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五蕴论讲记▪P57

  ..续本文上一页的法;再加个无表色,法处所摄色,属于法处的色,那么这个都是属于法处的;还有一个,无为法。那么这是什么?这里要讲。

  

  无为法

  云何无为?谓虚空无为、非择灭无为、择灭无为、及真如等。云何虚空?谓若容受诸色。云何非择灭?谓若灭,非离系。此复云何?谓离烦恼对治,而诸蕴毕竟不生。云何择灭?谓若灭,是离系。此复云何?谓由烦恼对治故诸蕴毕竟不生。云何真如?谓诸法法性,法无我性。

  无为还没讲过,所以打开来。“云何无为?谓虚空无为、非择灭无为、择灭无为,及真如等”,真如无为,“等”,就是说还有其它的,这里没有讲。在《百法》里边讲六个,有的地方讲七个,这里讲的四个。

  下面定义是“云何虚空?谓若容受诸色”,什么叫虚空?“容受诸色”。一切色能够容纳的。那么,我们说这个“虚空无为”,跟我们这个“虚空”有什么差别?我们这个虚空也能够容纳诸色,虚空无为也是容纳诸色,那么,这两个东西差别在哪里?这个你们去考虑去。那么我们念下去。

  “云何非择灭?谓若灭,非离系”,什么叫非择灭?我们先要把这个无为法的内涵仔细说一下。所谓无为法,就是反过来,不是有为法,无为的。有为是什么?迁流造作。那么,无为法就不迁流造作的,没有生灭的。那么这个无为法没有生灭,就是灭,灭谛就是灭生灭的,就是灭。那么,这个灭,“谓若灭”,这个是灭,但是,不是离系——不是断了烦恼的灭。这么这个就不好懂了,断了烦恼称灭谛,它没有断烦恼怎么灭?“此复云何”,这个是什么一回事?“谓离烦恼对治,而诸蕴毕竟不生”:并没有去对治烦恼,“离烦恼对治”,就是没有对治烦恼;“而诸蕴”,这五个蕴,毕竟不生,它是自己不生,而且是毕竟不生,永远不生。那么,这一种情况,叫非择灭。

  “云何择灭?谓若灭,是离系”,这个灭是离系,离开烦恼的系缚的。“此复云何?谓由烦恼对治故,诸蕴毕竟不生”。这是对治烦恼之后,这个因就不生了,烦恼对治掉了,就不再生了,这个好理解。那么,非择灭怎么理解?没有对治烦恼,它也不生。

  “云何真如?谓诸法法性,法无我性”,什么叫真如无为?诸法的法性,一切法的法性,就是本性。什么性?“法无我性”,一切法都没有我。包括两个我:一个是补特伽罗我,一个是法的我。这两个都没有,这个就是真如无为。那么这是略略地讲一下。我们来再来看《广论》,《广论》也没有打开,我们念一道。

  

  【广】 云何无为?谓虚空无为、非择灭无为、择灭无为、及真如等。

  什么叫无为?“云何无为”,无为我们先说清楚,无为法就是不生不灭的,不能造作的,也没有无常、刹那变化。那么,第一个是虚空无为,非择灭无为,择灭无为及真如等,这五个(……)。

  

  【广】 虚空者,谓容受诸色。

  这里边可以容纳它任何的变化。这个虚空无为不但是识——就是心王、心所,其它的法都在里边,一切行都在里边,可以产生一些不断的变化。在《俱舍》里边,虚空无为,是无碍为性。色法,有质碍的,变碍为性。虚空无为就是无碍,没有质碍的,一切质碍都没有,一切障碍都没有,无碍为性。

  我们说,虚空无为的无碍为性,跟我们现在的虚空——太空、天上的空,这两个东西,一比较,把无碍为性拿出来,就不一样了。无碍为性,虚空无为里边,色法生起来,没有碍,没有障碍。障碍里分能、所、能障碍、,所障碍。

  能障碍,这个法来的时候,这个虚空不会顶住它,不给它跑过来,不会,它生起来的时候不会压住它,不给它生。这个一样的。虚空无为也是没有能碍,我们的这个空间也没有能碍。你说这个空间,假使格房间,你空的房间,我把桌子抬进去了,这个房子里空间不会说:“你不准抬进来,我这里我要住的,我占了这个位置,桌子不能来”,拦不住,它顶不住的,它是空的。

  再是所碍,虚空无为没有所碍,你东西来了,你住下了,它并没有避开一个空间。我们说水,你把一个皮球摆进去,水固然没有把皮球顶住,它是皮球把水排开了,所碍了,把水排开了。那么,我们的空间,把桌子摆进来,这个空间就排除了,这个空间就一个摆桌子的地方,没有空间了,而虚空无为,却不是,没有所碍,你桌子摆进去,它这个虚空无为在桌子那个地方还有虚空无为,并没有给它排掉。那么,就是说,虚空无为,既没有能碍,也没有所碍,而我们的空间,没有能碍,而有所碍。虚空无为是不能生灭的,不能造作的,而我们的空间,可以造作。我们把一个地挖个洞,本来没有空间的,它就出现空间了,如果我把这个洞填掉,空间又没有了。这个就是说,虚空无为跟那个空间,有差别,那个跟真四大、假四大的情况有些相似的。无为法,把虚空无为跟我们所谓的空间,不要混成一谈。

