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損害的心理,我們就要有忍辱的修養,我們要具備有慈悲的心,我們就不會有損害衆生的心理。反過來說,如果我們沒有忍辱的修養,沒有慈悲的心腸,當面對逆緣的時候,我們就會生起損害的心理,嗔恨心就會發出來,就是前面講的嗔恨心的幾個步驟:憤怒、怨恨,然後很惱熱,進一步就會去傷害別人。這是平常人嗔恨心所表現的過程。當我們傷害別人的時候,事實上當下就在傷害我們自己。我們要損害別人的時候,首先我們自己的內心就會受到傷害。所以,對害的心理,要對治,每一種不善的心理,我們都要去對治。如果我們不能夠意識到它的過患,我們沒有能夠用智慧去觀照它,我們不知道它對我們的生命將會構成多大的過患,如果不通過禅修去對治它,那麼,這些心理將會給我們帶來無窮無盡的過患。我們生命真正製造痛苦、傷害的,就是這些煩惱的心所、不善的心所。這對我們生命的影響是巨大的。
接下來講:嫉。
“言嫉者。殉自名利不耐他榮。妒忌爲性。能障不嫉憂戚爲業。”
嫉,其實就是嫉妒的心理,這種心理的産生,它的産生的前提,就是“殉自名利”,就是一個人把名和利看得太重了。重到什麼程度呢?就是不願意看到別人在事業上、在生活中取得一些輝煌的成就,還是能力強,還是長得漂亮——凡是別人的好處你看了都不喜歡。你覺得:這些好處,只能我有,別人不能有。那麼這種情況下就會産生嫉妒的心理。
那麼,嫉妒的心理的産生,其實還是有幾個條件:
第一個是我執。一個沒有我執的人,是不會産生嫉妒心的,沒有我執,胸懷就會更開放,更包容,也就會有隨喜的心理。如果我執太強的人,就不容易有隨喜的心理。所以,跟嫉妒相反的心理,就是隨喜。《普賢行願品》中也講過隨喜。隨喜可以對治嫉妒,反過來說,一個人要是有嫉妒的心理,他就不會有隨喜的心理。你看到到別人的盛事,你很難過,你怎麼隨喜啊?當我們通過修習去培養隨喜的心理,我們希望一切衆生好,我們看到衆生取得利益和成就,我們都發自由衷地高興和歡喜,我們要培養這樣的心理。當我們培養了這種心理,嫉妒心當然就不會有了。所以,嫉妒的心生起,首先是我執。
其實,是貪心,貪心、貪利。所以,嫉妒也是屬于嗔恨心的表現。
還要有嫉妒的習慣,嫉妒的這種潛在的心理因素,否則即使你再有貪心,也不會生起嫉妒。
但是這種潛在心理的形成是以我執、貪心、嗔恨心作爲心靈的土壤,如果沒有我執、沒有貪心、沒有嗔恨心,你就不會形成嫉妒心。當你有了嫉妒的心理,你看到別人榮耀的時候,你就會不由自地生起嫉妒心。如果這個嫉妒的力量很強的話,你就會被強烈地主宰著,你的心就會長時間地陷入這種嫉妒的狀態裏邊,你根本就出不來。如果你的嫉妒心很小,它對你的生活的影響就會很小,如果這種嫉妒的心理力量很強的化,那麼,對你的生活影響就會時間很長。所以,每一種心理的力量,有強有弱,強和弱都是我們自己形成的。如果我們不斷地去培養,不斷地嫉妒,這個嫉妒心就會越來越大,越來越大……我們意識到嫉妒的過患,及早産生對治,我們不斷地修隨喜功德,那麼,嫉妒心將會越來越弱,越來越弱。所以,因緣法的最大特點,是一切都是不確定的,一切都是可以改變的。
這種嫉妒的心理的過患,可以障礙不嫉妒,可以障礙隨喜的心,同時,也可以破壞人際關系的和諧。一個人如果有隨喜的心,他的人緣將會很好,因爲他看到別人的好事,他都會由衷地隨喜,那他都會和別人相處得很好。反過來說,如果有嫉妒的心,他看到到別人取得成就,就會不高興,就會說一些風涼話,表現出一副不高興的樣子。他肯定有辦法和別人處得很好。所以,嫉妒心會破壞人際關系的和諧。所以,要認識到嫉妒心理的過患。也有的人因爲嫉妒犯罪,造不善業。有不少犯罪行爲是因爲嫉妒而引起的。
怎麼樣對治嫉妒,一個要隨喜,要看淡名利,自然就不容易嫉妒。還要修因緣觀,要認識到沒有我、沒有我所的道理。這些觀修都可以幫助我們對治嫉妒。
接下來講第十種隨煩惱:悭。
“言悭者。耽著法財不能惠舍。秘吝爲性。能障不悭鄙畜爲業。”
悭,就是一種悭貪、吝啬、小氣。悭的心理還是屬于貪的表現。對你所擁有的東西産生的貪著、吝啬的心理。所以,貪的前提是“耽著法財”,貪著自己的法和財。吝啬的東西很多,表現的形式也很多,但不外乎就是法和財。一般人是吝啬財,認爲賺得不容易,不願意把財拿出來施舍給別人。因爲悭貪,所以就不能修布施。悭貪和布施是對立的心理。一個人如果很有施舍的心,這個人悭貪的心就會小,所以,布施會對治悭貪。反過來說,悭貪就會影響到布施,如果一個人悭貪的心很強,他就不會有布施的心理。所以,耽著法財。比如說出家人,覺得自己學習來的佛法很容易,就不想講給別人聽,這就叫對法的吝啬。所以,“耽著法財不能惠舍”,不能夠施舍于他。“秘吝爲性。”不公開,舍不得,這是悭貪的心理的特征,不願意把自己的東西公開,不願意把自己東西舍出去、貢獻給別人。
