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講析慧遠大師《叁報論》▪P5

  ..續本文上一頁這樣的一個報,常規叁報就不能去攝受它了。

  那麼我們講這個還是覺得很抽象,好,我們可以舉個例子:比如我們《觀無量壽佛經》,一個下品下生的衆生,他是現前包括多生多劫的一個惡的習氣造作五逆十惡,這樣惡的業力,它自然感召了地獄的境界,馬上要下地獄,這就是大害的境界現前了。他這時候就非常恐懼喲!雖然他平時不信因果,什麼都敢幹、什麼都不怕;但是衆生都是怕果的,果來了他就害怕;叫爹叫娘也來不及呀!馬上要到地獄的火城裏面去、馬上要到油鍋裏面去;這時候他內心恐懼之極哦!忽然有一個往生善知識以大慈悲心告訴他:你即將要下地獄了,誰也救不了你,唯有阿彌陀佛能救你,你趕緊念阿彌陀佛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就好了。這時候他就頓然産生信心,趕緊念“南無阿彌陀佛” 十聲、八聲、叁聲乃至一聲,地獄的境界沒有了;地獄猛火化成清涼風,風吹來朵朵蓮花,蓮花上有化佛菩薩來接引他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就是他臨終産生的信願持名的心,這就是菩提心了;而且它一發出來,那種猛利的心,像突圍的心去念佛:全佛即心、全心即佛,是不待他考慮的,是由他的信心的智慧生發出來的。所以他下地獄的果報就不應了,就消除了,你看看是不是這就是超越叁報的範疇。

  有很多修行人也常常會超越,比如他的業報是生了重病,甚至絕症;但是忽然在這個時候他生起了大慚愧心啰,覺得自己多生多劫造了太多的惡業,我現在要頓然地放下了。原來殺生吃了很多東西,我現在要去放生了,我要去修苦行了,我要去學佛了,然後趕緊去念阿彌陀佛了;哎,他的癌症好了。這就是“神機自運” 啰!所以原來應該獲得的果報,它就不會來應,這就是在現報當中巨大的善的力量轉化原來的叁報的一個神機哦。那麼大的善力可以轉化業報,大的惡的東西它也可以侵腐我們今生、來生、乃至多生多劫的善的東西了。就像提婆達多犯了一個巨大的出佛身血的罪孽,當生就到了地獄裏面去啦!所以常規裏面有特例。這個特例正好印證了前面的一個原理:就是“受之無主” ,這個業力雖然造了,但是不一定就能夠現前的;能不能現前,或者現前的遲速強弱,是由于你當下這顆心。但你當下心沒有一個固定的東西,心是根據一種緣,一種對境産生出來的,它是感應的範圍。正好用這個特例來證明了前面這種叁報因果産生的原理機製,這種機製有它的常規、有它的特例。這才把這個心,發心、發菩提心張揚到一種善的最高的地位。所以我們的命運,業報的轉化,跟我們當下這一念心是怎麼發的、它在什麼狀態?有絕對的關聯。這樣的一個情況呢?它就有個中道的正見。我們一般講:因果、命運;要麼就是:沒有什麼命運不命運的,都是我一生的行爲導致的,這叫斷滅論。還有種是宿命論:原來已經決定了,你無論行善、造惡都改變不了。

  那麼斷滅論:它否定這種業力的存在、叁世的存在,當然是邪見。宿命論:叫定命論,也不正確。因爲我們當下這一念靈靈不昧的心是不可思議的,所以這個因果叁世展示的形態也是不可思議的。用這個不可思議的心顯發不可思議的果,這才把我們生命的主體價值高揚出來了,一切取決于我們當下這一念心。這就善導大師在探討:有一類現報的情況不在叁報裏面所攝受,實際上在自性清淨心的層面,它是遠離因果的。因果是什麼?我們的心如夢如幻,由心造的業也是如夢如幻;由這個業導致的果報,也是如夢如幻。當我們在無明的夢裏面沒有醒過來的時候,這些如夢如幻的東西對我們都是“真實” 的,相似的真空。但是當我們醒過來的時候,如夢如幻的業,如夢如幻的報還有嗎?沒有啊!這些在般若性經典當中它會討論。

  好,請看下面文句:【又叁業殊體,自同有定報。報定則時來必受,非祈禱之所移,智力之所免也。將推而極之,則義深數廣,不可詳究。故略而言之,想參懷佛教者,有以得之。】好,先看這一段。身、口、意叁業的體性是不一樣的,但是也自然而然的有一種共性:就是有“定” ,就是定業。定業就有它的報,就不能推卸,這叫定報。定業、定報,報已經決定了,那麼這個時間因緣到了,它必定要受的,這叫定業難逃。這時候你靠祈禱去轉移,靠你的神通智力去逃避,都是免不了的,這種結局是免不了的。就好像釋迦牟尼佛示現琉璃王要滅釋迦族,這麼一個定業難逃一樣,連大目犍連神通第一,用缽把五百釋迦族人托到天上去,一看都成了血水,不能逃脫,定業難逃。

