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喻、化城喻、衣珠喻、通过这个比喻,我们能够去比量类推到我们不了解的东西,这是第一。
第二呢?还要有善知识的指导,我们要开发智慧、修行道业、善知识是大因缘。何为善知识?他有正知正见,学在我们之前,能够用他的正确的知见、修行的道业引导我们,让我不至于走弯路。所以佛在我们这世间示现,常常会告诉我们:修道要求比自己水平高的人,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后都要观察这个三千大千世界,有不有智慧道德比自己高的人?如果有要,要拜他为师;结果他一观察:佛是无上士,没有比他更高的。没有比高更高的,那还要找一个老师,找什么老师呀?以法为师,佛都以法为师。这个“师友” ,师就是我们的老师,友就是我们同参道友;这些人能够跟我们切磋、做引导、共同地去修习,这个“习” ,“学而时习之” 的习。孔子《论语》学而篇,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 ;学,当我们通过善知识、通过圣人的教诲,许慎解释这个“学” 就是觉的意思。觉悟了一种目标,但我们要去习;习是什么?习就是像小鸟练习飞一样的,要练习。但练习的过程,开始你不能离开树林,等你练习得翅膀硬了,可以飞到高空了,你才可以脱离开树林。这个修习的过程、练习的过程,就是佛教讲:从一个本觉生出始觉的过程。我们怎么去习?当我们碰到对境很吝啬的时候,我们当下要习什么呢?要习我们的布施的心。当我们碰到冤家对头的时候,生起嗔恨的心、报复的心的时候,这时候要习慈悲心。这是要有对治的方法,通过这种习,抑恶扬善,这就转移了我们的性“移性” 。
“性相近,习相远” 儒家讲这个是有道理的,一切民众都有“明德” 、都有尧舜之质,满街都是圣人;所以性是相近的。但为什么有的人成为圣人,有的成为一个小人?是由于他的习不同,习如果依照他的私欲去做,就蒙蔽了他的明德,他就是小人、就是野人。如果他习的是圣贤的教育、仁爱的精神,他就能够去格物致知:格去我们虚幻的物欲,来显发我们本有的明德的智慧,这些都是修习的过程。再就复性、格物、致知、正心、诚意,这个内圣的功夫就是通过修习来移性的过程;所以提出三纲领、八条目,八条目就是:修习、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习的范围来恢复我们本有的明德,这样“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至善就是诚明的状态。好,这就是无论是佛家先用悟开发他的根本智,然后以方便智来修行;还是儒家修心养性达到一定智慧的开显,才能够跟他讨论三世因果的问题,否则你就会感觉到对牛弹琴了。这个“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啊!“下士闻道” 可是“大笑之” 哦!“不笑,不足以为道” 。对于下士跟他讲三世因果,他还哈哈大笑说:你怎么这么迷信哪!他说你太迷信;因为他所关心的就是当下的东西。如果你要关心一个超越性的东西,他会说:你吃了饭没事干哪!好像人生就是为了吃饭。
像我们去放生,都有些不信什么的人,哎呀!这么大的乌龟你放了,你给我们吃多好啊!他就这么给我们说,你也是行善积德啦。所以这个事你没有办法讨论,这个乌龟也有佛性,这个他听不进去的;这乌龟太好吃了,你给我吃就好啊。一谈到钱的问题,世界上还有不爱钱的人吗?所有人都爱钱;所以你就很难跟他讨论这些比较超越的东西。你跟一头牛去用古琴弹《高山流水》,它会像钟子期一样的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它没有这种感觉,它照吃它的草。但如果你用那个二胡弹一点小牛的声音,哎!它会警觉,牛的耳朵会竖起来,跟它的声音相近,它会觉得“哎,我的牛仔子在叫我呀!” 它不一样啊,对音声的敏感不一样。
好,请看下面:【请试论之。夫善恶之兴,由其有渐,渐以之极,则有九品之论。凡在九品,非其现报之所摄,然则现报绝夫常类,可知。类非九品,则非三报之所摄。何者?若利害交于目前,而顿相倾夺,神机自运,不待虑而发。发不待虑,则报不旋踵而应。此现报之一隅,绝夫九品者也。】好,请看这一段,这一段还确实不好懂。
“请试论之” ,你看连慧远大师都这么谦逊地说,在这里有“请” 字,“让我在这里尝试着来讨论一下” 。真的是三世因果是错综复杂的格局,唯佛与佛方能究竟啰!它是很难了解的一个事情。你只要看《无量寿经》下半卷五恶、五痛、五烧的这个情况;释迦牟尼佛是把我们三界众生,尤其是阎浮提众生这种造恶,以及他的果报,以及他的因缘的错综复杂的格局,那真的是展示的非常全面。但是我们不一定把握得很准,但透过那些去读一读才知道我们凡夫的心是充满着机诈的,充满着深刻的毒的。所以他表现的形态:他的虚伪、他的狡诈、他的复杂、他的轻重,在果上就太复杂;这些唯有五眼圆明的佛眼曲尽人情,关照过去、现在、无量劫以来的这种善善恶恶的情形,才能够现量地把它说出来。所以这个因果的情况,确实是一个深邃的学问;这个学问都不是我们在语言文句概念当中去建构的一个所谓的体系的。众生种种性、种种业、种种报,真是无量无边哪!只有无尽的智慧才能了解,所以慧远大师他自己都说“请试论之” 。
