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百法明门论》讲义—19
2006年4月4日讲于戒幢佛学研究所
昨天讲到随烦恼。随烦恼分为小随、中随、大随。
小的烦恼有十种,昨天讲到第四种,今天讲五种:诳。
诳,是一种欺骗的心理
“言诳者。为护利誉矫现有德。诡诈为性。能障不诳邪命为业。”
诳作为一种欺骗的心理,这种心理的产生是有它的因缘,因缘是什么呢?就是“为护利誉”,为了得到名和利,为了获得更好的名声、更多的利益,然后把自己装扮成很有道德的行为、样子,这叫“矫现有德”。“诡诈为性”,欺骗别人,没有修行,说有修行;没有神通,说有神通。诡诈这种欺骗心理的产生,它的前提就是贪著利养,前提是贪;或者也有可能是愚痴。在更多的时候,可能是一种贪,对名的贪或对利的贪。为了获得更好的名声,为了获得更多的利养,才会出现这样的一种欺骗的心理,从欺骗的心理乃至会出现欺骗的行为。
当然,人能够产生这种欺骗的心理,就是这个人本身就有潜在的欺骗的心理习惯。如果没有这种潜在的欺骗心理习惯,他可能就不会有欺骗的行为。所以,每一种心理的产生,都有潜在的心理因素。因为具备了这种潜在的心理因素之后,再加上贪心,贪名、贪利。因为这种贪名、贪利,为了获得更多的名和利,才能引发这种潜在的欺骗的行为。
这种欺骗性的心理会障碍我们的不欺骗的心理,也就是会障碍真实的、如实的心理,甚至进而会引发“邪命为业”,邪命即不正不的谋生手段。在八正道里,就有关于正命,从正见、正语、正业、正命……正命是一种正确的、健康的谋生之道。反过来说,邪命就是非法的谋生之道,比如《大智度论》里讲到四种邪命:巴结权贵、花言巧语、看相算命、算卦等等,出家人如果从事这些职业,都是属于邪命的范畴。所以,遗教经开篇就是,不可“占相吉凶,仰观星宿, 推步盈虚, 历数算计,皆所不应。”都是不可以有的。当然,如果说我们把它作为一个度化众生的方便,可能情况就会有所不同,如果把它作为一个为了个人的名和利,为了利养,那这就是严重的邪命。如果为了度化众生,那就另当别论。邪命,像这些占相吉凶,从声闻戒的角度,那当然就是非法的。
认识到诳的这种为了自己获得利养而欺骗的心理,我们必须认识到这种心理的过患。当我们产生这种心理的时候,其实就意味着强化贪的心理,会增加贪的心理,因为贪的心理会引发邪命的行为,这种邪命的行为当下就是在造不善的业,对我们的修行就是一种障碍。所以,我们要意识到诳的过患和不诳的功德。
怎么样对治诳的心理?一方面要具足因果正见,要了知善恶因果报应。第二,要少欲知足,不要去贪著利养。第三,要严格地持戒,过一种正命的生活。正命可以对治邪命。
诳是在种虚妄之因,佛法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帮助我们成就如实的智慧。这是佛法修行的重要的特色。所以,为什么不妄语?妄语就是在种虚妄之因,而佛法的整个修行都是在帮助我们通过闻思经教树立正见。树立正见的意义就是在成就如实的智慧,通过如实智慧的成就改变我们这种虚妄的生命现象,虚妄分别的生命,成就如实的智慧。而诳的心理恰恰就在于增加我们生命这种虚妄的因。这个道理我们要知道。
接下来讲下一个心所:谄。
“谄者。谓罔他故。矫设异仪谄曲为性。能障不谄教诲为业。”
谄,是奉承、巴结的心理。你要奉承别人,或是巴结什么。当然一般来说,奉承、巴结的产生也是有心理背景的,可能是一种贪的表现。因为一个人奉承、巴结别人,可能是有所求;还有的时候,是因为愚痴的表现。所以,奉承和巴结也是一种烦恼的心理。
我们看看定义:
“谓罔他故。”为了欺骗、讨好别人,就表现出一种非常谦恭、非常恭顺的样子。这种谦恭是不是真的谦恭呢?并不是的。是假装很谦恭的样子,并不是真的,是诈现恭顺,是假装很谦恭的样子,假装顺从别人的意思。他的心不是一种正直的心,而是一种弯弯曲曲的心,是为了讨好对方,为了取得对方的好感。
这样的一种心理的产生或者建立在贪的基础上,或者建立在嗔的基础(愚痴?)为什么要取顺对方?为什么对对方表现出很恭敬,主要是因为有贪心在里面,比如说希望对方给自己什么好处,或者对自己有好感,或者给自己什么利益,或者给自己什么地位?这样的谄的心理是建立在贪的心理基础上,或者是建立在愚痴的心理的基础上。
主要还是二个东西,一个是我执,一个是贪。任何一种烦恼的生起,我执都是根本,如果你没有我执,你的烦恼将会没有依托的基础。贪还是为了“我”,如果没有“我”,你为什么而贪呢?然后,是贪。
