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佛幢 千秋万代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并如理如法地谛听! 今天在各位法师和各位居士面前,我想简单讲一下:我们对佛教的未来应该值得重视、值得考虑。 在座的四众弟子都是佛教徒,对于佛教该如何弘扬、弘扬到什么程度,每个人都应该关注。不知道你们想过没有?就算是世间人为了自己的家庭,也会经常琢磨:“我们老了以后怎么办?”这一点不仅是家长的责任,家里每个成员也都义不容辞。既然世间的家庭尚且如此,我们佛教的大家庭,就更应该考虑未来的兴衰存亡了。 如今,很多道友依靠佛法改变了命运,也改变了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理念。既然佛法有如此不可思议的加持,它可以改变我们,也可以改变千千万万的众生。所以,作为发了大乘菩提心的人,应该思考怎样才能令此具有无比价值的佛法如意宝,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生存下去并弘扬开来。 我个人而言,对此想过很多次。刚开始因为对佛理不太明白,现在回顾起来,那种见解比较幼稚。但后来依靠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的加持,逐渐懂得了佛教的很多甚深道理,发现佛教正如梁启超所说,是一种智信而非迷信,不是今天迷迷糊糊地信仰,明天又可随随便便地舍弃。佛教的智慧和悲心,今生对我来讲已深入骨髓,纵然粉身碎骨也不会改变这种信念。究其原因,就是我有缘依止了有大智慧、大悲心的具相上师,并认认真真地闻思修行过很多年。所以,我认为自己的见解很正,尽管修证的成就相还没出现,神通神变也毫不具足,但这些都不要紧。即使我不能在空中飞,也不能在水里游,但能飞、能游不一定就好,因为这些旁生也做得到,只有对佛教的智慧和悲心有所感悟,这才是毕生最大的收获。 我这样的见解,始终想在有生之年传给部分有缘人,所以早在几年前,我开始倡导共同学习《入行论》。如今相当一部分人通过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是口头上说的,而是从内心中有所改变。他们所得到的这些境界,不容易在违缘面前随波逐流,而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智慧。 所以,我今天跟大家探讨的,是怎样让佛教在未来大范围地生存,以令更多人获得利益。这也算是一种研讨,大家不妨多方面探索。按照我自己的想法,佛教这么大的工程,一个人支撑起来很困难,现在刚好各地都有学佛小组,菩提学会也好、其他学会也好,都在组织大家共同学习。这种形式非常好,千万不能因个别人而让它受到影响,即使我传法者不在了,或者各地的大小负责人离开了,也不能因此而解散,否则将是非常大的损失。因而在今天,我们大家一定要共同发愿:各个地方的学会组织,要想方设法让它永远存在下去。 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意即军营是稳固不动的,但里面的士兵像流水一样,经常不断地更替。同样,这种方式也可运用于佛教团体中,不管里面的人员如何变动,组织构架也不能动摇。对此,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份责任。就像一家有七口人,那么这七个人对家庭都有责任,不能认为这个家只是父母的事,自己不管现在还是未来,都不必去操心费力。要知道,父母一旦过世,家庭的重任就会落到子女身上,子女有责任关心家族的继承和弘扬,不能一直置身事外。所以,大家要以长远的目光,关心佛教未来的兴衰。 你们也清楚,中国现在有两个市场,一是经济市场,一是宗教市场。自文化大革命以来,经济一直比较保守,没有开放;大多数人也都坚持无神论,什么信仰都没有。所以,如今许多人对这两个市场虎视眈眈,一方面想通过各种经商手段占领经济市场,另一方面,在中国的很多城市里,有些宗教千方百计想侵占佛教的空间,他们甚至规划安排,一年要拉多少个人转入到自己宗教。 当然,宗教也有很多类别,其中佛教和基督教从一个层面来讲,都是行善的,世间人比较容易接受。爱因斯坦曾说过:“单靠知识和技巧,不能使人类走上幸福和高尚的生活。人类有充分的理由,把那些崇高的道德标准和道德价值的传播者,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之上。对我来说,人类应该感谢释迦牟尼佛和耶稣那样的人物,远比应该感谢所有创造性的、好奇的头脑之成就要多得多。”他之所以这样说,也是在告诫人类要重视道德观念,不然,光是经济飞速发展,人们并不会有快乐幸福,也不会从中获得真实利益。世间上有眼光、有智慧的人,都会为人类生存选择一条好的道路,那我们作为大乘佛教徒,为了无量众生的究竟安乐,不知道在这方面想过没有? 