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义 19▪P2

  ..续本文上一页损害的心理,我们就要有忍辱的修养,我们要具备有慈悲的心,我们就不会有损害众生的心理。反过来说,如果我们没有忍辱的修养,没有慈悲的心肠,当面对逆缘的时候,我们就会生起损害的心理,嗔恨心就会发出来,就是前面讲的嗔恨心的几个步骤:愤怒、怨恨,然后很恼热,进一步就会去伤害别人。这是平常人嗔恨心所表现的过程。当我们伤害别人的时候,事实上当下就在伤害我们自己。我们要损害别人的时候,首先我们自己的内心就会受到伤害。所以,对害的心理,要对治,每一种不善的心理,我们都要去对治。如果我们不能够意识到它的过患,我们没有能够用智慧去观照它,我们不知道它对我们的生命将会构成多大的过患,如果不通过禅修去对治它,那么,这些心理将会给我们带来无穷无尽的过患。我们生命真正制造痛苦、伤害的,就是这些烦恼的心所、不善的心所。这对我们生命的影响是巨大的。

  接下来讲:嫉。

  “言嫉者。殉自名利不耐他荣。妒忌为性。能障不嫉忧戚为业。”

  嫉,其实就是嫉妒的心理,这种心理的产生,它的产生的前提,就是“殉自名利”,就是一个人把名和利看得太重了。重到什么程度呢?就是不愿意看到别人在事业上、在生活中取得一些辉煌的成就,还是能力强,还是长得漂亮——凡是别人的好处你看了都不喜欢。你觉得:这些好处,只能我有,别人不能有。那么这种情况下就会产生嫉妒的心理。

  那么,嫉妒的心理的产生,其实还是有几个条件:

  第一个是我执。一个没有我执的人,是不会产生嫉妒心的,没有我执,胸怀就会更开放,更包容,也就会有随喜的心理。如果我执太强的人,就不容易有随喜的心理。所以,跟嫉妒相反的心理,就是随喜。《普贤行愿品》中也讲过随喜。随喜可以对治嫉妒,反过来说,一个人要是有嫉妒的心理,他就不会有随喜的心理。你看到到别人的盛事,你很难过,你怎么随喜啊?当我们通过修习去培养随喜的心理,我们希望一切众生好,我们看到众生取得利益和成就,我们都发自由衷地高兴和欢喜,我们要培养这样的心理。当我们培养了这种心理,嫉妒心当然就不会有了。所以,嫉妒的心生起,首先是我执。

  其实,是贪心,贪心、贪利。所以,嫉妒也是属于嗔恨心的表现。

  还要有嫉妒的习惯,嫉妒的这种潜在的心理因素,否则即使你再有贪心,也不会生起嫉妒。

  但是这种潜在心理的形成是以我执、贪心、嗔恨心作为心灵的土壤,如果没有我执、没有贪心、没有嗔恨心,你就不会形成嫉妒心。当你有了嫉妒的心理,你看到别人荣耀的时候,你就会不由自地生起嫉妒心。如果这个嫉妒的力量很强的话,你就会被强烈地主宰着,你的心就会长时间地陷入这种嫉妒的状态里边,你根本就出不来。如果你的嫉妒心很小,它对你的生活的影响就会很小,如果这种嫉妒的心理力量很强的化,那么,对你的生活影响就会时间很长。所以,每一种心理的力量,有强有弱,强和弱都是我们自己形成的。如果我们不断地去培养,不断地嫉妒,这个嫉妒心就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大……我们意识到嫉妒的过患,及早产生对治,我们不断地修随喜功德,那么,嫉妒心将会越来越弱,越来越弱。所以,因缘法的最大特点,是一切都是不确定的,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

  这种嫉妒的心理的过患,可以障碍不嫉妒,可以障碍随喜的心,同时,也可以破坏人际关系的和谐。一个人如果有随喜的心,他的人缘将会很好,因为他看到别人的好事,他都会由衷地随喜,那他都会和别人相处得很好。反过来说,如果有嫉妒的心,他看到到别人取得成就,就会不高兴,就会说一些风凉话,表现出一副不高兴的样子。他肯定有办法和别人处得很好。所以,嫉妒心会破坏人际关系的和谐。所以,要认识到嫉妒心理的过患。也有的人因为嫉妒犯罪,造不善业。有不少犯罪行为是因为嫉妒而引起的。

  怎么样对治嫉妒,一个要随喜,要看淡名利,自然就不容易嫉妒。还要修因缘观,要认识到没有我、没有我所的道理。这些观修都可以帮助我们对治嫉妒。

  接下来讲第十种随烦恼:悭。

  “言悭者。耽著法财不能惠舍。秘吝为性。能障不悭鄙畜为业。”

  悭,就是一种悭贪、吝啬、小气。悭的心理还是属于贪的表现。对你所拥有的东西产生的贪著、吝啬的心理。所以,贪的前提是“耽著法财”,贪著自己的法和财。吝啬的东西很多,表现的形式也很多,但不外乎就是法和财。一般人是吝啬财,认为赚得不容易,不愿意把财拿出来施舍给别人。因为悭贪,所以就不能修布施。悭贪和布施是对立的心理。一个人如果很有施舍的心,这个人悭贪的心就会小,所以,布施会对治悭贪。反过来说,悭贪就会影响到布施,如果一个人悭贪的心很强,他就不会有布施的心理。所以,耽著法财。比如说出家人,觉得自己学习来的佛法很容易,就不想讲给别人听,这就叫对法的吝啬。所以,“耽著法财不能惠舍”,不能够施舍于他。“秘吝为性。”不公开,舍不得,这是悭贪的心理的特征,不愿意把自己的东西公开,不愿意把自己东西舍出去、贡献给别人。

