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就要是把这个知道,你才讲得来。你这个《五蕴论》都不知道,十二处、十八界、五蕴,什么都不知道,你《心经》怎么知道?你根本就不会知道。那么,就是这里是:耳界,是声界,耳识界;鼻界,是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那么,下边就是意界,法界,意识界。最后的,意根,就来了。
眼等诸界,及色等诸界,如处中说。六识界者,谓依眼等根,缘色等境,了别为性。言意界者,谓即彼识无间灭等。为欲显示第六意识,及广建立十八界故。
【广】 眼等诸界,及色等诸界,如处中说。六识界者,谓依眼等根缘色等境,了别为性。言意界者,谓即彼无间灭等。为显第六识依止,及广建立十八界故。
“眼等诸界,及色等诸界,如处中说”,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这些界,就是十二处里边十个处,讲过了。那么六个识界——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十二处都有的,六根六境。那么,六个识,这里要讲,十八界里边就多六个识界。
“谓依眼等根,缘色等境,了别为性”,识前面没有,要讲一下。“依眼等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缘色等境”,缘色声香味触法等境,它以“了别为性”的,那个叫六识。
那么这里边强调刚才一个问题——意根。什么叫意界?意界是什么?“即彼识无间灭等。为显第六识依止,及广建立十八界故”,这是完全根据《俱舍》的讲法,从《俱舍》里边等流过来的。(14A)因为我们说世亲菩萨是《俱舍》的论主,当他进入大乘的时候,他的思想体系还是一个。所以说,《五蕴论》也好,他的弟子解释的《广五蕴论》也好,还是原来的体系。
这个意根是无间灭意,这个在《俱舍》里边讲的“无间灭”。这个无间灭意是什么?前面六个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这五个识,包含一个意识,它们灭掉了,时间——刹那刹那,生灭,这一刹那,它的已经灭掉了,第二刹那,生的识就依前面灭掉的那个无间灭的意作根的——意根,那么这个叫无间灭意,就是意根。那么,六个识都要靠无间灭意,因为它是心法,那么,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除掉依靠心的无间灭意为根之外,还要依靠色根——净色根,眼识还要靠眼根,耳识靠耳根,再加上无间灭意。那么,意识只靠无间灭意,意识本身是心法,它没有色根的,没有个净色根作意根,没有的。那么无间灭就是它的根,所以意根,就是无间灭意。“等”,这个“等”,就包含八识的大乘的意思在里头,那么,这个我们后头说。
“为显第六识依止”——这个无间灭意为什么要立?在《俱舍》里有辩论,既然就是前面六识,那就是六识了,就不要再立第七个无间灭意了。那么,立它干什么?因为要第六识的依止。前面五个识,眼识有眼根,耳识有耳根,那么,这个意识的意根在哪里?那一定要立一个——无间灭意。所以说,虽然它的体就是前六识,但是无间灭意要立出来。一个是要给第六识作依止,它的意根;一个,十八界里边,识是六个识,境也六个境,而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没有,那就十七界,那就不够了,不够十八界,所以一定要补一个意根,意根补上去,无间灭意补上去,第六识的依止的意根也有了,十八界也满了,所以说这个非要加上一个无间灭意。这就是说,我们的意根,就是无意间灭的意。再说一个,什么叫无间灭?就是在这个意识生起来之前,无间——中间没有隔开,它前面灭掉的那些心就是作它的根。那么,这是《俱舍》的体系。在唯识里边,它又另外的说法,在唯识里边,就是末那识是意根了,那就是坚持八个识的说,以末那识为意根,那么就是意识依末那识而生,(……)。
如是色蕴,即十处十界,及法处法界一分。识蕴,即意处及七心界。余三蕴及色蕴一分,并诸无为,即法处法界。
【广】 如是色蕴,即十处十界,及法处法界一分。识蕴即意处及七心界。余三蕴及色蕴一分,并诸无为,即法处法界。
一切法的生起来的因缘,我们说缘有四种,最亲的是因缘,因缘就是阿赖耶识,它的种子都阿赖耶识藏在里边。那么,它种子化现行的时候,这根本意的种子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就是因缘,那么这个意根呢?它是增上缘。当意识要生的时候,因缘是阿赖耶识,它的增上缘就是第七识——末那识,那么,末那识对这个意识也直接增上把力,增加一把力——使它生起来的作用,所以说,把它叫意根。这是唯识的解释,跟《俱舍》有一点点距离。