那麼,這種悭貪的心理的産生,首先還是我執。爲什麼舍不得呢?就覺得:這是我的東西,我不可以和別人分享,我得到它很不容易,我一定要把它保存好,我一定要占有它。所以,我執是前提。還有,悭貪,因爲吝啬、小氣是貪的一種表現方式,那麼一個人吝啬、小氣,當然是因爲他有這種潛在的心理基礎,生命中有這種串習,用我們的話來說,是說明你具備這種習性、具備這種習慣,具備有這種潛在的心理。如果你不具備這種吝啬、小氣的心理,你就不會起悭的這樣的心理活動。因爲有了這樣的心理,所以面對自己的財務,或者面對自己所掌握的技術,或者面對自己所學到的佛法,所以,才會産生一種“不能惠舍”的心理,不肯惠舍。
關于悭貪的種類,其實蠻多的。比如說,我們講到對法的悭貪,或者對財物的悭貪,或者對法義的悭貪,或者人家做了好事,我們不肯說一些好話去贊揚別人。這也是一種悭貪、小氣。
我們須要認識到悭貪的過患。悭的心理其實還是在增加我們貪著的心理,所以,我們必須要認識到悭貪的過患,尤其是悭貪會障礙布施,有了悭貪的心理,你舍把你的法、財物布施給別人,有的人甚至舍不得給家裏人,最後自己也舍不得用。有沒有這樣的?我們看文學作品中就有這樣的人物形象,如巴爾紮克的名著《歐也妮·葛朗臺》中的葛朗臺就典型的吝啬鬼。不但現世一分錢帶不走,來生可能還要家裏當一只狗或一只貓、一只老鼠,繼續來守財。佛經裏就講這樣的故事。你說佛陀有一次到一戶人家裏去乞食,那戶人家的狗就拼命叫。佛陀就說:你不要再叫了。你就是因爲把家裏的東西看得太重了,所以這一生才投生爲狗。然後這個狗聽了,就悶悶不樂的,就走開了。這一戶人家的孩子很愛護這條狗,看到狗悶悶不樂,就感覺是不是有什麼人來過?後來打聽到有佛陀來過。他就到祗園精舍去責問佛陀:爲什麼把我的狗搞得不開心?佛陀對他說:“那條狗是你前世的爸爸,他臨終的時候留給你一筆錢,還沒有來得及告訴你,藏在某個地方。你要是不相信,回去問問它看。”這個小孩子就回去問了,這條狗居然就領著他找到了藏錢的地方。可見這種悭貪的心理。悭貪也會使人墮落,會障礙布施,如果沒有布施,未來的生命就沒有福報。福報就是從布施來的。你真正要使你的財、法發揮作用,形成你盡未來際的福德資糧、智慧資糧,你就要廣修布施。而慰問悭貪恰恰就能障礙我們布施的心理。
所以,我們要意識到悭貪的嚴重的過患,同時要念修布施的功德。發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對治悭貪的辦法,發菩提心就是告誡自己:我要利益一切衆生。這樣,就可以幫助打開心量,破除我執。因爲悭貪是建立在我執的基礎上,如果一個人的我執淡了,它的悭貪的心理自然也就淡了。所以,要根本地解決煩惱,只有從破除我執入手。如果把我執解決掉了,煩惱就像明棟樓房一樣,我執就是所有煩惱的重心。如果我執摧毀了,煩惱的高樓大廈也將會隨之倒塌。所以,修菩提心就可以破除我執。
接下來講:無慚、無愧。
前面十種是小隨煩惱,接下來講的這二種是屬于中隨煩惱。
無慚、無愧,我們前面講過的相對應的心理是什麼?慚、愧,是羞恥的心理,無慚無愧就是無羞恥的心理。慚、愧這二種心理共同的特征就是羞恥心,而無慚、無愧這二種共同的心理就是無羞恥心。不同的地方在于生起的基礎、前提是不一樣的。
我們看看無慚的定義:
“無慚者。不顧自法輕挋賢善爲性。能障于慚生長惡行爲業。”
無慚的心理,就是“不顧自法”,自,自己的身份。不顧忌自己的身份。法,自己受到的教育。
即一個人不顧自己的身份,比如我是一個什麼樣人,我是人,我有做人的准則,那人的標准是什麼?那我就要符合這個標准。我是一個出家人,出家人的要遵循什麼樣的行爲准則?要怎麼做?作爲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相應的做人准則。如果能夠遵循這樣的做人准則,一旦他的行爲超過了作的行爲准則;如果他沒有准則,那也就沒有辦法了。我們現在人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准則,整個社會沒有一個道德的准則,所以這是蠻可怕的!無慚,就是沒有准則。比如過去的傳統教育是儒家的教育,會給你提供一個做人的准則:一個人應該怎麼樣子?現在社會教育沒有這樣做人的教育,就是教你怎麼賺錢,根本沒有“應該怎麼做人”,沒有這一套東西。所以,這個很可怕。所以,現在的人幹了壞事,也不以爲是幹了壞事。因爲一個人如果有了道德的准則、做人的准則,當他越過了這個就會良心不安。但是,現在人在他的教育裏邊根本就沒有這一套准則,所以,他幹了壞事之後,他有沒有良心不安?好像很多人沒有良心不安。因爲他沒有參照的准則,但是也有…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義 1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