大家对佛教的未来要有一些想法。现在各地都有菩提学会,这个组织不能随便解散,为什么呢?因为没有组织的话,个人力量确实很薄弱。我前两天给有些道友开玩笑说:“你们的组织能力还是很大的!如果没有组织,这两年学习《入行论》,讲记做下来都有十本,每一本大概四五百页,那么多人从头到尾都学完了,真的很了不起。假如是以个人的力量,最多学五六本就会滑下去,所以组织的力量很强大。” 在我们藏地,无论你去哪个地方,村落也好、市区也好,都有一些不同的寺院。就拿炉霍县来说,人口数量不到5万,寺院就有24座,这么多寺院的存在,对周围的影响确实很大,这也是佛教组织的力量。现在藏地的佛教如是兴盛,其实原因也在于此,如果没有这些佛教组织,说实话,很多人的心早就被无神论占据了。但正是因为这些组织的存在,在藏地,信仰佛教的人不容易退失。 以前我在厦门时,有一个法师问我:“随着经济浪潮的冲击,藏地不少寺院都在卖门票,僧人也忙于应酬游客,如此在不久的将来,藏地佛法是否无法保持其清净性,最终会慢慢走向消亡?”我当时回答:“凭我的观察和推理,暂时没有那么容易。虽然藏地个别寺院确有卖门票的现象,每天去朝拜和旅游的人也络绎不绝,庙宇渐渐变成了游览观光的场所,但由于藏地各个地方有很多寺院,依靠寺院的影响,周围的人都有信仰,这不是说改变就能改变的。任何一个人的信仰,并非像换衣服一样,今天信,明天就可以不信,包括文化大革命时,在那种政治压力下,很多人宁可舍弃生命也不愿意舍弃信仰。” 不过,如今汉地的有些情况不容乐观,由于很多人没有主见,思想也比较空虚,别人说什么就会随之而去,以至于佛教日益渐入低谷。其实佛教这么好,很多人学了以后,不但无法驳斥它,而且有非常殊胜的乐受,这种感觉说不出来,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发愿,在各地建立起以菩提学会为主的佛教中心。 有些人可能担心:“这样的组织会不会受到国家监视呢?”其实没什么好担忧的。佛教组织是劝人向善,它不是反党、反国家、反人民的黑社会,也不是让人天天贪污的团体,这样的组织只会令社会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完善,因此,这样的人群,在任何一个政权中,都不会受到真实冲击。 所以,我们现在的菩提学会,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继续下去。即便有些组长离开了,甚至我本人不在了,希望大家也能一如既往地奉行闻思、念佛、放生等善举。其实,任何一个高僧大德都会示现无常。1993年,法王如意宝带我们去美国时,最大的藏传佛教团体,就是仲巴仁波切的中心。当时仲巴仁波切已离世多年,但他每个中心共同念诵、学习、修法的传统,依然完好无损,令人非常非常随喜。有些介绍说,仲巴仁波切有130多个中心,我们也去了好多好多,但不管到哪里去,都感觉这个上师很伟大,他的发心非常广大。如今,听说在美国、加拿大等地,他的中心仍然很兴盛,尽管有些地方他根本没去过,但这种组织却不断在遍地开花,就像寺院一样,成为城市人学佛的集体活动场所。正所谓“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即使这期间经历了各种无常变迁,其组织框架始终像青山一样屹立不倒。 这一点,我们今后也值得效仿。尽管我们现在没有固定的场所,但只要有人在,场所不是很重要,你家也好、他家也好,只要有佛陀的教法和证法,随便哪里都可以。世亲论师在《俱舍论》中说过,释迦牟尼佛的法,一是教法,二是证法,除此以外没有其他。证法就是内在的修证,这个谁也看不出来,虽然《俱舍论》说它是有表色,通过表情等可以推断,但对我们而言确实很难,比如今天在座的居士中,肯定有开悟的大菩萨,但我只看你们表情的话,根本不知道谁开悟了、谁没有开悟。而教法,则是闻思佛法教理,如果没有闻思,即使寺院建得富丽堂皇、金碧辉煌,也没有多大的意义。 前段时间,有些公务员跟我说,他们去参观了藏地的一座寺院,那里建得非常不错,可里面没有闻思修行,出家人要么到乡村里念经去了,要么不愿意呆在寺院,已经走了,只剩一位82岁的老堪布,整天坐在寺院里守经堂。若是如此,这个寺院又有什么价值呢?虽然它是一个佛教道场,但能不能弘扬佛法呢?可想而知。 汉地有些寺院也是如此,我曾去过一座寺院,外部建筑花了三亿多人民币,有时候看好像钱没办法用一样,包括水泥等都特别特别贵,但里面只有一个和尚。虽然来这里烧香拜佛也可以种下善根,但能不能对佛教生起不退的信心和定解呢?可能有点困难。既然如此,寺院就失去了它的价值,不如我们去一个普普通通、非常邋遢的家里,跟几个居士共同学习一两个月,然后真正对大乘的智慧和悲心生起不退转的定解。你们想想,这二者到底哪一个才是真正的佛教?因此,佛教并不等于外在的建筑,虽然没有建筑也不行,但建筑只是一种辅助工具,最关键的,应在于是否得到了佛教的真实教义。谁得到了,谁就会开悟,没有得…
《树立佛幢 千秋万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