  那麼這樁事情如果推到極致來討論,爲什麼定業難逃?前面討論當下有一種可以轉變的東西,有不定業;現在又有定業。這裏面的義理是太深廣了,這裏面顯示的命數是太廣闊了,確實不是凡夫的智力所能詳細探究的,我們的智慧很有限、觀照很有限。那出現這種情況,我們略而言之:應該是那些對佛教經典有深入、有參究、有思惟、有觀照的人才能了解定業難逃的機製。

  好,請看下面文句:【世或有積善而殃集,或有凶邪而致慶,此皆現業未就,而前行始應。故曰“貞祥遇禍,妖孽見福,” 疑似之嫌,于是乎在。何以謂之然?或有欲匡主救時,道濟生民,擬步高迹,志在立功,而大業中傾,天殃頓集。或有棲遲衡門,無悶于世,以安步爲輿,優遊卒歲,而時來無妄,運非所遇,世道交淪,乖其閑習。或有名冠四科,道在入室,全愛體仁,慕上善以進德,若斯人也,含沖和而納疾,履信順而夭年。此皆立功立德之舛變,疑嫌之所以生也。】好,先看這一段。

  這就來探討世間人爲什麼懷疑這種善惡因果報應規律存在的兩個現象?在世間確實有行善積德的人往往各種災禍、災殃還集中在他身上;還有一種很凶惡的小人、惡人反而得到了好的結果。那這個怎麼解釋?這個現象如果你在一世因果裏面討論,是說不清楚的;但是這個事情放在叁世因果來看,是能解釋通的。唯識宗講異熟果,你是一個善人,今生的善業雖然做了,但是現在還沒有體現出來,那是在你來生、或者後生裏面才能顯發出來。但你一個善人今生遭受的不如意的情況,這是你前世的惡因提前成熟了;前世或者前多少世的,這就叫異熟果。一個行善的人反而遭到禍殃,一個妖孽的人反而得到福報;由于他不了解異熟因果的關系,所以就産生了一個似乎有道理的懷疑“疑似之嫌。” 但是這種懷疑如果你在一個叁世的層面去看,就不會去懷疑它;而由于不了解叁世,所以他的懷疑就成立了。

  爲什麼他覺得成立呢?那古往今來這方面的現象很多:有立大志真的是兼濟天下的人,他要匡扶君主,要拯救這個時代的弊端,要以大道來接濟蒼生,他自己的行爲確實非常嚴格按照聖賢的標准去做,志在叁不朽的建功立業。好,那這樣的人他的發心、他的行爲都很好;但是往往他的事業不能成功“大業中傾,” 中途就給失敗了。一失敗,因爲做這種人有大的氣魄,當然也會在朝中野外得罪一些人,于是大家攻擊的目標都在他身上。那麼之個災殃頓然集在他身上去,那就是他的善因反而得到一個惡果,這是一種。還有一種,他並有沒什麼志向,在那種簡陋的屋子裏面“衡門” ,就是用橫木爲門啰!在那裏苟且偷生,在世間也庸庸碌碌,生活上也不追求很大的享受,安步爲車,這種人倒是消遙自在,快快樂樂地度過一生。就是這種人雖然沒有志向、庸碌,但是他知足常樂呀!他的幸福指數很高呀!所以一生也沒有什麼大災大難;有時候還會有點小小的驚喜,那這個小小驚喜他容易滿足。世間就有這樣的一些交替出現的複雜情況,這對于善惡因果報應的這種法度原則是不是有乖違呢?這是第一個懷疑?

  第二個懷疑,或者還有更有道德的人“名冠四科” ,就是詩、書、禮、樂這四科他都是造詣精深,很有知名度。如果他是修道“道在入室” ,修道還登堂入室呀!造奇精深這樣的水平,有道。然後有那種博愛的精神:四海之內皆兄弟哦!博施濟衆了,一切都依仁愛的原則行事了,一切都是仰慕最高的善來約束自己,來進德修道哦。那這樣的大善人“若斯人也” ,含攝著這樣的沖和、泰和的道氣反而得了重病;行履這樣的信義、孝順而夭折,不得長壽。前面立功沒有得到好處,立德也沒有什麼好的結果,這種“舛變” ,這種因果錯位的變異,常常會有。

  這個司馬遷寫《史記》也常常會感慨:你看伯夷叔齊這麼仁義一個人,竟然是餓死在首陽山。顔回這個安貧守道的人,卻竟然四十一歲就死了。像比幹這樣的忠臣,被剖心了。這有什麼善報呀?然而惡人像莊子講的大盜盜跖率領九千人攻城越貨,而竟然得到高壽了。他常常會對這些産生很大的質疑哦?這就是“疑嫌之所以生也” 。自古以來立功、立德的人不一定得到好的結果,于是他就懷疑了善惡因果報應規律存在的合理性。

  

  

《講析慧遠大師《叁報論》》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