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五蕴论讲记
世亲菩萨 造
智敏上师 讲
多宝讲寺
<内部资料, 仅供参考>
目 录
第一讲
甲一 引言
乙一 缘起
乙二 为什么要学法相
乙三 法相之入门——《大乘五蕴论》
传承问题
乙四 学习应具之态度与组织
乙五 世亲菩萨事迹功德简介
甲二 总标名数
第二讲
无为非蕴摄——依《俱舍论颂疏》
甲三 别牒解释
乙一 色蕴
丙一 四大种
五因释造——依《杂集论》
丙二 四大种所造色
丁一 五根
丁二 五境
丁三 无表色等
第三讲
问题解答
乙二 受蕴
乙三 想蕴
乙四 行蕴
丙一 徧行心所
触心所
作意心所
思心所
第四讲
问题解答
丙二 别境心所
欲心所
胜解心所
念心所
三摩地心所
慧心所
丙三 善心所
信心所
惭心所 愧心所
无贪心所
无瞋心所
无痴心所
第五讲
精进心所
轻安心所
不放逸心所
舍心所
不害心所
丙四 烦恼心所
贪心所
五取蕴、有漏法、有、有具
第六讲
精进跟不放逸之差别
瞋心所
慢心所
学法反增烦恼
无明心所
见心所
第七讲
疑心所
丙五 随烦恼心所
忿心所
恨心所
覆心所
恼心所
嫉心所
第八讲
诳心所
谄心所
憍心所
害心所
悭心所
无惭
无愧
惛沉
掉举
不信
懈怠
放逸
失念
散乱
第九讲
覆跟谄之差别
掉举跟散乱之差别
不正知
丙六 不定心所
恶作
睡眠
寻、伺
第十讲
丙七 心不相应行
预流四支
参考书的问题
得
无想定
灭尽定
无想天
命根
众同分
生
老
住
无常
名身
句身
文身
异生性
第十一讲
提问
真假四大
乙五、识蕴
甲四 释蕴义 兼明十二处、十八界、及处、界义
蕴为何义
五蕴之数量次第
十二处
五蕴、十二处与八十七法之间之对应关系
第十二讲
问题解答
无为法
十八界
甲五 就十八界明诸门分别
有色无色
有见无见
有对无对
有漏无漏
欲界、色界、无色界系不系
蕴、取蕴所摄
善、不善、无记
内外
有缘无缘
有分别无分别
执受非执受
同分彼同分
附、思考题
说明:
本资料系根据上师讲课录音记录整理而成,未经上师审阅。
第一讲
甲一 引言
乙一 缘起
现在我们开始多宝讲寺讲法的第二个单元的课程 ,第一单元是根本乘。我们把佛教分三个阶段,第一是根本乘,一般也叫部派佛学,是原始佛教直接流传下来的,还是保持以前的形式;第二个阶段是瑜伽的阶段,是从根本佛教发展到大乘的,特别地重视大乘的意义,而从唯识的观点来讲一切法的;最后是中观的体系,以一切法自性空的道理来讲佛教。
第一个阶段是根本乘,基本上是讲过了,不管听的人已经走了多少,这个两年课程,已经是结束了。那么新来的,以前的根本乘没有听到的可以补。我们不能仅停留在第一个阶段,所以还是要进入第二个阶段——“瑜伽”的那一部分。
在印度的佛学里边,从根本乘分出两支,发展到两支:一个是从缘起的方面特别强调的,认为一切法都是从识所变的——“瑜伽”的那一部分;另外一个就是“中观”的部分,一切法都是自性空,没有一个根本的——什么阿赖耶识之类的都没有的,都是自性空的。那么这两个,我们按照次第学,应当是从根本乘到瑜伽,再从瑜伽进入中观,这是一般的这个发展的次第如此。学法的次第也应当如此。如果根本乘没有的话,我们学瑜伽就是空洞的,也是界限不明的。那么瑜伽的阶段不经过的话,学中观更是没有抓挠的。
我们经常看到有些人尽管他学的天台、华严——这个很高的,但他就是抓不到个要领。这个我自己也有经验,在我们最初接触佛教的时候,十多岁的时候,那时候一般都是宣传的印光老法师的净土宗的那些教义。净土宗,当然是不能停留在一句阿弥陀佛,总要讲点道理。那时候讲教理的,净土宗的主要的理论基础都是天台宗的。从这个天台宗的智者大师的《十疑论》开始,历代的天台宗的祖师,都是弘扬净土的,也是带修净土的,一直到印光大师,他本身也是天台宗的教理。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学净土,开始也是研究天台,但是佛教的基础没有,直接地跳到天台的教理去呢,有一定的困难。学的东西不能说不懂,但是懂得不透,真正是哪么回事呢,自己心里也是没有一个踏实的概念。所以那个时候我们学法,自己感到不踏实。
