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谛※
有情──人生是充滿種種苦迫缺陷的。爲了離苦得樂,發爲種種活動,種種文化,解除他或改善他。苦事很多,佛法把他歸納爲七苦;如從所對的環境說,可以分爲叁類: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對于身心的苦
愛別離苦、怨憎會苦──── 對于社會的苦
所求不得苦──────── 對于自然的苦
生、老、病、死,是有情對于身心演變而發生的痛苦。”
衆生的苦迫是生命中的事實,最現實的就是必然會面對生老病死。不管你的環境好壞,身心健康與否,生下來早晚都會老病死,從古到今沒有一個例外的。生老病死是有情對于身心演變而發生的痛苦。爲了避免病和死,希望身體健康,我們注意飲食,加強運動,講究環境衛生,然而,任你在人間事相上如何進行改善,還是逃不了生老病死!一般生活上的改善只是暫時的部分的,而不是真正究竟改變其苦迫性。生死輪回的因不斷,這一生滅了,下一生還是苦迫。即使現在改善環境條件,那也只是暫時多活幾十年,面對的還是老病死。生滅(生死)有幾種:“一期生死”――從出生到死;“大期生死”――生死不斷,直至解脫不再來才叫滅。沒有解脫開悟證道前,你不能斷除生死的根源,永遠在生死之中不停地輪回,不管生還是死,都在生裏面(死了還會生)。從大期生死來說,如果只有這一生身心環境暫時好一點,多活幾年,那又如何?未來還不是照樣生死苦迫不停!所以,這裏所說的生老病死不是只有這一生而已。注意啊,如果現在有某一種宗教信仰或團體告訴你:相信並加入,你會身體健康,家庭運氣變好,孩子圓滿,夫妻感情和諧,還可以活到一百歲,我想人人都會要去的。如果我們告訴你:你來這裏學法,是要斷除你的煩惱,去掉你的習性,破除我執我見,能超越生死輪回,你想哪一邊的生意會比較好?百分之九十大概會選擇第一個,因爲現在馬上可以滿足我,會改善經濟,孩子乖,生意順利,夫妻感情好,大部分都是要這個。而到我們這裏來聽課是在星期天,一個禮拜才休息一天,還要來上課,本來星期天可以睡到十點十二點的,爲了聽課六七點就要起來趕車上課,一上就是幾個月甚至一兩年。而且聽法還要去實踐,要鏟除欲望破除我執,要遵守戒律又不自由,你說誰要?但是注意呀,學這個法解決的不僅僅是現在的狀況而已。迷信中的崇拜是暫時給你精神的安慰。你們來聽這個法,雖然要辛苦地付出,還要去掉自己很多習性和貪愛貪欲。但說真的,即使你要改善這一生的狀況也還要這緣起正見的修行才能達到,不是只有信仰拜拜就能解決的。更何況這樣的修行真正解決的不是只有這一生,當你真正解脫時,未來的生死也止息了,那才真正永遠超越了(不只是這一生)生老病死之苦。所以佛法談叁世――大期生滅,一期生滅,一念生滅,要清楚從什麼角度去看,知道背後的原因,還要怎樣去體證。衆生都在貪欲裏面,滿足貪欲的就認爲是好的;違背你的貪欲就說不好。所以,神教者的宗教標榜信他就得救,滿足了衆生的貪欲,結果就有那麼多人信;而真正能解脫的佛法,信仰的人卻是那麼的少。佛法是實在的,無法讓你一信就得救,它讓我們發覺真相,去掉執著愛染和壞習性,然而誰願受所謂的束縛不自由?故而全世界真正信仰佛法的人少,佛法生意比較差,而神教的生意卻那麼好。即使在佛法中還有很多的方便法門,那也是爲了這些貪欲的衆生,跟他說破我執究竟解脫,沒有幾個人要的:“別的什麼都可以沒有,“我”怎麼可以沒有?”這是最大的問題。佛法爲了引導這些我執深重的衆生,也不得不開展一些方便法門:這裏也有“我”,那就是人人都有佛性,本來清淨,只要恢複本來就好了。相信我能幫你,那麼將來你死時,就會帶你去一個非常美好滿足的地方。其實這都是佛法的善巧不得已,因衆生都在貪欲裏,一下子對他說無我破我執、去貪愛,那是違背“我”所需要的,誰願意接受?
全世界人口現約六十億,信仰佛法的少之又少,大概只有叁億多人,叁億中抉擇正見不落方便法門的大概十分之一,算下來只有叁千萬人,真能身體力行去實踐的,而在其中真能證果的,那就更加少之又少了。佛法變化爲何越來越大?佛法在印度流傳了一千六七百年,最後滅了。注意聽,這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佛教徒都說我們佛法是最究竟最偉大的,能使衆生究竟解脫,而其它外道不能解脫。然而如此偉大的佛法竟然在印度本土滅了!這是何等嚴肅的問題!爲什麼會滅?爲適應滿足大家而行的方便,使得佛法的正見不見了!現在社會上看起來佛法也蠻興盛的,但是如實去觀察,佛教到底在宣揚什麼?大家體證的是什麼?真的聽到正見,找到解脫的方法嗎?還是同樣只是在崇拜信仰、依賴等待救度裏?要明白啊!
生老病死不是只有這一生的問題,很多人只見眼前利益,解決的只是目前的困難,而無法看到生死根源的長遠苦迫。所以談到生老病死,不僅是談身心當下的生老病死的苦迫,還要更遠一點,不要很淺地落在眼前得少爲足的利益上,要看到大期生滅,那是長遠不停的生死輪回的循環之真正大苦啊!
