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少部分人,他可能有善根的人可能有良心不安。如果有這種傳統的文化教育作爲基礎,當他做了這些犯罪的行爲、不善的行爲之後,他就會産生一種心理上的內心不安,會産生羞恥的心理。但是當一個人沒有這種准則的話,他覺得做人是什麼呢?第一生存,第二過好日子。爲了生存,爲了過好日子,他就不擇手段。這個社會就變成這個樣子了。因爲生存、過好日子就是代表著你的價值,你在這個社會上的價值觀就在這裏。你過好了,你就是很有能耐的。你就是一個很了不起的,大家都會羨慕你的。這個社會就變成了這個樣子。因爲現在社會缺乏一種這樣做人的教育,所以,現在人的行爲沒有底線,行爲沒有准則。所以,即使他幹了壞事也沒有羞恥的心理。但事實上,作爲人道,人有人的准則,每一個人從普通的人到我們出家人都應該有准則,我們都應該遵循這樣的准則,按這樣的准則去生活。如果一旦我們的行爲超過這個准則了,我們就要生起羞恥的心理。如果你的行爲已經超過了這些准則,你還沒有羞恥的心理,那就時無慚。
這種無慚的心理,其結果就會障礙慚的心理,就會障礙羞恥心。羞恥心和沒有羞恥心,這是對立的心理。如果一個人有羞恥心,那麼他就沒有無慚的心理。這個心理就是這樣子的。我們心理都有二種相反的心理,貪和無貪,嗔和無嗔。所以,沒有羞恥心,就會障礙到羞恥心。
同時“生長惡行爲業”。一個沒有羞恥心,將會無所不爲,凡是對他有利益的事情,他都會去做,即使犯罪的行爲,也會做得出來。所以,沒有羞恥心,這是犯罪行爲的根本。佛教裏面講,慚、愧二法,這是道德建立的基礎,就像儒家裏講的,有點像天地良心一樣,這是道德建立的基礎。佛教認爲這是道德産生的基礎。人和禽獸的不同,人從不善的行爲走出來,走向道德的開展,必須要建立在羞恥心的基礎上。因此,無慚會增長惡行。
那麼,怎樣對治這種無慚的心理。經常要想著自己的身份,以及自己接受的佛法的教育,自己所受的戒,同時經常要想著聖賢的功德,要以他們爲榜樣,要多看一些高僧傳,我們才知道這些古聖先賢是一種什麼樣的德行?如果經常憶念他們,我們就有一個參照。如果我們以古聖先賢、以高僧大德作爲一個參照點,我們對自己的過失就很容易生起慚愧心。相反,社會上不好的人和事,你每天都關注這些東西,以你爲參照點,那你怎麼做都會覺得:啊,我還不錯!所以,參照點非常重要,一個人要建立一個良好的參照點,這對我們自己的生命的提升很有好處。
還有無愧:
“無愧者。不顧世間崇重暴惡爲性。能障礙愧生長惡行爲業。”
慚,是從自己的身份、教育,愧是指世間的道德。一個人如果接于對世間道德的認同,然後對犯罪行爲産生一種拒絕的心理、羞恥的心理,這就是愧。如果我們不把世間的道德放在眼裏,我們想怎麼做,就怎麼做,那我們對犯罪行爲也就不會有羞恥心,同時,就會“崇重暴惡爲性”,推崇暴力、推崇暴惡,覺得那一個人很能幹,他有能力。這是沒有羞恥心。
“能障礙愧生長惡行爲業。”無愧能夠障礙,同時生長惡行,也還是沒有羞恥心,會障礙羞恥心,會成爲不善的行爲産生的心理基礎。
無慚、無愧二個法的對治是差不多的。
接下來講到:不信。
從“不信”開始的剩下八種煩惱,都屬于大隨煩惱。
“言不信者。于實德能不忍樂欲心穢爲性。能障不信。墮依爲業。”
不信相對什麼?信的心所。信的前提是實、德、能,也就是佛教講的信,是有特定的對象,這個對象是實,真實,真理,諸法的真實的真理,如四谛、因果這些真實之理。德,指叁寶的功德、品德,如大慈悲、智慧、解脫、自在等這樣的品德。能,相信世間和出世間的因果,因能夠感得結果,能力相信我們所作的善行都會感得善的結果。
同樣,不信指的也是實、德、能,對叁寶的品德和叁寶的功德、以及佛法的真理,“不忍樂欲心穢爲性”,不認可、不相信、不隨順,對佛法僧不認可、不相信、不隨順,同時你對之也不會生起希求,不需要。這就是不信。“心穢爲性”,我們講的信,是“心淨爲性”,我們對叁寶生起信仰之後,在相信的過程中,叁寶的功德能夠幫助我們達到淨,用叁寶的功德能夠淨化我們的心靈。反過來說,不信,也就是沒有叁寶的功德對我們的心靈就不能産生淨化的作用了。所以,不信的特點就是“心穢爲性”,不清淨是它的特點。
“能障不信。墮依爲業。”能夠障礙不信,如果不能夠對叁寶建立信仰,生起信仰,最終將會導向墮落,墮落將會是他的結果。
不信的産生也有幾種因緣,當然有幾種情況:有可能是邪見,比如我們接受了唯物論之類的教育,對佛法有偏見,因此不相信因果;無知,對佛法根本就不了解;缺乏善知識的引導,你沒有碰到好的老師。這些都是導致不信的因緣。
不信的作用會障礙信,障礙你對叁寶信心,會退失善法。
怎樣才能對治不信?包括我們已經學佛的人,我們也可能對叁寶缺乏信心,那麼我們如何培養信心,如何對治不信心。對治不信心,無非就是培養不信心。比如我們很多人已經皈依了叁寶,我們已經學佛了,但往往有可能是: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一年、二年,佛菩薩就不知道到哪裏去了。這是蠻普遍的現象。那怎麼辦呢?那就是要培養信心。像我們現在推廣的修皈依共修,在修叁皈依過程中,不斷地憶念叁寶的功德,當你不斷地憶念叁寶功德的過程中,叁寶在你心目中的份量自然就越來越重了。就像世間上的人想著偷,想著錢越多越好,賺錢的心理在他心目中的份量就會越來越重;想官的人,覺得:哦,當官好啊!他不斷地想著,那麼想當官的心理在他心目中的份量就會越來越重。同樣地,我們學佛,我們想著叁寶的功德,叁寶在我們心目中的份量就會越來越重,然後我們就會依教奉行了。
所以,我們要建立對叁寶的信心,就要去認識叁寶,不斷地憶念對叁寶的功德,這樣才有可能培養我們對叁寶的信心。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義 19》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