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绍云法师开示录▪P2

  ..续本文上一页果你道理不明白,路头就辨不清楚了,一旦你走错了路,就会离开正道越来越远。所以古人说:“修行无别修,贵在识路头,路头识得了,生死一齐休。”那么就是路头明白了,在用功上面,还要注意善调身心啊!

  在用功的时候,坐的姿势,以自然为好,不要故意地把腰挺得很直。应该顺其自然,端身正坐,头靠衣领,两目微开,然后把身心放下来。这样一切调整好了,再心平气和地提起一句话头来参。

  有的人,坐下来便打昏沉,左摇右摆。昏沉呢,老是打不开,这个事要靠自己来觉察,因为昏沉多是来自妄想。有的人坐下来,妄想很重,他总想去除妄想,但老是去不掉,就像两个人打架一样,时间一长,就疲倦了,那个昏沉又来到了。所以去除昏沉,首先要注意妄想。

  有人问:那么如果妄想去掉了,那个昏沉又怎样对治呢?实际上,那个昏沉很多时是裹着妄想的,只是你在昏沉中不觉察有妄想罢了,你如果把正念一提,你就发觉妄想在不停地翻腾。所以这个时候,你就要觉察你的本参话头在不在。你要是不专心觉察这话头,老是和妄想对拼,你始终拼不过它的。你只要不睬它,不随它转,单单的的地,时时照顾着这个话头。

  如果在这个时候,还有昏沉呢?可把眼睛睁开,把两边肩膀动一动,腰部挺一挺,这个昏沉呢,自然就会消失了。千万不能认为那个昏沉是修行一个舒服的境界,不然你就会执着舍不得放,以致一坐下来,很快就会昏沉,左右摇摆,这个毛病就在这个地方。如果这样子长期下去,宝贵的时光都会被浪费掉了,你就被昏沉给度过去了。

  又有人问,起疑情是什么状态啊?如何能起疑情呢?这个疑情啊!不是开始用功就能提起来的。开始用功的人,你不要管它得力不得力,只要把这一句话头随时照顾好,不让它被妄想打失。如果出现妄想,你就赶紧觉察,久之,你那个妄想心自然减少,照顾话头就能专一,你的心便静下来了。《楞严经》云:“如澄浊水。贮于静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沉。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去泥纯水。名为永断很本无明。”这就是譬喻我们用功的过程。你把这一念话头,照顾得不让它打失,就如同那个浊水,放在那里长久不动,那浊水里面得沙土自然便向下沉淀,清水就现前了。清水现前就比喻我们的自性清净心啊!当自性清净心一现前呢,就名为初伏客尘妄想。

  为什么叫初伏呢?因为那个沙土沉在低下,如果一搅动呢,那个沙土又翻起来了。就比喻我们这个妄想心,虽然暂时因为看话头而伏住了,但是我们这个妄想心还没有断根,这只能说是初伏客尘妄想。要把这个妄想心全部断根,这才叫永断根本无明,才能叫了生脱死啊!

  参禅用功的人,出现了清净境界,身心出现无尽轻安的时候,千万不能得少为足,认为这个就是禅定境界,有的甚至把它当作三禅、四禅,那便会生起增上慢了。这时,如果不懂得加功进步,你就会倒退,或是走到歧路上去了。所以用功的人要具金刚眼睛来观察,简单来说就是要有正知见啊!有了正知见呢,就不会走瞎路了。

  有的人又问禅堂里面跑香,是不是跑得愈快愈好?这个不能一概而论的,古来祖师是明眼人,过来人,他们制定这个规矩当然是有其道理的。因为跑香作用就是调和身心,我们这个色身,如果长坐不动,身体血液就不能畅通;因此下座走一走,就使血液能够恢复运行畅通。那么应该跑得快还是慢呢?那个也是不一定的。因为过去得修行人工夫用得好,能利用跑香这个动作来锻炼自己的工夫。光是在静中能有工夫用,动中没有也不行啊!要了生死,一定要把工夫用到动、静一如,所以就要在动中来锻炼。在动中锻炼工夫起来,有的跑得很快,因为他的心念已没有妄想了,他只是光照顾着这一句话头;他跑起来,身体都是轻飘飘的,甚至于不感觉到自己在跑。所以那些老参师傅跑起香来非常快,但是一声站板打下来,他一下子便站住,如同死人一样,没有粗气呼出啊!如果是一般的人,工夫没有用到那一个地步,快跑了一会儿后,停下来就喘粗气了。工夫纯熟了的人,跑起来和坐下来都是一样,你站在他身边,听不到半点呼吸声。

  古人说:“静中工夫十分,动中绕有一分;动中工夫十分,睡梦中只有一分;睡梦中工夫有十分,八苦交煎,生死临头,又只有一分。”因此,动中有十分的工夫,在病中就只能够有两三分;病中有十分的工夫,到生死关头,就只能作得了一半的主。所以,若想了生脱死,定要清楚知道自己是否已到了那一步。

  首先要从静中做起,当你打坐时,是否没有一念妄想,明明了了,历历明明,没有昏沉,没有无记。静中就是有了这个工夫,动中也不一定有。动中不单指跑香,出坡干活都是动啊!出坡干活有十分工夫的话,病中只能有几分工夫。病中能够真正有十分工夫的话,到生死关头,像活龟脱壳一般的痛苦才能止得住,你在生死关头才能做得主。所以用功的人,要自己考验自己,不能得少为足,不能有后退的心,要勇猛精进,一直用功下去,不达到目的,绝不能退失信心。如是十年、二十年的坚持下去,总会有成就的。