当然任何一种心理的产生还有一种重要的基础,比如,谄曲心理的产生,也就是巴结、奉承,一个人为什么会巴结、奉承别人?首先他要有这种巴结、奉承的潜在的心理基础。这就是种子,你要没有潜在的心理基础,你就不会做出这种事。这个心理基础很重要。任何一种心理的产生,你都具备这种潜在的心理因素,你有这种习惯,所以,你才会去这样去。所以,我们这个世间上的每一个人,虽然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贪、嗔、痴、嫉妒、愤怒……各种各样的心理,但事实上每一个人都在某一方面的心理,有特别的增盛。也就是每个人在生命的延续的过程中,对心理的培养是不一样的。有的人是张扬的某一种心理,有的人是张扬的是另外一种心。所以,有的人有巴结、奉承的心,有的人根本就是力量很弱,甚至是没有的。那也有的人力量很强。每一个人他的心理,也都是他的生命延续过程中“修行”修起来的。这里的修行是加了引号的,也即是他通过长期不断地薰习形成的,再加上我执,再加上贪,所以,他才会形成这种巴结的心理。
这种巴结、奉承的心理会障碍不谄的心理,同时,也“能障不谄教诲为业”,其实一个人奉承别人,不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恭敬。如果形成一种奉承的习惯,反而会障碍对别人的真诚和恭敬,慢慢就会养成一种不真诚,就不会对别人形成真诚的习惯,就会被破坏掉了。所以,说能够障碍“能障不谄教诲为业”,能够障碍正直、恭敬,反而被障碍,同时,能障碍不谄曲,能够障碍不教诲。因为你表现得谦恭,把自己的缺点遮蔽起来了,人家看不到你的缺点了,就影响别人对你的教化。
我们要认识谄的过患,要不断地思惟谄对我们的生命有哪些过患,同时要思惟不谄对我们的生命具有哪一些功德。当我们作这样的思惟之后,就要来对治这种心理。要养成不谄,养成正直这样的真实的性格。
下面讲:憍。
“矫者。于自盛事深生染著醉傲为性。能障不憍染依为业。”
矫,和慢是在一起的。慢是在和别人攀比的过程中,觉得别人不如我。矫,单纯就是自己这一方面,是建立在自己的某一种长处的基础上。比如搞艺术的人或是有某一种特殊能力的人,往往他的矫的心就特别重。因为他染著于自己的长处,对自己的长处产生深深的执著,就会形成自己高高在上的心理。
“于自盛事深生染著”,即对自己的长处,产生矫的心理,自己都是有资本的,都是有一定的长处,如果没有长处就不容易产生矫的心理。所以,我们看这些艺术家等人就比较容易产生矫慢的心理。“醉傲为性”,傲,即傲慢,“能障不憍染依为业。”能够障碍不骄。
骄傲的心理产生还是以我执为前提。其实,只看到自己的长处,在这个基础上就很容易生起骄傲的心理。这种矫的过患是导致自己有恃无恐,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同时会生长长不善的行为。
关于矫的对治,就是要思惟矫的过患和无矫的功德。一个人要是矫就不容易处理好人际关系。因为骄傲也还是建立在我执的基础上,所以,要对治骄傲的心理,还是要修因缘观。即我们所有的长处,其实都是一种因缘法,没有我,也没有我所。其实我们所有的长处事实上都是代表着我们心念的积累,一种能力也就是一种念头。念头也是因缘法,在因缘法里,没有我,也没有我所。如果经常观察没有我、也没有我所,看每一个众生,看世界的一切,都是因缘法,都是没有我、没有我所的,这样就能平等地看待一切。
接下来讲的是:害。
“害者。于诸有情心无慈悲。损恼为性。能障不害逼恼为业。”
害,就是损害众生的心理。损害众生的心理也是属于嗔恨心的表现。
损害心理的产生也有几个前提:
第一个还是我执。我们为什么会损害众生?往往就是我们觉得被别人伤害了,这个时候就会生起嗔恨心,也想着去伤害他人。所以,我执这还是一个前提。
第二个是逆缘,就是你看了不顺眼、不喜欢的境界,这是你生起损害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如果你喜欢境界,一般来说你是不会去损害他的。这是嗔恨生起的重要条件。
还有,缺乏悲悯心。
以上都是产生损害的前提。如果一个人没有嗔恨心,别人怎么能伤害你?你也不会生起损害他人的心理。我们要有损害众生的心理?当然前提就是有嗔恨心。同时我们也有具备有损害别人的这种潜在的心理习惯,当别人伤害我们的时候,我们就生起:我要损害他,要报复他——这样的心理习惯。真正使我们要损害他人的行为,是我们这种要损害众生的心理习惯在产生作用。所以,这种损害的心理的潜在势力,是我们生起损害心的根本。当然,有的人这种心理很强,有的人这种心理很弱,每个人不太一样。
这种损害的心理,会产生二种过患。第一种,障碍慈悲心。第二种,会造不善业。
如何对治这种损害的心理呢?那就是要修因缘观,了知一切没有我、没有我所,在认识上先要修这种因缘观。然后,要修忍辱、修慈悲。修忍辱,别人伤害你的时候,要有忍辱的修养,不要以嗔报嗔、以打报打。如果具备了慈悲心,慈是予乐,悲是拔苦。如果只想着给予众生慈悲,就不会去损害众生。所以,如果要对治…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义 19》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