首先一个人行善还是作恶,他这种行为生起来也不是偶然的,他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他是受他的观念的影响:知见、念头;所以这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啰。你比如一个人遭受了巨大的恶果的时候,真的这个远因是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种下了,不是一天就能够冻成一个很大的坚冰的;所以其由来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个渐进的过程呢?他或者一生、两生、百生、千生,乃至动经无量劫以前的一个远因,所以逐步、逐步、逐步酿成的一个东西。今生你碰到一个大的冤家对头,也许多少生来就是你一个最亲密的丈夫,或者你最宠爱的儿子。那这些东西是怨和亲里面的那种错综复杂的情况,这个大的怨气往往是最亲爱的那个地方发生起来的。所以佛教为什么讲冤亲平等啊?那这个行为的因,就好像它开始是一个涓涓的细流,你不在意。但是涓涓细流汇集成一个滔天的瀑布、滔天的大江,你是挡不住的,但是它来自涓涓细流呀!所以这就是“渐之以及” ,到了它的终极的时候,果报就自然地现前了。
自然现前这里就有“九品之论” ,这九品指什么?我看有的翻译白话文,他就把九品认为是九“九品往生” 的九品,还有些写论文也是这么写的。但是“九品往生” 这是畺良耶舍尊者翻译的,慧远大师做这个论文的时候,《观无量寿经》还没有翻译出来呢,怎么会有九品的概念呢?所以跟“九品往生” 没有关系。这个九品大概魏晋南北朝时是选官制度,它有个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贵族,所以从西晋政权开始基本上被贵族把握着主要的权利,门阀士族。但这个九品可能还不仅仅是指这种官僚体制上的九品,我在这里想估计它是属于社会的一个等级,九品;上至达官贵族,下至贩夫走卒,这种社会福报的差异,用九品来概述。就是他前生,或者多少生的善善恶恶的因果,导致了他今生的贫富贵贱的差异,本人是这样理解“九品之论,” 权且这么理解,大家可以讨论。
好,那凡是在这种现世的福报范围当中,贫富贵贱、社会地位的高低,是由于过去的因导致的,不是现在的因导致的现在的果报,所以它不是现报的范围。是不是啊?现报就是今生的善恶行为导致今生的果报,你今生比如投生到个富人家,你一投生就是享福的;你一投生到边远地区,山区里面贫贱之家,你的社会地位就决定了你一辈子就很潦倒的。那为什么一下子到富贵的贵族家,一下到贫贱的家;这里面是由你的因果决定的,不是偶然的。不是像那个范缜写《神灭论》,觉得这个因果是偶然的,就好像树上的花一飘、风一吹,他跟当时的齐竟陵王这个齐武帝的儿子在辩论的时候,他觉得我们有什么因果呀!风吹的花,吹到那个地毯上、华丽的屋子里面,就好像殿下你的命运;那么风吹的花落在厕所里面,就好像我的命比较低贱;他认为这是偶然的。但是三世因果告诉我们,你在社会贫贱的地位,它不是偶然的,不是现报的范围;它是我们以前的微细的因,在一个渐进的过程当中自然产生的一个果报。这就是讲,由其有渐,渐以之极,则有九品之论,是这么一个理解。
好,现在不是现报所摄受的范围,那怎么去谈?怎么去理解现报?这里谈现报要有一个特别的关照,现报跟一般性的那种类别是不一样的“绝夫常类” ,就是它有特别的地方,所以“绝夫常类” 。九品的贵贱的这种差异不在这个现报所摄范围,可知类非九品,则非三报之所摄,同时不在九品范围;三报都不能去摄受它,就是现报、来报和后报不能摄受它。有一种因果是三报不能摄的,怎么理解?我们了解慧远大师对般若性经典是非常通达的,般若性经典是要指向实相般若的。有一种因果它是迥出常情,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确实需要不同的理解的角度。为什么这样说?“若厉害交于目前” ,就是一个人如果碰到大利大害,你遭遇了,这种大利大害就顿然地对你的常规的业力有一种冲击;就是我们讲这个命运的轨迹,如果是一个正常的线路,大利大害就是你的业力非常大,让你的正常命运轨迹可以偏离的。那么这种偏离是从哪里偏离呢?还是要从心去观照,当这个大利或者大害的境界现前的时候,你所动员的心力就是迥出常情,非常不一样,这就是“神机自运” 。你神妙的那种心呢?像机关一样的它法尔自然地运动起来了。一般我们讲世间有巨大的挑战,他有巨大的回应,那种回应可能是超常的,是你都想像不到的一种力量。这种超常的应对是不经过你的逻辑思维考虑,它本能称性地发出来的;当不经过你考虑的时候,就是你不是用心意识去做这桩事情。那么心意识的三报的种子是在你的阿赖耶识里面,当你超越了这个心意识产生…
《讲析慧远大师《三报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