  那么疑情又是怎样生起来的呢?当你把话头照顾到没有妄想的时候,你那个心就静下来了。那时,你再反问这个念佛的究竟是谁?就好像有一样很贵重的东西遗失了,不知道丢到哪里去,那么心里面就老是在思维这件事,当下就自然地产生了疑情。但是必须要注意,这个疑情只是一念,就是一个念头;并不是要你思量卜度的、东想西想的思维念佛是谁、究竟是谁,那样就不是在做工夫了,也不是起疑情啊!那时根本就在打妄想了。你只能在你的妄想心没有了,在不明白处生起这个疑情,当疑情一起,那么外面就没有世界了,对你自己来说,也不知道身心了,就只是这一念疑情在啊!好比那个冷火抽烟,一线绵延不断,在这个时候才叫真疑情现前。如果空空洞洞,清清净净,非常舒服,也没有话头疑情在,那个只是无记境界,它不是疑情,也不是工夫,这是用功的人要特别注意的。

  一旦真疑现前,就会不分昼夜,不分闲忙,也不分病时,只是单单注意疑念,二六时中,不间不断,久而久之,若碰到因缘,就咚的一声开悟了,到那个时候,你就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了。最低限度,你就是证到见道位了,在宗门下就是破了本参,生死了了一大半,你的道眼也就打开了。所以说宗门下这一法,你要是真实行持,当生就能了脱生死!

  古来这一法,了生死的人很多很多!祖师们说的话不是骗人的,就是我们信心不足,如果信心具足呢,一定能够办得到的。

  又有人问,沩山祖师他教人的用功方法是怎么样?他的宗旨又如何呢?好吧!我就在这里和大家谈一谈吧。

  沩山祖师又叫灵佑禅师,他是唐朝的人,是百丈怀海禅师门下的弟子。但是有一位异僧,人称司马头陀,本是三国司马懿的后裔。他虽出生名门,却不幕世荣,年少便于南岳衡山出家了,后来住于江西黄龙山永安寺,持头陀行。他认识典座,负责掌柜大寮炊煮饮食诸事。每次当他汲水时,都见到一只灵龟出现,咄食他簸箕出来的米饭余粒。因此,他每次汲水,总把余饭放置于水边石上,留待那灵龟食用。如是过了很久,一晚,他忽然在梦中见到那灵龟对他说,由于长久以来受其施食供养饭粒,心中感恩殊深,现在它快要离开别去了,因为知道他有厄难,故特来相报。他在梦中便追问究竟有何厄难?灵龟说他将会患上非常严重的目疾,他便请求灵龟解救免难的方法。灵龟告诉他,为报他施饭之恩,会将其唾液流放在他所知道的水边石上,只要把它涂抹在眼目之上,病患即可痊愈。次日早晨,他醒来即觉双目非常疼痛,几至不可支持。他便依梦中灵龟所示,摸索到那水边石上,将唾液涂抹双目。须臾之间,不但剧痛消失了,而且目力超胜过昔日万倍,以致能够上察天文,下知地理,勘与风水通达精微,时人皆称为神眼头陀仙。

  一天,司马头陀来探访百丈禅师,对他说在湖南的沩山,找到一处会出一千五百人的善知识的地方,并要求百丈禅师拣选一个人去主持,百丈禅师就派灵佑禅师去了。灵佑禅师到沩山开辟道场的时候,得到当时的裴休宰相护法帮助。裴休宰相给他在那里盖了五千四百零八间的房子,又开了五千四百多亩田,还请了一部大藏经。办妥这些事情后,他问灵佑禅师还有什么需要帮忙?灵佑禅师说:“你应办的都已经办了,但尚欠一件事没办啊!就是我还没有徒弟呀,就请你把你的儿子送到我这里来当和尚吧!”裴休宰相说:“这件事情,我现在不能立刻答应你,因为我只有这个儿子,他现在已经是翰林官阶了,我要回去请示皇上,还要和夫人商量。”回去以后,皇上也同意,夫人也同意,裴休宰相就把儿子送去沩山出家了。

  他这个儿子,就是后来的法海禅师,就是开辟扬州镇江金山寺的第一代祖师,而白蛇传里面讲的那位法海禅师,只是章回小说中的虚构人物,是杜撰出来的。这位法海师到沩山后,虽然他以前是当官的,可是灵佑禅师对他要求很严格,命他每天都要负责挑担一千多人吃、用的水。一天,他担水担得很是劳累疼痛,他坐下来休息时不禁埋怨地说:“和尚吃水翰林挑,纵使吃了也难消。”此话说过以后,当时那里的僧人的肚子竟然都发胀了,大众僧便把这件事情禀告灵佑禅师,禅师就召法海来问:“你究竟说了什么话?”法海就把这番话复述了一遍。灵佑禅师就说:“老僧打一坐,能消万担粮,你挑一点水,算得了什么?”从此以后,大众僧的肚子便不胀了。后来灵佑禅师又准许法海闭了三年关,闭了三年关以后,才叫他去金山开道场。

  当时沩山祖师有一位师弟叫香严禅师,他本来跟沩山祖师一样,都是在百丈禅师门下的。香严禅师文化很好,辩才很高,当时他还没有开悟,他只是文学辩才了得。他在百丈会下呢,问一答十,问十答百,聪明伶俐。百丈禅师晚年,知道自己快要圆寂,他就对香…

《绍云法师开示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