“如是色蕴即十处”。不过我们说,这个跟《俱舍》的说法还是一致的,因为无间灭意本身就是种子,灭掉之后,现行灭掉成种子,种子就是阿赖耶识藏的东西,种子出来,最亲的依还是阿赖耶识。那么无间灭意,这个安起来,就是作意根,那在《俱舍》里边,那就把末那识代替了,因为这个无间灭是种子,是阿赖耶识里边的事情,那么,还有一个现行的东西,就末那识来代了。
“如是色蕴”,这是讲关系,我们说你们要把它——蕴、处、界的三个的关系拉起来,这里已经给你略略地把它一些关系整理出来了,这是复杂地整理出来,简单的也有,都有。谓色蕴。那么,色蕴跟十二处、十八界的关系:色蕴就包含十个处,十二处里边包十个处,十八界里边包十个界,还有法处里边一分——无表色,法界里边一部分——也是无表色。那么,色蕴就包那么多,十个半:十个处半、十个界半。那么再一个,最后一个识蕴呢?就是意处,十二处里边意处就是它的识蕴,八个识都在里头。那么,在十八界里边呢?七个心界。哪七个心界?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个识界,再加个意界,这个就是七个心界。十八界里边有七个界是属于识蕴的,而十二处里边,只有一个处就包识蕴了。那么,我们也看出来了,这个心界里边,末那识里边,也把这个阿赖耶识,七心界里边——意界里也包了进去,也包在意界里边去了。
“余三蕴及色蕴一分,并诸无为,即法处法界”,那么,这个十处——十个色处,十个色界,法界里边、法处里边,一个无表色除外,识蕴里边又包了意处,又包了七个心界,那么余下来多少?余下就是法处。十二处余下来法处,十八界余下来法界。那么这个法处、法界里面包哪些东西?包五蕴里边受、想、行——三个蕴,色蕴里面无表色一分,还有无为法——五蕴里不包的无为法,都摄在法处、法界。那就是说法处、法界里边,包的法最多:五十一个的心所法,还有二十四个不相应行,还有六个无为法,那么它包含的法最多,所以“法”的名字,就安在它的上边。本来一切都是法,其它的有其它名字,眼就是眼界,耳——耳界,而这个法处、法界,就没有另外名字,就是一个“法”,原来的“法”的名字安上去,为什么安上去?它包的法最多,而且包括最高的涅槃的无为法,最高的法也在这里头,最多的法也在这个里头,所以这个法,这个一切法的法,就安在它上边,因为它包含的法最多,也包含最高贵的、最珍贵的、涅槃的择灭。那么,这是为什么法处、法界立法的名字。前面色声香味触、眼耳鼻舌身,不安法的名字——都是法,为什么它们不安?意思就在这里。这个我讲过了,我出题的时候,就不要说“我不知道”。听到了么,就知道了。下边是界。
【广】 问:界为何义?
答:任持无作用性自相是界义。
“问:界为何义”,那么,“蕴”是“积聚义”,处是生长门,那么界叫类,叫类族。或说“任持无作用性自相是界义”,任持相是界义,前面讲过了,现在加一个“无作用性”,为什么原因?它马上就告诉你,它任持自相,但是我们不要认为这是有作用的,是没有作用的,这是界义。那么我们就想起一个问题了,这个你们没有回答,到底眼见,见是眼根见还是眼识见?这个问题我上次提出来,你们倒又没有提问,又没有解决,悬在那里,我没有忘记。(笑)我还要问一下,到底眼根见、眼识见?
还有一个,我在《八识规矩颂》跟你们已经讲了,眼见色,九个缘,这九个缘,缺一个都不行的,你说没有光明,黢黑一团,你眼根好好的,眼识也有,种子也有,外面的东西也摆得明明白白的,但是没有光线,你看到什么?什么都没看到。所以说,这个眼睛要见,要九个缘,当然,主要的是眼根、眼识,但是眼根、眼识不要拆开来,你把它明明是一个因缘和合而产生作用的,你把它拆了两边去,那就是成了一个错误了。不能执着,它的作用是和合共起的。那就是说,我们做一桩事情,不要说:这个事情的功劳是“我”一个人的。你一个人怎么做得成一个事情?必定是大家和合而共,那当然中间有起主要作用的,也起次要作用的。比如我们的常住,弘法利生当然很好,你说我就是一个人(……)
(……)眼根见,有的是说的眼识见,那么,他们辩论了,辩了半天,眼根见的话,就认为眼根么能见了,天然的,他说:眼识见,你没有色,眼根对了这个色境,你没有根,你怎么见?这一些事情(……),他说:“你识见,那么好,眼识是没有方所的,没有阻碍的,我在这里,眼识这里生起来了,应当我隔壁墙外的东西也看到,你怎么看不到?因为眼根有质碍的——色法,所以它的墙壁隔了看不到”,辩了很久,辩来辩去,最后世亲菩萨,就来:“你们争来争去,就是把因缘和合的这个缘起的法没有搞清楚,眼识要见,眼根要见,这是共同的作用才能见,缺一个因缘是不行的,你一定强调是哪一个突出的,是不对的”,所以说,这个和合的缘起,对我们做人也是一个很大的帮助,可以灭除我慢,这个事情是“我”干的,好象了不得样子就起来——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起的。我们上次讲海公上师那个东西,你们记不记到?每一个人要把这个庙当成自己的,自己是主,其它都是帮助我的。
(……)没有锅你怎烧…
《大乘五蕴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