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可悲、可怜的人生!而修行人觑破了虚幻、看清楚了真实,便开始“离执”“调心”,一旦调伏久了,由“离执”到“去执”,不断地抛丢,不断地自我反省、批判、修正,逐渐地念念自知,进而正念多于妄念,最后至于没有邪妄之念,正念也只是“用心如镜”的随镜而“照”,到此地步,无念心体的安祥心态便出现了,安祥虽然出现了,要知珍惜它,盯牢它,使它由生变熟到须臾不离,秒秒都在,所以,此刻的保任、管带工夫特别重要,千万别让它隐没,退失。
我经常说:法的修行落实在“观心”,观心的始终诀要在“念念自知(觉)”,自知、自觉里面没有任何相对的二边,如果出现了人或事物的他、它……那就是我形容的“小偷、贼”!观心观得好,就是盯牢这小贼,看他能做什么
古德也说得好:“识得不为冤!”,因为“家贼”是谁呀
你如果搞清楚了,贼不是别人,你会亲切得很,不过,还未臻此境地的人,就要好好地“牧牛”,牧牛就要盯牢它,不让它乱跑,乱来。所以,得到了牛(有了安祥)并非了事,还须要慢慢地驯服(保任)它,紧紧地看、管住它。如果一个修行人不肯把过去那些机械惯性丢掉,和它绝缘,是很难自在的。
六、骑牛归家
骑牛迤逦欲还家,羌笛声声送晚霞;
一拍一歌无限意,知音何必鼓唇牙。
这是指生处已经转熟了。
刚才说到我们旧时所有的那些毛病,始终与我们离不开的怀疑、嫉妒、生气、恐惧、贪心、不满、抱怨、牢骚……都和我们变得陌生了,而安祥则渐渐和自己熟悉了,熟到走到那里,它都形影不离地跟著,显然“保任”成功,家乡在望了。
七、忘牛存人
骑牛已得到家山,牛也空兮人也闲;
红日三竿犹作梦,鞭绳空顿草堂间。
很多人修学到这里,就认为已经到家了,其实还没有。为什么呢
法执虽然没有了,微细的我执尚在,牛虽没有了,但是人还在。比如说:我在修行,我很安祥……有我、有安祥是二法,必须到了安祥就是我,我就是安祥,安祥成为人格化,是人的属性了;没有安祥就没有他,有他就有安祥时,就更上一层楼了。
八、人牛俱忘
鞭索人牛尽属空,碧天辽阔信难通;
红炉焰上争容雪,到此方能合祖宗。
这一首颂在说明保任成功后,自牧的功夫已达圆满,显然法执已泯,渐臻无为,安祥已经成为自己的内涵,而成为秒秒不离、相续不断的正确觉受与知见,到此粗漏已尽,得大休歇。
九、返本还源
返本还源已费功,争如直下若盲聋;
庵中不见庵前物,水自茫茫花自红。
这首颂的意境是什么呢
是“大事了毕”。
到此境界,才真正没有牛、也没有人了,不过“人牛皆空”以后有一条岔路,搞不好就会走入歧途,要特别参详,不要搞错。
恶取空见者,说空是什么都没有;因果也没有,人也没有,佛也没有,法也没有……看见《证道歌》云:“亦无人,亦无佛,大千沙界海中沤,一切圣贤如电拂!”便执为实法,修行人修到这里切须留意,一起空见便堕偏空,那就完了。人牛俱忘以后,应该是圆满了,为什么说还不圆满呢
因为只要有人、有法都不圆满,凡情已尽还有圣解,也不圆满,因为禅是绝对的,是不二的,存了圣解落在圣边仍是“边见”,必须把圣解也丢掉,那就“大事了毕”,才真的是“澈了”。
我曾一再的说过:人的表层意识,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睡眠意识:有些人买过“睡眠学习机”,睡着了若没有意识怎么学习
有些人糊里糊涂的度日,过一生,也和睡着了没有什么两样。
第二、相对意识:人从早上醒来,便开始人我、是非、好恶、好坏、得失……在二元的相对意识里打滚;相对意识亦即分别心的基点。
第三、自我意识:自我意识不是指主观、我执,而是指“纯我”意识。什么是纯我意识
比如参禅参到“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时,便是独我“纯我”意识,独我(又名独头)意识触机遇缘,像虚云禅师倒开水“烫着手、打碎杯”,独头意识粉碎了,便是“无我意识”,到此才是心灵的大解脱。
