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没有看懂,就是以自己的私心作解——以为这个书跟我想得一样——实际上根本不一样。所以说,像这些情况我们举了很多例,你不学法相的话,你想把佛教学好,一般是不大可能的。
当时我讲自己的经验,学天台感到不踏实,我给自己打个比喻就是:水里抓皮球。你抓了这个,它滚过去了,抓了那个,它又滚到那边去了,总不能把它抓实。学法相一开始学了之后就有很明确的踏实感,一是一、二是二,没有什么犹豫的,这个就是不一样了,而且是很科学化。佛教本来是很科学化的,佛教的理论是缘起论。缘起论就是说你哪一些条件组合以后,产生的效果是决定的。那跟我们科学里边一样的。假使我们说化学里边,两个氢原子跟一个氧原子结合之后,一烧,决定成这个水,不会变其它东西的。那么佛教里边的缘起论一样的,你什么缘起碰到之后,将来产生的果,决定如此,不会调第二个果来的。
那么我们海公上师简单的比喻就是烧饭:你要吃饭,你要的是饭,但你不能求饭,你求饭只有讨饭去了。你要吃饭的话,你要求的是米、水、锅、柴,还有引火的火柴。你把锅、米洗干净,加了水摆在锅里,把柴用引火柴烧起,半个多小时,决定是饭,不会是其它东西的。如果你缺了一个条件的话,那就是不行的。没有锅的话,你烧什么?没有水的话,你烧的饭是焦的米;没有火的话,摆一万年还是生的米;如果没有引火柴,什么都搞好了,火引不起来,也不行;如果没有米,你煮了半天是一锅水。
所以缘起论就是说,你一个法的缘起缺一个,就不能成这个法。这个是很科学的,一点也没有带一点玄的味道,所以说我们真正要学佛法,一定要有科学的态度来学。
从民国以来,法相宗是在抬头、在复兴,什么原因?就是说我们中国在开放以后,接受了海外的科学思想以后,以前玄学的那个气味已经扫荡得差不多了。尤其是经过文革,很多人连孔夫子的儒家都不太清楚了,不要说老、庄之类的了。那么这些玄学的气味扫掉之后,接受这个科学的佛教,是最适合的时机。当时因为我们天台宗、三论宗的时候,一般的知识分子都是儒家、老庄之类的学得很多,所以以他们的这个思想理论基础接受这个空性的理论,决定是带玄的味道。而现在的人,他是接受科学的,那么跟佛原始讲的法相是非常接近的。所以说我们讲,现在法相宗是对机的。
法相宗,也就是唯识宗。法相跟唯识是一个事情两方面,讲法相就是讲宇宙的万法是什么东西;讲唯识,宇宙的万法它归根结底是怎么变出来的。这两个是一个东西两方面。在一般的研究佛教的那些人,他们的结论就是:最哲学化的佛教理论就是唯识宗的理论。那就是最接近于现在的哲学的理论就是唯识法相的理论,所以说我们真正要做一个对佛教有一定知识的人,那对法相是不能不学。
如果你飘飘皮皮,“我念一句阿弥陀佛往生了”。当然,只要一句阿弥陀佛,你能够踏踏实实地念下去,那是当然可以——你到西方再去学。如果你这辈子一句阿弥陀佛念的时候,心还打妄想,感到这个道理没搞清楚,不踏实,那你要研究法相。
如你要劝人家信佛的话,你更要研究法相。因为没有法相的话,不能使人信服。你说念阿弥陀佛功德很大,为什么功德大?几句话一问,你就没有话说了。如果法相学好的话,你可以滔滔不绝地给他讲一大套;如果你法相学得非常深透的,讲一天一夜也讲不完的。你读的东西很多,你学了那么多书,你把相应的道理都给他讲,那他听起来当然信服。所以说我们要自利利他,一定要学法相。
再一个,我们如果要学空观,空性的、般若的道理,如果没有法相的基础,那也是学得个“豁达空”,或者是模棱两可的空,就是不踏实的空。因为空的概念,不能直接从把一个空,“一切法空,我知道了!一切法就是空的”。那太简单了,这个小孩子也懂。真正的空,要把它了解的话,不是那么简单。龙树菩萨就是那个话,你要涅槃智,涅槃就是空性,这个空性的智能要知道的话,先要学一切法有的智,就是法住智。他的原话是“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你要知道一切法空的道理,你先要把一切法的缘起的道理知道。缘起的道理知道后,性空自然在里边。如果缘起不知道,你说一切法空,那就不晓得空什么了。
他们有的人说一切法是空,这个桌子空的,那么桌子到底有没有呢?空的么,你说东西怎么摆得住呢?你走过去怎么把你顶住呢?你说空的话,我过去应当是毫无阻碍的,但是它又把你顶住了。我们说缘起性空是自性空,并不是那个法没有。在我们执着实在的那个感觉没有去掉之前,这个东西在我们里边要起作用的,作用是有的。真正我们证了空性之后,把这个执着去掉了,须弥山也挡你不住,你可以穿过去,那个时候,你是空性证到了。现在,你要缘起的道理知道之后,才能证到空性。所以说缘起不知道,空性也证不到。
我们说《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句话我们一般的批注都会这么说,“照见五蕴皆空”,先要“照见五蕴”,五蕴是什么东西,然后是“皆空”,才是空。你“五蕴”都不知道,你怎么空得了呢,空什么东西呢?
