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脱之道讲记 a2 前言

  现在请翻开讲义第一页:

  “解脱之道《四圣谛与缘起与大乘不共慧》”

  老学员一定会发现题目与过去不太一样了。以前题目是“解脱之道――四圣谛与缘起之开展,”现在的新讲义后面为什么加上了“与大乘不共慧?”过去的讲解是为了要打基础,介绍了一些基础的东西,但这个带子流通出去后,就有些人误解我是在弘扬小乘。其实,佛法本来没有大小之分,只是由于角度和深浅不同而有所分别罢了。新添的大乘不共慧,这是在根本处再加上大乘深观的部分,是引申根本而来贯穿大小乘,以免有些人误解我们只是在讲小乘佛法。佛法的基础那是大小乘都可以共享的,没有什么差别。大家看到这个大乘不共慧一定觉得奇怪,其实这就是我的用意。现在看讲义:

  “前言 “佛法”, 为佛与法的结合词。佛是梵语佛陀的略称,其义为觉者。法是梵语达磨的义译,精确的定义是轨持,即不变的轨律。佛与法的缀合语,应解说为佛的法。”

  “佛陀”是梵语Buddha的音译,意思是觉悟宇宙真理法则的人,所以叫觉者。“法”是梵语达磨的义译,精确的定义是轨持(即不变的轨律)。某种因必然会产生某种后果,中间都有一个不变的轨律,它是必然如此的即必然理则。譬如说人和万物产生后,一定会坏、会灭掉,这是必然的。不管过去、现在、未来,这个必然的理则是不会变的,所以叫轨持或轨则。

  “本来法是“非佛作亦非余人作”的;本来如此而被称为“法性法尔”的 ;有本然性、安定性、普遍性,而被称为“法性、法住、法界”的。”

  佛陀说,这个法(即宇宙的真理法则)不是佛或其他什么人来创造的,它本来就这样,所以称为“法性法尔”,“法尔”就是本来如此的意思。

  宇宙的真理法则不是谁的专利,也不是谁的发明,它是本来就这样的。佛陀就是在这个普遍的法则中发觉到了它的真相,了解到原来宇宙中有着这样一个不变的轨则在运作。他知道这个法则本来就是这样的,是必然如此的,而且是普遍存在的。明白了这个真理法则以后,佛陀对万法的真相就不再疑惑了。 “法性”,即真理法则有其本然性;“法住”,即有不变的安住性;“法界”,即普遍存在于一切处。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活着的当下所面对的身心和万法,都在迁流变化中,它普遍存在着一个必然的理则,不管是过去、现在、未来及世界的任何地区,法的运作都是一样的,这才叫法。

  “这常遍的轨律,何以要称为佛法?因为这是由于印度释迦牟尼佛的创见,而后才流行人间的;“佛为法本,法由佛出”,所以称之为佛法。”

  既是普遍存在的,那就不是谁的,为什么要说是佛的法呢?因为这个真理法则是释迦牟尼佛第一个明白、了解、体悟的(即创觉)。然后,由释迦牟尼佛对弟子们引导开演,人间才开始流行。如果没有佛陀的觉悟体会,就无法开演这样的法。佛是第一个创觉(非创造)者,又从他的语言身行而展现、开演出来,佛陀的圣弟子们将其发扬光大流传开来,指导后人的修行。所以佛陀是法的本教,“佛为法本,法由佛出,”才称为佛法。宇宙的真理法则是普遍存在的、必然如此的。但是我们不了解真相,所以无法顺应着必然的理则而已。佛陀是第一个发觉真相即悟道的人。悟到什么?就是悟到所谓的真理法则。由此而知,佛法不离普遍存在的一切法和一切现象,只是我们没有了解而已。

  “依“佛的法”而引申其意义,又得两个解说:

   一、“诸佛常法”:法是本来如此的;佛是创觉世间实相者的尊称,谁能创觉此常遍的轨律,谁就是佛。不论是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佛,始终是佛佛道同;释迦佛的法,与一切佛的法平等平等。”

   不管过去现在未来的任何时空,只要觉悟到这样的宇宙真理的人,都称为佛。佛陀体证的法是普遍的轨律,所以任何一尊佛所体会的一定是同样的真理。只要是佛所彻底觉悟的,一定是平等的,因为法法都一样。如果我们体会的与佛所体会的不一样,就不能称为佛法。

  “二、“入佛法相名为佛法”:法是常遍的,因佛的创见而称之为佛法。佛弟子依佛觉证而流出的教法去修行,同样的觉证佛所觉证的,传布佛所传布的,在佛法的流行中,解说、抉择、阐发了佛的法,使佛法的甚深广大,能充分的表达出来。这佛弟子所觉所说的,当然也就是佛法。这两点,是佛法应有的解说。但我们所知的诸佛常法,到底是创始于释迦牟尼佛,依释尊的本教为根源的。佛弟子所弘布的是否佛法,在乎他是否契合释尊根本教法的特质。所以应严格的贯彻这一见地,抉择流行中的诸佛常法与弟子的论述。”

