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紹雲法師開示錄▪P3

  ..續本文上一頁嚴禅師說:“我圓寂之後,你就到你大師兄那裏,依止他去。”兩年後,百丈禅師圓寂了,香嚴禅師就遵師命,到沩山依止靈佑禅師了。

  當時沩山門下有一位傑出的弟子,名叫仰山慧寂禅師,師徒倆加起來就成立了沩仰宗。那位仰山禅師已是徹悟了的人,他聽說香嚴禅師來到,就跟沩山禅師說:“這個人啊,辯才大得很,他在先師公門下問一答十,問十答百。”沩山禅師就說:“明天上堂,你叫他來,我來問他。”

  第二天上堂,就把香嚴禅師請來了,沩山禅師問:“聽說你在先師門下問一答十,問十答百,是不是真的呀?”香嚴禅師答:“不敢啊!”沩山禅師說:“我現在不問你生平所學所解,及經卷冊子上所記得的言句,只問你本分事上一句話,你要是道得出來,你就行了。”香嚴禅師說:“請大師兄先問。”沩山禅師就問:“父母未生之前,如何是你的本來面目?”就要香嚴禅師回答,香嚴禅師懵懵然答不出話來,窘迫得面紅耳赤。沈吟很久後,嘗試盡其所知解者酬答沩山老人說問,都爲他所不肯。香嚴便說:“請和尚爲某甲說破吧!”沩山禅師說:“我若是現在給你說破,將來反會遭你埋怨責罵的。況且我就是說出來,也只不過是我的見解,于你有何相幹,有何益處呢?”

  香嚴禅師回去以後,翻查了自己收藏的所有經書,都找不到答案,他不禁歎息說:“畫餅不可充饑!”于是將所有經書都焚毀掉了,並說:“此生不學佛法文字了,但作個長行粥飯僧,免役心神。”

  于是便離開了沩山,息止于南陽慧忠國師遺迹之處,在那裏住茅棚了。

  住茅棚要自己弄飯種菜,所以他又挖了一片地種菜。過了兩年之後,一天在挖地種菜的時候,挖到了一塊瓦礫,他便拾起瓦礫向外面丟去,湊巧丟在竹子上,“啪”的一聲,就在這一瞬間,他豁然開悟了。他便沐浴更衣,焚香遙向沩山方向,禮拜贊曰:“和尚大慈大悲,于我之恩猶過父母,假使當時就爲我說破,我又如何會有今日之事啊!”他就說了一首偈子:“一擊忘所知,便不假修持。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處處無蹤迹,聲色外威儀。諸方達到者,鹹言上上機。”

  這個偈子後來就傳到沩山祖師那裏去了,沩山就對仰山慧寂禅師說:“香嚴開悟了啊!”仰山禅師就說:“這個人聰明會講,我要親自去勘試過他。”于是仰山就去到香嚴那裏,對他說:“和尚說師弟你開悟了,是不是啊?”香嚴禅師就把偈子再說了一遍。仰山禅師說:“這是你往昔習教記持而成,若真是證悟了,且再別說一偈試試看。”那麼香嚴禅師又說:“去年貧,未是貧;今年貧,始是貧。去年貧,猶有卓錐之地;今年貧,錐也無。”仰山禅師說:“這是如來禅啊!祖師禅,你還沒有夢著啊!”香嚴禅師又說:“我有一機,瞬目視伊,若人不會,別喚沙彌。”仰山禅師就說了:“且喜師弟,你開悟了,你會祖師禅了。”

  所以說,參話頭這一法,在唐朝沩山靈佑禅師的時候,就已經有了。他說“父母未生之前如何是本來面目”這是不是話頭呢?