假使我们说我们要抓一个敌人,那你把这个敌人一定要认得很清楚,他是个子有怎么高,年龄大概几岁,脸上有什么特征,说话的口音是怎么样的,带什么口音的,你弄得一清二楚的话,你假使关口里边、或者火车、轮船上碰到这个人了,一看样子就知道他是我们要抓的人,把他抓住了,可以消灭他了。如果他本身的形状你也不知道,他什么特征,什么都不知道,你说我要消灭他,你乱抓一个人,把他消灭掉了。你把自己人害了,把敌人还放在那里。那你怎么空得了呢?空他不了的。所以一定要把它的这个缘起的一些特征(法相)知道之后,才能使它空掉。所以从各方面来说,法相的重要性,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学佛,如果把这个阶段跳过去,那就是不能彻底地把佛学学好的。
我们这里现在,回顾到我们本道场,不是最近一些沙弥正在学《沙弥律》了?那么《沙弥律》,我们从戒下手是对的,但是我们从戒下手,为什么要持戒,戒有什么重要性等等,也是要从论里边得到的。所以学论有助于我们学戒。
你们的戒学到一半,该怎么样子处理,那个我们可以给你们安排。一个是你们晚上有几个学戒的,晚课你们就不上,就去学戒去。当然不学戒的是不行的,你殿也不上,戒也不听,那是不允许。如果你可以听戒去了的话,允许你这段时间不上殿,那么下了殿之后去讨论去。我们这节课,上午上,下午讨论,规定是这样子。或许你们说不愿意放弃这座殿的话,也可以在假期,我们一个月放几天假,初八、十五、二十三、三十等,这个假期里去补也可以。这个方法是灵活的,那么你们自己去研究。
乙三 法相之入门——《大乘五蕴论》
我们说法相里边,我们现在选择的课本是《大乘五蕴论 》、 《广五蕴论》,这两本书是最基础的,法相的基础。
我们讲佛教,一般说都是“境、行、果”。“境”就是现实的一些摆在那里的一些法,是我们修行的境界,就是我们要修行的依靠的东西,就是摆在现在的宇宙的万法;“行”就是修行,如何修行;“果”,就是修行之后要得到的果,或是阿罗汉果,或是佛的果。一般的佛教经论,都是把它扼要地分为“境、行、果”三个。境,讲宇宙的一切万法;一切法我们知道之后,然后知道哪些该舍掉的,哪些该取的,这就是修行;修行之后要感什么果?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大乘的初地、二地、三地乃至佛地,这个就是果。
开始是讲境,宇宙万法,它的法跟它的理,一个是事、一个是理,这是境,属于境里边的。那么这个境的法呢,《五蕴论》就是谈这个东西,把一切法谈清楚了,道理就在里头了。
假使我们说“五蕴”。“五蕴”,最初佛讲五蕴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外道都执着一个“我”。他们也知道流转生死,要投生,从这一辈子到那一辈子,就是这个灵魂或者是“我”在作主。你投到好地方了,“我”就受乐,投到坏地方去么“我”就受苦,这样子,中间个“我”是不生不灭的,总是在的。耶稣教也这么说,灵魂是永生的。但是投生是生命的现象,灵魂在里边还是不生不灭的。那么这样一个灵魂,我们佛教里边认为是没有的。
那么这个“我”到底是什么东西?这个“我”很简单,佛就告诉你,是“五蕴”。我们说我们的身体是什么?是“色蕴”,是物质的东西。那么感觉,因为是有一个“我”,“我”感觉苦、感觉快乐,那这个感觉是什么,是不是“我”呢?不是,是“受蕴”。那么“我”能够知道一切,知道外边的苦的、乐的、好的、坏的,这个知道的能够想象的心是不是“我”呢?也不是“我”,是“想蕴”。那么“我”能够造作意志,能够行动,这个应该是“我”了吧?记得欧洲有个哲学家,好象是叔本华,他认为意志就是“我”。我们说这个意志是“行蕴”,也不是“我”。推到最后,令我能够知道一切的那个识蕴,第六识等等,能够了别一切法的这个根本的东西,应该是“我”了吧?也不是“我”,是“识蕴”。那这样子推论下去,这样找一个“我”,没有,就是五蕴。这个道理知道之后,这个“我”就破掉了。
所以佛在世的时候,要破“人我”的这个执着呢——“五蕴”的法来破,所以要讲五蕴。就是把世间上一切东西归纳成五蕴,这五个蕴你知道之后,然后检查对照自己,这个是色蕴,那个受蕴,那个是行蕴,找了半天,留下来没有了,那个“我”就没有一个着落,那么这个“我”就破掉了。破了人我,就能够证果了。所以佛在世的时候,讲这个法的目的是要破这个执着。
那么佛在世的时候,最初讲的是五蕴。念过《心经》都知道,五蕴——色、受、想、行、识;念过《心经》的也知道十二处——眼、耳、鼻…
《大乘五蕴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