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密乘气论
密乘从大乘如来藏系哲学出发,重在于真心所具妙有一面建立瑜伽理法,并受印度教曼陀罗、诃陀、呾特罗瑜伽的影响。对风大、气比显教重视。后期流行的无上瑜伽密,较下三部密法更重气,有一套独特的气论。
早期的下三部密法,以五大表如来所证、众生本具的五智,含有五大为智慧体性的思想。日本空海大师据此立“六大缘起”说,谓六大为法界体性,能造如来五智三身、四种净土及众生种种身土,众生身与如来身六大无别。六大概括为色、心二法,两者互依,圆融无碍。《即身成佛义》云:“四大等不离心大,心色虽异,其性则同。色即心,心即色,无障无碍。”这与大乘圆教的心色不二论基本一致。
无上瑜伽引入了印度传统的“蒲拉那”,近世多译为气。人身所有气,《金刚 鬘续》列有108种,重要者为根本气与支分气各五种。根本气五种是:
持命气(prana)又称“命根气”,为人生命之本,能生自我执着,以空大为体,蓝色,住于脐下四指三脉会合处,当于道教内丹学所说先天真阳之气。此气若稍错乱,令人昏迷、疯颠乃至死亡。
下行气(Apana),起排浊摄精的作用,以地大为体。黄色,住于脐下的海螺脉部位,若错乱能致下半身病。
上行气(Udana),维持饮食、言语等上半身的机能 ,以火大为体,红色,住于喉间。若错乱能生上半身病。
平住气(Samana),主消化吸收,以风大为体,深绿色,住于心轮前方,若错乱生腹中疾病。
遍行气(Vayana),遍行全身,维系肢体运动的功能,以水大为体,白色,住心轮左方为中心,遍布全身。若错乱致神经系统病。
支分气五种,分别维系五种感觉官能:一行气(龙气),行于眼生视觉;二循行气(龟气),行于耳生听觉;三正行气(海马气),行于鼻生嗅觉,四最行气(提婆气),行于舌生味觉;五决行气(财生气),行于身生触觉。这五种气依次住于心轮之西南、西、西北、北、东方脉 ,隐于眼耳鼻舌身五根,以空、风、火、水、地五大为体,若错乱则生五根病 。
无上瑜伽十种气的名义,与印度教瑜伽如《南枳罗奥义书》等所说大同小异,盖有取于印度教。
无上瑜伽又分气为业气、智慧气两类。业气指凡夫业报身所具地水火风四大之气,此气源自父母和合时的“红白菩提心”(精血),在胞胎中与母气相连,出生后住于脐轮为根本,通过呼吸与外气交换。气以鼻为门户,穿左右二脉, 历心喉顶脐诸轮而出人,每日凡出入21,600息,其中从左鼻孔出者为月气,从右鼻孔出者为日气。
智慧气以空大为体,蓝色或具各色。此气从人两鼻孔道之中央同时出入,每日凡出入675次,一半外行,一半趋入中脉。能趋入中脉,是此气的特性。
无上瑜伽还说人身内气的循行,与天地日月运转的节律有一致性,如外一年十二月,内则内气一日循行十二宫;外一年为21,600时,内则每日出21,600息等,这与道教内丹人身一小天地说颇相合契。
无上瑜伽说气循行的轨道为脉(nadis),周身的脉有七万二千之多,最重要者为左中右三脉。脉并非神经、血管,其功用相当于中医的经络,在解剖学上尚找不到根据,当依瑜伽静定中的直观建立。气之凝聚为明点(bindu),略当于道教所说精、真水,为生物能量凝聚体。气、脉 、明点组成人内在的微细生理机制,名曰“细身”。
无上瑜伽气论与显教的主要不同点是:无上瑜伽重视物质,以五大为心识、五蕴的体性,以心识为五大气的作用。传为龙树造的 《五次第论》说:“一切有情命,名风(气)作诸业,此是识所乘,五性亦十性。”谓十种气为心识的乘骑。《大圆满禅定休息要门密论》云:“心依于身,身之根本为脉,脉中有气与明点,是气与明点依于脉,脉又依于身也。”具体地说,空大气为识蕴(阿赖耶识)之体,火大气为受蕴之体,水大气为想蕴之体,风大气为行蕴之体,地大气为色蕴之体。气为体,心识为用,体用不二,不可分离。喻云:“心如无足之人,气如无眼之马。心依气存,气从心使。”(《大圆胜慧澈却脱噶全书》)这与道教内丹学有关性命、神气的论述同一基调。
从气为心体的观点出发,无上瑜伽还说心的烦恼妄情,必然在细身中有其物质基础,表现为脉的缠结、气的阻滞。凡夫心理上的烦恼,以中脉阻滞不通、业气出入为生机基础。因此,无上瑜伽非常重视炼气、净脉,以修气脉明点为圆满次第见道成佛的必由之径。有宝瓶气、金刚诵、拙火定等专炼气脉明点的禅门,旨在充分发挥心的宰制作用,令气从心使,使周身一切气入住融于中脉,转凡夫业气为智慧气,引生心寂,从心寂上体认、观照自性光明--净菩提心。无上瑜伽以净菩提心(自性清净心)为心的最细分,称“最细心”,说它也有实体最细风,最细风即最微细、根本的能或场,可解释为宙宙统一场、基础场之类。无上瑜伽说最细风、心一体不二,言思不及,仅可内证。
无上瑜伽虽重炼气,似近于中印外道行径,但把炼气归于修止,强调须在炼气所生心寂上修观,观自性清净心,生无我见,其观法与显教观心并无二致。而且在修气脉明点时,强调始终以般若慧印持,不落执着。就整个哲学体系而言,无上瑜伽仍立足于如来藏心,认为万法包括气在内皆如来藏心所具所现,以如来藏心为体,与大乘圆教的见地无别。而且修气脉点,在无上瑜伽密法中仅属大多数中下根器的众生宜修的方便法门,据称从此入手,身体上易见效应,易得身神通及临死时转化肉身。而上根利器,可直入光明大手印等顿法,直下见性,依见起行,不须修气诵咒,迳入涅槃果海。此类大密法,与显教的圆顿禅门,实际上属于一类,区别不大。
《佛教禅学气论(陈重晖)》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