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样的一个报,常规三报就不能去摄受它了。
那么我们讲这个还是觉得很抽象,好,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比如我们《观无量寿佛经》,一个下品下生的众生,他是现前包括多生多劫的一个恶的习气造作五逆十恶,这样恶的业力,它自然感召了地狱的境界,马上要下地狱,这就是大害的境界现前了。他这时候就非常恐惧哟!虽然他平时不信因果,什么都敢干、什么都不怕;但是众生都是怕果的,果来了他就害怕;叫爹叫娘也来不及呀!马上要到地狱的火城里面去、马上要到油锅里面去;这时候他内心恐惧之极哦!忽然有一个往生善知识以大慈悲心告诉他:你即将要下地狱了,谁也救不了你,唯有阿弥陀佛能救你,你赶紧念阿弥陀佛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就好了。这时候他就顿然产生信心,赶紧念“南无阿弥陀佛” 十声、八声、三声乃至一声,地狱的境界没有了;地狱猛火化成清凉风,风吹来朵朵莲花,莲花上有化佛菩萨来接引他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就是他临终产生的信愿持名的心,这就是菩提心了;而且它一发出来,那种猛利的心,像突围的心去念佛:全佛即心、全心即佛,是不待他考虑的,是由他的信心的智慧生发出来的。所以他下地狱的果报就不应了,就消除了,你看看是不是这就是超越三报的范畴。
有很多修行人也常常会超越,比如他的业报是生了重病,甚至绝症;但是忽然在这个时候他生起了大惭愧心啰,觉得自己多生多劫造了太多的恶业,我现在要顿然地放下了。原来杀生吃了很多东西,我现在要去放生了,我要去修苦行了,我要去学佛了,然后赶紧去念阿弥陀佛了;哎,他的癌症好了。这就是“神机自运” 啰!所以原来应该获得的果报,它就不会来应,这就是在现报当中巨大的善的力量转化原来的三报的一个神机哦。那么大的善力可以转化业报,大的恶的东西它也可以侵腐我们今生、来生、乃至多生多劫的善的东西了。就像提婆达多犯了一个巨大的出佛身血的罪孽,当生就到了地狱里面去啦!所以常规里面有特例。这个特例正好印证了前面的一个原理:就是“受之无主” ,这个业力虽然造了,但是不一定就能够现前的;能不能现前,或者现前的迟速强弱,是由于你当下这颗心。但你当下心没有一个固定的东西,心是根据一种缘,一种对境产生出来的,它是感应的范围。正好用这个特例来证明了前面这种三报因果产生的原理机制,这种机制有它的常规、有它的特例。这才把这个心,发心、发菩提心张扬到一种善的最高的地位。所以我们的命运,业报的转化,跟我们当下这一念心是怎么发的、它在什么状态?有绝对的关联。这样的一个情况呢?它就有个中道的正见。我们一般讲:因果、命运;要么就是:没有什么命运不命运的,都是我一生的行为导致的,这叫断灭论。还有种是宿命论:原来已经决定了,你无论行善、造恶都改变不了。
那么断灭论:它否定这种业力的存在、三世的存在,当然是邪见。宿命论:叫定命论,也不正确。因为我们当下这一念灵灵不昧的心是不可思议的,所以这个因果三世展示的形态也是不可思议的。用这个不可思议的心显发不可思议的果,这才把我们生命的主体价值高扬出来了,一切取决于我们当下这一念心。这就善导大师在探讨:有一类现报的情况不在三报里面所摄受,实际上在自性清净心的层面,它是远离因果的。因果是什么?我们的心如梦如幻,由心造的业也是如梦如幻;由这个业导致的果报,也是如梦如幻。当我们在无明的梦里面没有醒过来的时候,这些如梦如幻的东西对我们都是“真实” 的,相似的真空。但是当我们醒过来的时候,如梦如幻的业,如梦如幻的报还有吗?没有啊!这些在般若性经典当中它会讨论。
好,请看下面文句:【又三业殊体,自同有定报。报定则时来必受,非祈祷之所移,智力之所免也。将推而极之,则义深数广,不可详究。故略而言之,想参怀佛教者,有以得之。】好,先看这一段。身、口、意三业的体性是不一样的,但是也自然而然的有一种共性:就是有“定” ,就是定业。定业就有它的报,就不能推卸,这叫定报。定业、定报,报已经决定了,那么这个时间因缘到了,它必定要受的,这叫定业难逃。这时候你靠祈祷去转移,靠你的神通智力去逃避,都是免不了的,这种结局是免不了的。就好像释迦牟尼佛示现琉璃王要灭释迦族,这么一个定业难逃一样,连大目犍连神通第一,用钵把五百释迦族人托到天上去,一看都成了血水,不能逃脱,定业难逃。
