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严禅师说:“我圆寂之后,你就到你大师兄那里,依止他去。”两年后,百丈禅师圆寂了,香严禅师就遵师命,到沩山依止灵佑禅师了。
当时沩山门下有一位杰出的弟子,名叫仰山慧寂禅师,师徒俩加起来就成立了沩仰宗。那位仰山禅师已是彻悟了的人,他听说香严禅师来到,就跟沩山禅师说:“这个人啊,辩才大得很,他在先师公门下问一答十,问十答百。”沩山禅师就说:“明天上堂,你叫他来,我来问他。”
第二天上堂,就把香严禅师请来了,沩山禅师问:“听说你在先师门下问一答十,问十答百,是不是真的呀?”香严禅师答:“不敢啊!”沩山禅师说:“我现在不问你生平所学所解,及经卷册子上所记得的言句,只问你本分事上一句话,你要是道得出来,你就行了。”香严禅师说:“请大师兄先问。”沩山禅师就问:“父母未生之前,如何是你的本来面目?”就要香严禅师回答,香严禅师懵懵然答不出话来,窘迫得面红耳赤。沉吟很久后,尝试尽其所知解者酬答沩山老人说问,都为他所不肯。香严便说:“请和尚为某甲说破吧!”沩山禅师说:“我若是现在给你说破,将来反会遭你埋怨责骂的。况且我就是说出来,也只不过是我的见解,于你有何相干,有何益处呢?”
香严禅师回去以后,翻查了自己收藏的所有经书,都找不到答案,他不禁叹息说:“画饼不可充饥!”于是将所有经书都焚毁掉了,并说:“此生不学佛法文字了,但作个长行粥饭僧,免役心神。”
于是便离开了沩山,息止于南阳慧忠国师遗迹之处,在那里住茅棚了。
住茅棚要自己弄饭种菜,所以他又挖了一片地种菜。过了两年之后,一天在挖地种菜的时候,挖到了一块瓦砾,他便拾起瓦砾向外面丢去,凑巧丢在竹子上,“啪”的一声,就在这一瞬间,他豁然开悟了。他便沐浴更衣,焚香遥向沩山方向,礼拜赞曰:“和尚大慈大悲,于我之恩犹过父母,假使当时就为我说破,我又如何会有今日之事啊!”他就说了一首偈子:“一击忘所知,便不假修持。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到者,咸言上上机。”
这个偈子后来就传到沩山祖师那里去了,沩山就对仰山慧寂禅师说:“香严开悟了啊!”仰山禅师就说:“这个人聪明会讲,我要亲自去勘试过他。”于是仰山就去到香严那里,对他说:“和尚说师弟你开悟了,是不是啊?”香严禅师就把偈子再说了一遍。仰山禅师说:“这是你往昔习教记持而成,若真是证悟了,且再别说一偈试试看。”那么香严禅师又说:“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去年贫,犹有卓锥之地;今年贫,锥也无。”仰山禅师说:“这是如来禅啊!祖师禅,你还没有梦着啊!”香严禅师又说:“我有一机,瞬目视伊,若人不会,别唤沙弥。”仰山禅师就说了:“且喜师弟,你开悟了,你会祖师禅了。”
所以说,参话头这一法,在唐朝沩山灵佑禅师的时候,就已经有了。他说“父母未生之前如何是本来面目”这是不是话头呢?
其实话头的起源可追溯至六祖时代。在《六祖坛经》中记载:惠能大师密接五祖弘忍大师衣钵后,便向南潜逃,被数百人所追逐,命如悬丝。至大瘐岭,被一位名叫惠明的僧人所追及,惠能将衣钵放在石上,说:“此衣表信,可力争耶?”跟着便藏身于草莽之中。惠明唤:“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惠能大师便出来盘坐于石上。惠明作理说:“望行者为我说法。”惠能大师说:“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明。”良久之后,惠能大师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即于言下大悟。这个坛经上的公案可说是看话头一法的苗头了。
一直到南宋时期,大慧宗杲禅师在云居山真如寺任住持。当时住了五百多人,只有两百人参禅,其他人都是念佛。为什么呢?因为江西九江的庐山靠近云居山,而庐山东林寺是有名的念佛道场,受到它的感染,念佛的人就多了。
大慧宗杲禅师看到这个情况,他便上堂对大众说法:“你们只知道念佛,念佛的究竟是谁啊?若说是我自己念,你是口念还是心念呢?如果口念,睡着了你口还在怎么不念啊?刚死了口还在怎么不念呢?如果是心念,心又是怎么样子啊?如果是肉团心在念,睡着了肉团心还在,怎么又不念呢?”所以就在这不明白处,他要大家来参。
当时由于参究这个“念佛是谁”的话头,开悟了几十个人,就把禅宗又振兴起来了,原来念佛的人也转过来参禅了。
这便是一句话头的来源,今天就跟大家说到这里吧!