  

  【广】 非择灭者,谓若灭非离系。云何非离系?谓离烦恼对治诸蕴毕竟不生。

  “非择灭者,谓若灭非离系”,这个话一模一样。

  “云何非离系?谓离烦恼对治诸蕴毕竟不生”,这里边,我们简单说一句话,就是因缘不够,它就不生。 《俱舍》里就举这么个例:假使我正在一心一意地看书,或者修定,这个时候窗外有奏音乐,那么我在看书,或者奏音乐的时候,本来这个音乐的声音来了,对我的耳根要生起耳识的,要听得到的,但是我在专心一意看书的时候或者专心修定的时候,耳朵,这个声音来了,耳朵没有起这个分别心,耳识不生。那么,这个不生的耳识,因为缘缺了,你没有作意,要有作意,它才生起这个识,作意没有,就是你没有去注意这个事情,耳识不生。这个耳识,因为因缘不够,没有生。那么这个耳识,假使是十一点钟的时候,耳识没有生,那么时间过了,这个耳识再也不能生了,即使要生后来的,是其它时间的耳识,要听那个时候见到音乐的那个耳识,就再也不生了。你这个音乐没有听到,就永远也听不到了,当时奏的那个乐,你也听不到了,那么,就是毕竟不生。就是因缘不够,不生,并没有对治烦恼,所以说这叫非择灭,不是因为对治烦恼而得到的灭。

  

  【广】 云何择灭?谓若灭是离系。云何离系?谓烦恼对治诸蕴毕竟不生。

  什么叫择灭?那反过来,“谓若灭是离系”。烦恼,离开烦恼的系缚,就是离系。“云何离系?谓烦恼对治”,烦恼本来把我们捆起来的,把烦恼对治掉,把这个绳子解掉,就离开这个系缚了,那就解除了。那么这个烦恼解除之后,那么,这些烦恼的五蕴就不生了。本来你是以烦恼五取蕴,烦恼生五蕴,五蕴生烦恼,交纵不息,不断地相生,现在你烦恼解掉了,那么,这些蕴——这个蕴包括色蕴、受蕴、想蕴——你说烦恼除掉了,那些不好的事、心所法也不会生了,那些感的果的色蕴——这些果,也不会起来了,决定不生,那就是离系。这是择灭,因为断了烦恼而得到的灭就是择灭。

  

  【广】云何真如?谓诸法法性,法无我性。

  还有个真如,什么叫真如无为?“谓诸法法性,法无我性”,一样的。诸法的最根本的法性,我们有“共相”、“自相”,一切法最大的共相就是法空,什么法都有,不管你心法,色法,不相应法,最根本的一个共性就是一切法自性空,这是一切法的共同性。什么空?这个法性是什么?“法无我性”,一切法都没有“我”。这个法无我,这个法包括两个:一个是人,一个是法。假使法指人的话,补特伽罗无我;假使法指这个法的话,就是一切法无我。一切法无我就包含补特伽罗无我,讲补特伽罗无我就不包含法无我,所以说法无我性就包含补特伽罗无我在里边,因为补特伽罗本身也是一个法。那么,这里就把十二处讲完了,十二处里边就补充了一个——四个无为法,其它的都是一样的。

  那下面又问,处是什么意思?

  问:以何义故名为处耶?答:诸识生长门义,是处义。

  【广】问:处为何义?答:诸识生长门是处义。

  我们的蕴的意思知道了,积聚义是蕴义,处什么意思?

  “答:诸识生长门”,“是处义”,“处”,是个处所,这个处所是什么?是一道门。这个门,识从这里生出来的,就是说识从这个门里出来的,这个门就叫处。那么我们回忆一下,处是什么意思?根跟境,十二处是六根六个境。当你相应的根跟相应的境相对的时候,作意心起来了,那么就会产生相应的识:眼根跟色境,就会产生眼识;乃至意处对了法处,意根对了法尘、法境,也生这个意识。那就是说一切识——六个识就是从这六道门里边生出来的,所以叫诸识的生长门。处的意思就是这个,十二处。

  十八界

  复有十八界,谓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

  【广】 复有十八界,谓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

  还有十八界,我们昨天叫你们搞的是五蕴跟十二处的关系,今天再加一个,五蕴跟十二处跟十八界的关系:十二处跟十八界的关系,五蕴跟十八界的关系,五蕴跟十二处的关系。这几个关系都把它搞出来。画表很简单。最好是不要画表,我问你的时候,你自己就答得出来。把表画在心里边,那么是上等的;把表画在纸上,问的时候纸上去看看,二等的;表都画不出来,三等的,那就是太差了。那么十八界,我们说是哪十八界?眼界、色界、眼识界,根境识三个,三六——一十八。眼界是根,色界是境,加上眼识——是识,眼界、色界、眼识界,一对。

  我们学经,有的人他说:“我不要学《五蕴论》,难得很,我搞不懂”,那你《心经》要不要懂?一天到晚念的《心经》,你说:“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念起来很好,我念得来”,你是讲得来不?…

《大乘五蕴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