那么这桩事情如果推到极致来讨论,为什么定业难逃?前面讨论当下有一种可以转变的东西,有不定业;现在又有定业。这里面的义理是太深广了,这里面显示的命数是太广阔了,确实不是凡夫的智力所能详细探究的,我们的智慧很有限、观照很有限。那出现这种情况,我们略而言之:应该是那些对佛教经典有深入、有参究、有思惟、有观照的人才能了解定业难逃的机制。
好,请看下面文句:【世或有积善而殃集,或有凶邪而致庆,此皆现业未就,而前行始应。故曰“贞祥遇祸,妖孽见福,” 疑似之嫌,于是乎在。何以谓之然?或有欲匡主救时,道济生民,拟步高迹,志在立功,而大业中倾,天殃顿集。或有栖迟衡门,无闷于世,以安步为舆,优游卒岁,而时来无妄,运非所遇,世道交沦,乖其闲习。或有名冠四科,道在入室,全爱体仁,慕上善以进德,若斯人也,含冲和而纳疾,履信顺而夭年。此皆立功立德之舛变,疑嫌之所以生也。】好,先看这一段。
这就来探讨世间人为什么怀疑这种善恶因果报应规律存在的两个现象?在世间确实有行善积德的人往往各种灾祸、灾殃还集中在他身上;还有一种很凶恶的小人、恶人反而得到了好的结果。那这个怎么解释?这个现象如果你在一世因果里面讨论,是说不清楚的;但是这个事情放在三世因果来看,是能解释通的。唯识宗讲异熟果,你是一个善人,今生的善业虽然做了,但是现在还没有体现出来,那是在你来生、或者后生里面才能显发出来。但你一个善人今生遭受的不如意的情况,这是你前世的恶因提前成熟了;前世或者前多少世的,这就叫异熟果。一个行善的人反而遭到祸殃,一个妖孽的人反而得到福报;由于他不了解异熟因果的关系,所以就产生了一个似乎有道理的怀疑“疑似之嫌。” 但是这种怀疑如果你在一个三世的层面去看,就不会去怀疑它;而由于不了解三世,所以他的怀疑就成立了。
为什么他觉得成立呢?那古往今来这方面的现象很多:有立大志真的是兼济天下的人,他要匡扶君主,要拯救这个时代的弊端,要以大道来接济苍生,他自己的行为确实非常严格按照圣贤的标准去做,志在三不朽的建功立业。好,那这样的人他的发心、他的行为都很好;但是往往他的事业不能成功“大业中倾,” 中途就给失败了。一失败,因为做这种人有大的气魄,当然也会在朝中野外得罪一些人,于是大家攻击的目标都在他身上。那么之个灾殃顿然集在他身上去,那就是他的善因反而得到一个恶果,这是一种。还有一种,他并有没什么志向,在那种简陋的屋子里面“衡门” ,就是用横木为门啰!在那里苟且偷生,在世间也庸庸碌碌,生活上也不追求很大的享受,安步为车,这种人倒是消遥自在,快快乐乐地度过一生。就是这种人虽然没有志向、庸碌,但是他知足常乐呀!他的幸福指数很高呀!所以一生也没有什么大灾大难;有时候还会有点小小的惊喜,那这个小小惊喜他容易满足。世间就有这样的一些交替出现的复杂情况,这对于善恶因果报应的这种法度原则是不是有乖违呢?这是第一个怀疑?
第二个怀疑,或者还有更有道德的人“名冠四科” ,就是诗、书、礼、乐这四科他都是造诣精深,很有知名度。如果他是修道“道在入室” ,修道还登堂入室呀!造奇精深这样的水平,有道。然后有那种博爱的精神:四海之内皆兄弟哦!博施济众了,一切都依仁爱的原则行事了,一切都是仰慕最高的善来约束自己,来进德修道哦。那这样的大善人“若斯人也” ,含摄着这样的冲和、泰和的道气反而得了重病;行履这样的信义、孝顺而夭折,不得长寿。前面立功没有得到好处,立德也没有什么好的结果,这种“舛变” ,这种因果错位的变异,常常会有。
这个司马迁写《史记》也常常会感慨:你看伯夷叔齐这么仁义一个人,竟然是饿死在首阳山。颜回这个安贫守道的人,却竟然四十一岁就死了。像比干这样的忠臣,被剖心了。这有什么善报呀?然而恶人像庄子讲的大盗盗跖率领九千人攻城越货,而竟然得到高寿了。他常常会对这些产生很大的质疑哦?这就是“疑嫌之所以生也” 。自古以来立功、立德的人不一定得到好的结果,于是他就怀疑了善恶因果报应规律存在的合理性。
《讲析慧远大师《三报论》》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