第四、无我意识;又名客观意识。这里的无我,请不要起断灭之见,若果如此,还修个什么
这是非常重要的关键。要知道,真实的是原本的。原本的即是最初的,最初的也是最后的。佛法常常画个“○”来表示,圆代表什么
代表不二,代表起点就是终点,下班是工作的终点也是休息的起点,早上起床是休息的终点也是工作的起点,点与点重叠起来便是一个圆。如果不明白这个旨趣,乱画圆相,那是欺人自欺。
参禅参到无我(客观)意识时,切勿起断灭见,而“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统是自己,宇宙即我,我即宇宙。
以上四个阶段,大家不要误会是走一段丢一段,而是后者含摄前者,让四者互相冲淡、调和而成为中道的心态。《六祖坛经》上说得很清楚;“使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又说:“若觅真无念,念上有无念。”又说:“若觅真不动,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如果你以不动为不动,那就成了“无情无佛种”了,一落边见,就违背不二,就不是圆,自救不了,遑论救人
所以,我们应该象庄子讲的“至人用心如镜”,不管什么东西来了,很清楚。去了,不留丝毫痕迹(绝不留影为念)。
有句诗形容得很好:“事如春梦了无痕”,古德也说:“若片云点太虚。”这就是整个四种心意识都开发了以后的境界,也就是返本还源到家以后的绝对心态。
十、入廛垂手
露胸跣足入廛来,抹土涂灰笑满腮;
不用神仙真秘诀,直教枯木放花开。
修行圆满,已经大事了毕,为什么还要回到市廛(社会)的人群中来呢
这就是不舍众生,行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佛陀行愿,参禅人合当如此。
我在前面说过;学法要发无上心,无上心包括知、情、意三个大部分;知——要彻证宇宙实相及一切理、一切事的根源,找出真理的始祖来。情--要升华自我情怀为大慈大悲而不舍众生,修行是为了众生而修,不专为自己。意——发长远心,不悟不休,海枯石烂,生生不退。所有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是马拉松的成绩,而是接力赛的成果。一个修行人“大事了毕”而不“人廛垂手”,那就是自了汉。若是不昧初因,当初修行曾发无上心,是为了众生而修,那么,修行圆满以后,当然应该回到人间普渡众生才对,再次回到人间和以往有什么不同呢
古德说:“依然还是旧时人,不是旧时行履处”了--人还是那个人,但是他的人格内涵、生活感受、风度行履……却完全不一样了。再次入廛干什么呢
垂手度生啊!如何度法
《金刚经》说:“度尽一切众生,实无众生如来度者。”
度而不度,不度而度。
触机遇缘,接引有情。
这就是兴慈运悲,不舍众生。
结 论
在这篇讲话中,引经据典地说了那么多牛与佛、牛与禅、牛与佛法,请问各位:到底是牛牧人
还是人牧牛
试说看!若说是人牧牛,未免喧宾夺主;若说牛牧人,显然栽赃诬蔑。究竟怎么说呢
本来有个答案,可惜让别人抢先说了: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编者附记:耕云先生此文原载台湾《中华禅学》季刊第六期,原来的题目是《牛的礼赞》,本刊转载时改为今题。因为题目改动了,对原文开头的几段话也不得不割爱省去。编后心有未安,特作如上说明,并向《中华禅学》编辑部表示歉意。
《禅与牧牛》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