绍云法师开示录三
禅堂内行住坐卧的规矩――摘自《绍云法师开示录》
(一九九九年六月二十九日开示于宝林禅寺禅堂)
老和尚慈悲,大和尚慈悲,各位班首师傅们慈悲,各位首堂、二堂师傅们慈悲:
今天我们是从江西云居山真如禅寺来到贵寺参访的。老和尚、大和尚和班首师傅们慈悲,要我在禅堂中跟大家说几句话。本人觉得很惭愧,既无修证,亦无见地,怎可以谈得上有什么可以讲给各位师傅们听的呢。但是老和尚、大和尚和师傅们的一片诚意,难以推却,不得已只有把我自己所见到的,所听闻的,跟各位简单地说一说吧!若有差错的地方,还尚请老和尚、大和尚和各位班首师傅们多多慈悲指正。
首先我想谈一谈禅宗的起源及特点。宗门下这一法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说法时,手拈大梵天王供养的金檀木花举示大众,当时百万人天黯然,不解其意,只有摩诃迦叶尊者破颜微笑,领悟到世尊拈花示众的妙旨。释迦牟尼佛便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嘱咐摩诃迦叶。”从那时起,这个法门就称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以心印心、直下承当的无上法门。自此以后由摩诃迦叶尊者传与阿难尊者,在西天一直传到二十八祖菩提达摩尊者。
当时达摩尊者观察到东土震旦有大乘气象,便于公元五二年九月航海来到中国的广东。然后到了金陵(即现在的南京)遇见了梁武帝,但与梁武帝话不投契,便渡江北上洛阳,在少室山面壁九年。后来他将这法门传给二祖慧可,慧可传三祖僧璨,僧璨传四祖道信,道信传五祖弘忍,弘忍再传六祖慧能大师。到了六祖时,因继承衣钵而发生争夺,故自六祖慧能之后,衣钵再也不往下传了。六祖慧能大师门下,出了一位南岳怀让禅师和一位青原行思禅师。因为有这两位宗门龙象,禅宗便逐渐发展、演化成五家宗派。南岳这一支演化形成两个宗派。南岳怀让传给马祖道一禅师,道一传给百丈怀海禅师。怀海门下分作两支:一支传到沩山灵佑及仰山慧寂而成“沩仰宗”。另一支从黄襞希运传至临济义玄而成为“临济宗”。自六祖算起,传至临济宗已经是第六世了。青原行思这一支,传至第七世的洞山良价和其弟子曹山本寂,成立了“曹洞宗”。传至云门文偃成立了“云门宗”。另一支传至罗汉桂琛,再传清凉文益而成立了“法眼宗”。以上便是禅宗五家宗派的来源。我们现在谈谈禅宗有什么特色吧!从百丈怀海禅师以后,就制定了禅宗丛林的规矩法则。因为在马祖时期,他在江西一带创建了四十八个大丛林。有些丛林住上好几百人,人住得多了,若没有规矩法则就不好管治。但是宗门下这个规矩法则与其他的法门不同,就是要语默动静,不讲话。那么既不讲话又要统一行动,怎么办呢?那就只有制定一些清规了。清规就是指挥大众的号令。例如打三椎木鱼子表示“止静”,而在设有钟板的丛林则以打三板一钟表示“止静”。宗门下常道:“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自从百丈禅师制定了禅宗丛林的规矩法则后,便一直沿用至今,但当时的规矩没有现在那么多。清代雍正皇帝在位时期,因为雍正皇帝信佛、好参禅,而他本人参禅也有所证悟,所以他对禅宗的规矩作了一番比较细致的制定。他在皇宫内设有禅堂,并经常打禅七。高旻寺的第一代祖师天慧彻祖,就是在他手里逼着开悟的。现在我将禅堂里面简单的“行住坐卧”规矩跟大家说一下。因为人多而要行动统一,这在宗门下说就是“一合相”,一合相便是统一。首先我们谈谈“行”相。这里不是一个真正的禅堂,因为老和尚慈悲,在这里方便接引大家。真正的禅堂中间是由四根小柱子撑起来,周围都没有柱子。想要到禅堂参加坐香的人,都要穿着长褂子。那么有人问:没有长褂子改穿海青行不行呢?那不行!因为穿海青便和其他人不一样,就不是一合相了。穿了长褂子进入禅堂,不合掌、不问讯。看到师傅们在行香,便应随便着圈子行香。先跟内圈子,内圈人满便跟第二圈子,第二圈人满了便跟第三圈子。在禅堂内行香是有规定的:年青的、行得快的行内圈、二圈;年纪大、行得慢的行第三圈。维那师、当值师挨清众圈行,班首挨维那圈行,大和尚、老和尚挨班首圈行,走在子单边。这些圈子位置是有规定,不可以乱行的。行香时两手摆甩也有规定:左手摆三分,右手摆七分。摆动的袖子不可以触到前、后面的人。在行香时,不得东张西望,不得低头昂脑,不得掉头顾视,不得交头接耳,必须头接耳,必须颈靠衣服,端严整肃。行走与前人相距三块砖,不得踏前人的脚跟。不可争先恐后,乱走圈子。前面的人若走的快,后面的人也便要跟着走的快了;前面的人走的慢,后面的人就有跟着走的慢了。这便是“行”相。行香时,当听到当值师打一椎站板,便要立刻站住不动,双手垂直,脚跟对齐,身子如松树般挺直而无有偏斜。亦不能左盼右望,要好像死人一样。这便是“站”相。维那师傅把香板一卓,喊:两边坐!那么大众分两边找位坐下来。
《虚云老和尚在云居山》——绍云法师
各位长老,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各位善信朋友们:
本人想借着这次因缘,向香港佛教界人士简略地介绍一下上虚下云老和尚在云居山的事迹及其生活特点,希望以他老人家的种种嘉言懿行,作为我们…
《绍云法师开示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