  其實話頭的起源可追溯至六祖時代。在《六祖壇經》中記載:惠能大師密接五祖弘忍大師衣缽後,便向南潛逃,被數百人所追逐,命如懸絲。至大瘐嶺,被一位名叫惠明的僧人所追及,惠能將衣缽放在石上,說:“此衣表信,可力爭耶?”跟著便藏身于草莽之中。惠明喚:“行者,行者,我爲法來,不爲衣來。”惠能大師便出來盤坐于石上。惠明作理說:“望行者爲我說法。”惠能大師說:“汝既爲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爲汝說明。”良久之後,惠能大師說:“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即于言下大悟。這個壇經上的公案可說是看話頭一法的苗頭了。

  一直到南宋時期,大慧宗杲禅師在雲居山真如寺任住持。當時住了五百多人,只有兩百人參禅,其他人都是念佛。爲什麼呢?因爲江西九江的廬山靠近雲居山,而廬山東林寺是有名的念佛道場,受到它的感染,念佛的人就多了。

  大慧宗杲禅師看到這個情況,他便上堂對大衆說法:“你們只知道念佛,念佛的究竟是誰啊?若說是我自己念,你是口念還是心念呢?如果口念,睡著了你口還在怎麼不念啊?剛死了口還在怎麼不念呢?如果是心念,心又是怎麼樣子啊?如果是肉團心在念,睡著了肉團心還在,怎麼又不念呢?”所以就在這不明白處,他要大家來參。

  當時由于參究這個“念佛是誰”的話頭,開悟了幾十個人,就把禅宗又振興起來了,原來念佛的人也轉過來參禅了。

  這便是一句話頭的來源,今天就跟大家說到這裏吧!

  紹雲法師開示錄叁

  禅堂內行住坐臥的規矩――摘自《紹雲法師開示錄》

  (一九九九年六月二十九日開示于寶林禅寺禅堂)

  老和尚慈悲,大和尚慈悲,各位班首師傅們慈悲,各位首堂、二堂師傅們慈悲:

  今天我們是從江西雲居山真如禅寺來到貴寺參訪的。老和尚、大和尚和班首師傅們慈悲,要我在禅堂中跟大家說幾句話。本人覺得很慚愧,既無修證,亦無見地,怎可以談得上有什麼可以講給各位師傅們聽的呢。但是老和尚、大和尚和師傅們的一片誠意,難以推卻,不得已只有把我自己所見到的,所聽聞的,跟各位簡單地說一說吧!若有差錯的地方,還尚請老和尚、大和尚和各位班首師傅們多多慈悲指正。

  首先我想談一談禅宗的起源及特點。宗門下這一法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在靈山會上說法時,手拈大梵天王供養的金檀木花舉示大衆,當時百萬人天黯然,不解其意,只有摩诃迦葉尊者破顔微笑,領悟到世尊拈花示衆的妙旨。釋迦牟尼佛便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囑咐摩诃迦葉。”從那時起,這個法門就稱爲教外別傳、不立文字、以心印心、直下承當的無上法門。自此以後由摩诃迦葉尊者傳與阿難尊者,在西天一直傳到二十八祖菩提達摩尊者。