“愛別離、怨憎會,是有情對于有情(人對社會)離合所生的。如情感親好的眷屬朋友,要分別或死亡,即不免愛別離苦。如仇敵相見,怨惡共住,即發生怨憎會苦。這都是世間事實。”
所謂愛別離就是喜愛的都會失去,如我們喜歡的親人、財産、地位(引申大一點到國家社會)等,有的必會消散,生的必會死,這是必然真理。對漠不相識的陌路人,我們一般不會特別去關愛。但面對親人的生離死別,感情越好越恩愛的,彼此間更苦不堪言!佛陀曾問一位比丘:你在森林禅坐時,衣服被樹枝勾破了,會有什麼感覺?比丘回答:會難過,是因爲“我的”衣服被勾破了。佛陀又問:當你看到樹葉從樹上掉下來時有什麼感覺?比丘回答:沒有感覺,樹葉跟我不相幹,衣服是我穿的,鈎破了跟我有關系。我們在人間也是一樣。全世界人口以六十億去計算,每天約叁十萬人死亡,我們卻從來沒有注意到每天居然有這麼多人死亡,我們絲毫沒有感到苦。然而當自己親人死亡時,尤其關系越深愛的,就越感到痛苦,也就是說染愛越深,死別時更苦。如果夫妻感情不好,也許會說死了算了,再換一個。但感情很深的人要生離死別時,是不是非常苦?愛別離就是越親愛的要分開時越苦。問題就是沒有永遠不分開的,恩愛夫妻希望同年同月同日死,然而有曆史以來有幾對夫婦是同年同月同日死的?除非兩個同時死于災難。所以每一個人必然會愛別離的。
什麼是怨憎會?不喜歡的、討厭的人偏偏生活在一起,這很糟糕。很難看到家庭、公司、團體之間沒有紛爭,能圓滿幸福一團和氣的;社會國家也是團體,到處政治紛爭;商業上競爭亦複如此。這樣紛爭下的人們能和樂嗎?能不怨憎會嗎?人類爲什麼有鬥爭?有曆史以來據說只有二百多天沒有打仗。父母子女、夫妻兄弟應該最親,但是有很多公案,有錢的大富翁死了,他的子女就開始爭財産,告到法院去,要等到他們的官司完結後,父母的屍體才能落葬,還不知要到何年何月?什麼地方不在鬥爭?所以《阿含經》就講王與王爭,國與國爭,子與母爭,兄與弟爭,人與人爭。觀念不同也會诤――見诤,全世界找不到兩個觀念完全一樣的人,那又如何不爭?你最討厭最不喜歡的人,偏偏每天都要跟他見面;我們不喜歡活在某種狀態中,偏偏每天身臨其境;每一個人都希望活在極樂世界,偏偏生活在娑婆(堪忍)世界。所以怨憎會也是現實中人人無法避免的問題,與愛別離一樣都是苦。
“所求不得苦,從有情對于物欲的得失而發生。《義品》說:“趣求諸欲人,常起于希望,所欲若不遂,惱壞如箭中”,這是求不得苦的解說。”
人生的欲望永遠不能滿足,希望是一直相續不停的,很多人想:我現在環境不好,如果我有一百萬就滿足了。可是當他有一百萬,他會想:如果我有一千萬就好了。等有一千萬,他又說:如果我有一億就滿足了,人就是這樣的欲壑難填。年輕時找對象,女的想找一個理想的白馬王子,男的想找一個理想的白雪公主,就會過上幸福圓滿的生活了。可是現在世界上離婚率已高達百分之四十!還沒有離婚的不見得就不離婚,因爲危機重重。由于我們欲望的一直膨脹不能停止,所以永遠不能滿足。這裏的“所求不得”不是說所有希欲都不能滿足,而是說因爲欲望越大就越不能滿足,好了還要再好,得到了還要再得。第一個欲望完成時,第二個欲望又出來;第二個欲望滿足了,第叁個欲望又出來,它是永無止息的。人生最大的欲望是什麼?也許會以爲是富貴和長壽,其實真正的欲望是希望永遠不死――永恒的存在。知道人活著非死不可,但是這種無奈並沒有打消永恒長存的欲望。于是我們把欲望投射到外面去――有一個天國或是特別的長生不滅的地方,都在求到那裏去,這就是最大的欲望!從那個欲望就可以看出,人生即使在社會上名利恩愛都有了,也很健康,問題是即便活到一百歲還是要面對死亡。福祿壽都有了,但一切滿足的都會失去,在這一生所獲得的最後都不能把握,這也是所求不得。而這是必然會面對的,誰都逃不了。修行者的“知足常樂”,就是止息那種永遠無法滿足的欲望,才能止息痛苦。所以我最贊歎的只有佛陀,他把一切的欲望都放下了。他生爲王子,可以當國王,有誰比他的權力大?他呼風喚雨,要什麼有什麼,美女、兒子、權力都有,但他爲什麼都放下了而去修行?這就是與我們不同的地方,所以我們叫凡夫衆生,他叫覺者佛陀。他之所以止息了一切的痛苦煩惱生死,就是因爲他放棄了一切的占有。我們爲什麼會有這些欲望?因爲認爲裏面有一個長恒不變的“我”,這就是欲望生起的原因條件。現在學的緣起法,就是要告訴我們造成惡性循環…
《解脫之道講記 a4 苦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