后来一个机会,就是范老居士在法相学社讲法相这个学说,他是根据深浅、按照次第编了六册法相课本。那时很多学佛的都去报名了。但是法相是不好学的,开始我们学的时候,那个讲堂是坐满的,还挤不下,过了一两个月之后,就少了一大半。再过了一两个月,那基本上就是十来个人,一直到最后范老往生,听众就是十来个居士,就是这么多。因为法相是比较严密的一门课,不是大而化之地讲了,大概知道就算了,如果搞不清楚的话,那还是懂不了的。
乙二 为什么要学法相
法相有什么好处?法相就是佛亲口说的那些名词。我们在世间上讲一门什么课,假使说数学的,数学里边有很多的专门名词;讲医学的,医学里边有很多专门名词;讲工程的也有很多专门的名词。如果这些名词你不知道,那么他这套学说你是不会知道的。同样的,我们在佛教里边,也有很多专门名词,这是佛亲口说的法相。那么这个法相如果你不学的话,你要把佛教搞得清清楚楚的,当然不可能。所以说我们要学佛教呢,决定要把佛的那些专门名词学到手,然后,佛的这个内涵,才能够明确地知道。
讲法相的时候,界限是很严格的。我们举一个例,一般人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个大家都知道,但是从法相的角度来看,这话是错的。这个“报”,异熟报是无记的没有善恶,所以说善报恶报这个话就讲错了,根本不符合法相。那么该怎么样地说呢?“善有乐报、恶有苦报”。你做了善,感的报是快乐的,就是可以使人感到舒服的;那么做了恶之后有苦报,那么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了,或者人间受苦等等。这个就是说,你如果不明法相的话,你就会犯错误。因为法相里边“异熟报”是无记的,不能有善恶的,你讲了善报恶报就错了。
那么这个界限为什么那么严密呢?因为不严密的话,很多意思就会搞错。我们说一个经常用的例子,那就是说“烦恼障”、“所知障”。“烦恼障”——烦恼障我们的道,把我们的自性蒙蔽了,起了烦恼呢,做坏事了,那跟修道是不顺的,障住我们修道的——烦恼障。那么“所知障”呢?一般人就是烦恼障这么解,所知障也是这么解了:你知道得太多了,就把你障住了,你就不能进道了,——最好就是说什么都不知道,那才进道了。
这个话对不对头呢?错误的!“所知障”,我们说你所知不够,才叫“所知障”。所知里边你是太少了,这个叫“所知障”。那么“烦恼障”呢——烦恼本身是障。“所知障”呢——所知的障,就是把你所知障住了,使你不知道,这个叫“所知障”。如果照六离合释来说,“烦恼障”是持业释,烦恼就是障;“所知障”是依主释,所知的障,这个障把你“所知”障住了,这个叫所知障。并不是说你知得太多了,你就修不来道了。所以很多人误会,“你要修行,最好不要看书,看了书之后,你的知见就很多,就修不成行”,这个话是错的。
你把知见学错了,或者学得很庞杂,没有定解;或者是东学西学的,弄不成一个体系,成不了一个套,那当然修行不行。假使你要修行的话,没有一个体系的明确的理论为指导的话,你根本就不能上路。那就是所知要有明确的所知,才能修道,所以这个“所知障”、“烦恼障”不能依文解义地讲,一定要以佛的原意来讲。所以从这一点上看,法相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不学法相的话,那你犯了很多错误,自己把佛的意思搞错了也不知道,你认为自己是对的。这个很简单,我们在上海,那个时候有一本书,好象是江味农的《金刚经》的批注,很厚一本,出来了,很多人去请。当然佛教徒请的也有,后来一个气功师也要请。我就问他:“你个气功师,你请它干什么呢?”他说:“这个跟我们气功里边很有关系,我们很需要这个书。”那么我说:“你的见地和金刚经的见地是不是一样的呢?他讲了那么多,跟你们气功里面修法是不是一个道理呢?”他说:“一模一样。”一模一样的话,你就是佛教了,你怎么还练气功呢?那就是依文解义,他糊里胡涂地看一看,好象是跟我讲的是一样的,实际上他这个里边的法相你没看清楚,你根本就没有学,你以为是跟你一样的,实际上跟你不一样的。
《金刚经》的境界须菩提才能真正领会,须菩提是哪个?解空第一的大弟子,证了阿罗汉果以上的,那么你这个气功师,证了什么果呢?跟那个阿罗汉须菩提见解一模一样了?这个话我们说你不是吹牛么,就是什么?就是“增上慢”了。你根本不会跟他一样的。如果你有几分相似了,你决定投身到佛教来了,把气功就丢了,你怎么还会搞你的气功呢?你自己认为是一样的,那就是说把那个书根本…
《大乘五蕴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