  那么,这种悭贪的心理的产生,首先还是我执。为什么舍不得呢?就觉得:这是我的东西,我不可以和别人分享,我得到它很不容易,我一定要把它保存好,我一定要占有它。所以,我执是前提。还有,悭贪,因为吝啬、小气是贪的一种表现方式,那么一个人吝啬、小气,当然是因为他有这种潜在的心理基础,生命中有这种串习,用我们的话来说,是说明你具备这种习性、具备这种习惯,具备有这种潜在的心理。如果你不具备这种吝啬、小气的心理,你就不会起悭的这样的心理活动。因为有了这样的心理,所以面对自己的财务,或者面对自己所掌握的技术,或者面对自己所学到的佛法,所以,才会产生一种“不能惠舍”的心理,不肯惠舍。

  关于悭贪的种类,其实蛮多的。比如说,我们讲到对法的悭贪,或者对财物的悭贪,或者对法义的悭贪,或者人家做了好事,我们不肯说一些好话去赞扬别人。这也是一种悭贪、小气。

  我们须要认识到悭贪的过患。悭的心理其实还是在增加我们贪著的心理,所以,我们必须要认识到悭贪的过患,尤其是悭贪会障碍布施,有了悭贪的心理,你舍把你的法、财物布施给别人,有的人甚至舍不得给家里人,最后自己也舍不得用。有没有这样的?我们看文学作品中就有这样的人物形象,如巴尔扎克的名著《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就典型的吝啬鬼。不但现世一分钱带不走,来生可能还要家里当一只狗或一只猫、一只老鼠,继续来守财。佛经里就讲这样的故事。你说佛陀有一次到一户人家里去乞食,那户人家的狗就拼命叫。佛陀就说:你不要再叫了。你就是因为把家里的东西看得太重了,所以这一生才投生为狗。然后这个狗听了,就闷闷不乐的,就走开了。这一户人家的孩子很爱护这条狗,看到狗闷闷不乐,就感觉是不是有什么人来过?后来打听到有佛陀来过。他就到祗园精舍去责问佛陀:为什么把我的狗搞得不开心?佛陀对他说:“那条狗是你前世的爸爸,他临终的时候留给你一笔钱,还没有来得及告诉你,藏在某个地方。你要是不相信,回去问问它看。”这个小孩子就回去问了,这条狗居然就领着他找到了藏钱的地方。可见这种悭贪的心理。悭贪也会使人堕落,会障碍布施,如果没有布施,未来的生命就没有福报。福报就是从布施来的。你真正要使你的财、法发挥作用,形成你尽未来际的福德资粮、智慧资粮,你就要广修布施。而慰问悭贪恰恰就能障碍我们布施的心理。

  所以,我们要意识到悭贪的严重的过患,同时要念修布施的功德。发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对治悭贪的办法,发菩提心就是告诫自己:我要利益一切众生。这样,就可以帮助打开心量,破除我执。因为悭贪是建立在我执的基础上,如果一个人的我执淡了,它的悭贪的心理自然也就淡了。所以,要根本地解决烦恼,只有从破除我执入手。如果把我执解决掉了,烦恼就像明栋楼房一样,我执就是所有烦恼的重心。如果我执摧毁了,烦恼的高楼大厦也将会随之倒塌。所以,修菩提心就可以破除我执。

  接下来讲:无惭、无愧。

  前面十种是小随烦恼,接下来讲的这二种是属于中随烦恼。

  无惭、无愧,我们前面讲过的相对应的心理是什么?惭、愧,是羞耻的心理,无惭无愧就是无羞耻的心理。惭、愧这二种心理共同的特征就是羞耻心,而无惭、无愧这二种共同的心理就是无羞耻心。不同的地方在于生起的基础、前提是不一样的。

  我们看看无惭的定义:

  “无惭者。不顾自法轻挋贤善为性。能障于惭生长恶行为业。”

  无惭的心理,就是“不顾自法”,自,自己的身份。不顾忌自己的身份。法,自己受到的教育。

  即一个人不顾自己的身份,比如我是一个什么样人,我是人,我有做人的准则,那人的标准是什么?那我就要符合这个标准。我是一个出家人,出家人的要遵循什么样的行为准则?要怎么做?作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相应的做人准则。如果能够遵循这样的做人准则,一旦他的行为超过了作的行为准则;如果他没有准则,那也就没有办法了。我们现在人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准则,整个社会没有一个道德的准则,所以这是蛮可怕的!无惭,就是没有准则。比如过去的传统教育是儒家的教育,会给你提供一个做人的准则:一个人应该怎么样子?现在社会教育没有这样做人的教育,就是教你怎么赚钱,根本没有“应该怎么做人”,没有这一套东西。所以,这个很可怕。所以,现在的人干了坏事,也不以为是干了坏事。因为一个人如果有了道德的准则、做人的准则,当他越过了这个就会良心不安。但是,现在人在他的教育里边根本就没有这一套准则,所以,他干了坏事之后,他有没有良心不安?好像很多人没有良心不安。因为他没有参照的准则,但是也有…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义 19》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