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少部分人,他可能有善根的人可能有良心不安。如果有这种传统的文化教育作为基础,当他做了这些犯罪的行为、不善的行为之后,他就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内心不安,会产生羞耻的心理。但是当一个人没有这种准则的话,他觉得做人是什么呢?第一生存,第二过好日子。为了生存,为了过好日子,他就不择手段。这个社会就变成这个样子了。因为生存、过好日子就是代表着你的价值,你在这个社会上的价值观就在这里。你过好了,你就是很有能耐的。你就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大家都会羡慕你的。这个社会就变成了这个样子。因为现在社会缺乏一种这样做人的教育,所以,现在人的行为没有底线,行为没有准则。所以,即使他干了坏事也没有羞耻的心理。但事实上,作为人道,人有人的准则,每一个人从普通的人到我们出家人都应该有准则,我们都应该遵循这样的准则,按这样的准则去生活。如果一旦我们的行为超过这个准则了,我们就要生起羞耻的心理。如果你的行为已经超过了这些准则,你还没有羞耻的心理,那就时无惭。
这种无惭的心理,其结果就会障碍惭的心理,就会障碍羞耻心。羞耻心和没有羞耻心,这是对立的心理。如果一个人有羞耻心,那么他就没有无惭的心理。这个心理就是这样子的。我们心理都有二种相反的心理,贪和无贪,嗔和无嗔。所以,没有羞耻心,就会障碍到羞耻心。
同时“生长恶行为业”。一个没有羞耻心,将会无所不为,凡是对他有利益的事情,他都会去做,即使犯罪的行为,也会做得出来。所以,没有羞耻心,这是犯罪行为的根本。佛教里面讲,惭、愧二法,这是道德建立的基础,就像儒家里讲的,有点像天地良心一样,这是道德建立的基础。佛教认为这是道德产生的基础。人和禽兽的不同,人从不善的行为走出来,走向道德的开展,必须要建立在羞耻心的基础上。因此,无惭会增长恶行。
那么,怎样对治这种无惭的心理。经常要想着自己的身份,以及自己接受的佛法的教育,自己所受的戒,同时经常要想着圣贤的功德,要以他们为榜样,要多看一些高僧传,我们才知道这些古圣先贤是一种什么样的德行?如果经常忆念他们,我们就有一个参照。如果我们以古圣先贤、以高僧大德作为一个参照点,我们对自己的过失就很容易生起惭愧心。相反,社会上不好的人和事,你每天都关注这些东西,以你为参照点,那你怎么做都会觉得:啊,我还不错!所以,参照点非常重要,一个人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参照点,这对我们自己的生命的提升很有好处。
还有无愧:
“无愧者。不顾世间崇重暴恶为性。能障碍愧生长恶行为业。”
惭,是从自己的身份、教育,愧是指世间的道德。一个人如果接于对世间道德的认同,然后对犯罪行为产生一种拒绝的心理、羞耻的心理,这就是愧。如果我们不把世间的道德放在眼里,我们想怎么做,就怎么做,那我们对犯罪行为也就不会有羞耻心,同时,就会“崇重暴恶为性”,推崇暴力、推崇暴恶,觉得那一个人很能干,他有能力。这是没有羞耻心。
“能障碍愧生长恶行为业。”无愧能够障碍,同时生长恶行,也还是没有羞耻心,会障碍羞耻心,会成为不善的行为产生的心理基础。
无惭、无愧二个法的对治是差不多的。
接下来讲到:不信。
从“不信”开始的剩下八种烦恼,都属于大随烦恼。
“言不信者。于实德能不忍乐欲心秽为性。能障不信。堕依为业。”
不信相对什么?信的心所。信的前提是实、德、能,也就是佛教讲的信,是有特定的对象,这个对象是实,真实,真理,诸法的真实的真理,如四谛、因果这些真实之理。德,指三宝的功德、品德,如大慈悲、智慧、解脱、自在等这样的品德。能,相信世间和出世间的因果,因能够感得结果,能力相信我们所作的善行都会感得善的结果。
同样,不信指的也是实、德、能,对三宝的品德和三宝的功德、以及佛法的真理,“不忍乐欲心秽为性”,不认可、不相信、不随顺,对佛法僧不认可、不相信、不随顺,同时你对之也不会生起希求,不需要。这就是不信。“心秽为性”,我们讲的信,是“心净为性”,我们对三宝生起信仰之后,在相信的过程中,三宝的功德能够帮助我们达到净,用三宝的功德能够净化我们的心灵。反过来说,不信,也就是没有三宝的功德对我们的心灵就不能产生净化的作用了。所以,不信的特点就是“心秽为性”,不清净是它的特点。
“能障不信。堕依为业。”能够障碍不信,如果不能够对三宝建立信仰,生起信仰,最终将会导向堕落,堕落将会是他的结果。
不信的产生也有几种因缘,当然有几种情况:有可能是邪见,比如我们接受了唯物论之类的教育,对佛法有偏见,因此不相信因果;无知,对佛法根本就不了解;缺乏善知识的引导,你没有碰到好的老师。这些都是导致不信的因缘。
不信的作用会障碍信,障碍你对三宝信心,会退失善法。
怎样才能对治不信?包括我们已经学佛的人,我们也可能对三宝缺乏信心,那么我们如何培养信心,如何对治不信心。对治不信心,无非就是培养不信心。比如我们很多人已经皈依了三宝,我们已经学佛了,但往往有可能是: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一年、二年,佛菩萨就不知道到哪里去了。这是蛮普遍的现象。那怎么办呢?那就是要培养信心。像我们现在推广的修皈依共修,在修三皈依过程中,不断地忆念三宝的功德,当你不断地忆念三宝功德的过程中,三宝在你心目中的份量自然就越来越重了。就像世间上的人想着偷,想着钱越多越好,赚钱的心理在他心目中的份量就会越来越重;想官的人,觉得:哦,当官好啊!他不断地想着,那么想当官的心理在他心目中的份量就会越来越重。同样地,我们学佛,我们想着三宝的功德,三宝在我们心目中的份量就会越来越重,然后我们就会依教奉行了。
所以,我们要建立对三宝的信心,就要去认识三宝,不断地忆念对三宝的功德,这样才有可能培养我们对三宝的信心。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义 19》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