要什么有什么,美女、儿子、权力都有,但他为什么都放下了而去修行?这就是与我们不同的地方,所以我们叫凡夫众生,他叫觉者佛陀。他之所以止息了一切的痛苦烦恼生死,就是因为他放弃了一切的占有。我们为什么会有这些欲望?因为认为里面有一个长恒不变的“我”,这就是欲望生起的原因条件。现在学的缘起法,就是要告诉我们造成恶性循环…
《解脱之道讲记 a4 苦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