  當時達摩尊者觀察到東土震旦有大乘氣象,便于公元五二年九月航海來到中國的廣東。然後到了金陵(即現在的南京)遇見了梁武帝,但與梁武帝話不投契,便渡江北上洛陽,在少室山面壁九年。後來他將這法門傳給二祖慧可,慧可傳叁祖僧璨,僧璨傳四祖道信,道信傳五祖弘忍,弘忍再傳六祖慧能大師。到了六祖時,因繼承衣缽而發生爭奪,故自六祖慧能之後,衣缽再也不往下傳了。六祖慧能大師門下,出了一位南嶽懷讓禅師和一位青原行思禅師。因爲有這兩位宗門龍象,禅宗便逐漸發展、演化成五家宗派。南嶽這一支演化形成兩個宗派。南嶽懷讓傳給馬祖道一禅師,道一傳給百丈懷海禅師。懷海門下分作兩支:一支傳到沩山靈佑及仰山慧寂而成“沩仰宗”。另一支從黃襞希運傳至臨濟義玄而成爲“臨濟宗”。自六祖算起,傳至臨濟宗已經是第六世了。青原行思這一支,傳至第七世的洞山良價和其弟子曹山本寂,成立了“曹洞宗”。傳至雲門文偃成立了“雲門宗”。另一支傳至羅漢桂琛,再傳清涼文益而成立了“法眼宗”。以上便是禅宗五家宗派的來源。我們現在談談禅宗有什麼特色吧!從百丈懷海禅師以後,就製定了禅宗叢林的規矩法則。因爲在馬祖時期,他在江西一帶創建了四十八個大叢林。有些叢林住上好幾百人,人住得多了,若沒有規矩法則就不好管治。但是宗門下這個規矩法則與其他的法門不同,就是要語默動靜,不講話。那麼既不講話又要統一行動,怎麼辦呢?那就只有製定一些清規了。清規就是指揮大衆的號令。例如打叁椎木魚子表示“止靜”,而在設有鍾板的叢林則以打叁板一鍾表示“止靜”。宗門下常道:“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自從百丈禅師製定了禅宗叢林的規矩法則後,便一直沿用至今,但當時的規矩沒有現在那麼多。清代雍正皇帝在位時期,因爲雍正皇帝信佛、好參禅,而他本人參禅也有所證悟,所以他對禅宗的規矩作了一番比較細致的製定。他在皇宮內設有禅堂,並經常打禅七。高旻寺的第一代祖師天慧徹祖,就是在他手裏逼著開悟的。現在我將禅堂裏面簡單的“行住坐臥”規矩跟大家說一下。因爲人多而要行動統一,這在宗門下說就是“一合相”,一合相便是統一。首先我們談談“行”相。這裏不是一個真正的禅堂,因爲老和尚慈悲,在這裏方便接引大家。真正的禅堂中間是由四根小柱子撐起來,周圍都沒有柱子。想要到禅堂參加坐香的人,都要穿著長褂子。那麼有人問:沒有長褂子改穿海青行不行呢?那不行!因爲穿海青便和其他人不一樣,就不是一合相了。穿了長褂子進入禅堂,不合掌、不問訊。看到師傅們在行香,便應隨便著圈子行香。先跟內圈子,內圈人滿便跟第二圈子,第二圈人滿了便跟第叁圈子。在禅堂內行香是有規定的:年青的、行得快的行內圈、二圈;年紀大、行得慢的行第叁圈。維那師、當值師挨清衆圈行,班首挨維那圈行,大和尚、老和尚挨班首圈行,走在子單邊。這些圈子位置是有規定,不可以亂行的。行香時兩手擺甩也有規定:左手擺叁分,右手擺七分。擺動的袖子不可以觸到前、後面的人。在行香時,不得東張西望,不得低頭昂腦,不得掉頭顧視,不得交頭接耳,必須頭接耳,必須頸靠衣服,端嚴整肅。行走與前人相距叁塊磚,不得踏前人的腳跟。不可爭先恐後,亂走圈子。前面的人若走的快,後面的人也便要跟著走的快了;前面的人走的慢,後面的人就有跟著走的慢了。這便是“行”相。行香時,當聽到當值師打一椎站板,便要立刻站住不動,雙手垂直,腳跟對齊,身子如松樹般挺直而無有偏斜。亦不能左盼右望,要好像死人一樣。這便是“站”相。維那師傅把香板一卓,喊:兩邊坐!那麼大衆分兩邊找位坐下來。

  《虛雲老和尚在雲居山》——紹雲法師

  各位長老,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各位善信朋友們: 

  本人想借著這次因緣,向香港佛教界人士簡略地介紹一下上虛下雲老和尚在雲居山的事迹及其生活特點,希望以他老人家的種種嘉言懿行,作爲我們…

《紹雲法師開示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