  有些人认为释迦牟尼佛亲口说的法才叫佛法;不是佛陀亲口说的就不是佛法(非佛说)。但佛陀曾说:“我所说法如爪上尘,未曾说法如大地土。”真理法则是普遍存在的,佛陀所能表达的只是整个世界的少部分而已,就像爪上的微尘,而未宣说表达出来的如大地之土。难道佛陀所说的那部分才是佛法,而其它没有说过的就不是佛法了吗?当你真正明白佛法所表达的宇宙真理法则的本然性时,你也许会用不同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只要内容与佛陀所觉悟的真理法则是一致的,这也是佛法,就叫入佛法相。佛陀是无师自悟的,而他的圣弟子们是听佛陀的开示,照着他的方法去实验体证的。觉悟体会到后,同样可以宣讲,所讲之法,只要与佛陀所体会的真理法则是一致的,表达的语言也许不同,但还是佛法,所以叫入佛法相(法性)。这两点是佛法应有的解说。

  大乘佛法谈到十方诸佛,而释迦牟尼佛是历史上能考证确实存在的人物。我们也不能随便怎么说都是佛法。佛法毕竟还是从释迦牟尼佛体证后流传出来的,现在最根本的依据还是释尊的本教。“所以佛弟子所弘布的是否佛法,在乎他是否契合释尊根本教法的特质。”现在佛法中有很多宗派、流派,而这些宗派的方法有很多是矛盾甚至对立的,这就使我们犹豫:如果佛法是一味的,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宗派,并且每一宗派的理论都不一样?芸芸众生又如何抉择?每一个人都说自己讲的是究竟了义,其它人是不究竟的方便说。在我们还没有学到法及觉证前,用什么来批判和抉择?尤其居士们就很辛苦了!很难认定、抉择真正的佛法。所以导师就点出这个重点:一位法师、佛弟子在宣扬佛法时,要看其所讲的法有没有把握住释迦牟尼佛所传之根本教法的特质?所谓“特质”就是与世间一般法以及外道的法不一样的,那是佛法才有而其它外道和宗教所没有的不共法。

  在上课的过程中要建立起这个观念:了解佛陀当时到底体悟到了什么?释迦牟尼佛时代印度时空背景的社会思想、宗教形态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佛陀与外道哪里不一样?一定要先抉择出这个特质,我们才有能力在佛教众多法门中,看清楚与佛法特质相应的,而肯定其与佛法的相应性;如果与佛法的特质不相应甚至与外道一样,那就要注意了!这就是要抉择的地方。佛弟子所讲的法并不绝对代表佛陀的法。佛法经过二、三千年的流传,现在难以保持原来的味道。经过那么多善知识的抉择,总会加进一些民俗文化的东西,再有种种其他因缘关系,佛法逐渐在变质,与原来有所不同,其真味淡了。所以我们在没有建立起佛法正知见前,就没有抉择的能力,现在修学难就难在这里!

  一般来讲,我们从小就被传统的民俗信仰所熏习――拜拜,拜什么不知道,只是跟着大人拜。小时候,台湾每个地区一年几个节,轮流来拜神、妈祖、菩萨。无形中已经熏习了普遍民俗信仰的一些观念。但我们并不知真实义和内容,认为只要虔诚拜拜就会得庇佑;心里有恐惧,拜一拜比较安心;不平安,拜一拜可能会平安一点,就这样建立了我们的理念。如果没有抉择佛法的特质与一般拜拜之间的区别,就会认为只要做好人、不要犯罪就行,但这还只是属于信仰。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我们对法的抉择很难了解。这样就变成靠运气:你拜的是道教,就接近了道教的思想,被道教的思想所同化;你接触的是基督教,就被基督教同化,那就很难学到佛法。即使你很幸运地亲近到佛法,但接近的法师如何也是要靠运气的:你亲近的善知识所学何宗派法门,你听后就会先留下一个印象,这样无形中都变成碰运气:这个法师有没有觉悟?德行好不好?对法深入到什么程度?学哪一宗派的理论?这些都说不定。如果这一位师父是学净土的,那你对净土就比较深入;学禅宗的,你对禅就比较有兴趣;学密宗的,你对密宗就有亲近感。无形中是否在靠运气呢?此外还有我们的感情:“那是我的师父,我当然听我师父的。”师父对不对呢?师父讲得够不够透呢?我们无法抉择,这就产生了先入为主的倾向。所以学法要学到真正的正见,要把佛法的法义都了解得很清楚,实在不容易!对此,我深有感慨。我发现普遍社会中,尤其是居士们的那种虔诚、护持、发心,使我非常的感动。但是能把法的知见、佛法的不共特质建立得非常清楚而真正具备择法眼的,坦白讲只有少数。学佛的人普遍都很辛苦。而且有一个现象,不管学哪一宗派的人,初学时都很发心,五年后慢慢的会发现问题;十年后慢慢会自我检视,发现很多问题没有解决;二十年后会觉得:糟糕了!老病死快来了,烦恼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对生死的恐惧依然,那时手忙脚乱,很多人甚至对佛法失去了信心。所以要注意,我们所学的法有没有具足正见?有没有把握佛法的特质?是否明白佛法与世俗、外道的不共?我们有否打牢佛法的基础,在生活中去验证,在身心与人事物的接触中体会法的内涵?如果真正建立了正知见,在我们生命的每个当下,都会有开悟契入解脱的机会。我们有没有真正把握这一点?所以导师先点出这个重点。如何把握住释迦牟尼佛根本教法的特质,然后再来抉择自己所学、所听之法是否相应?等你们上完这个课程后,明白了这些基础,往后才有择法眼…

《解脱之道讲记 a2 前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