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你没有柴怎么烧?柴哪个买的?不是你买的吧?菜也不是你种的吧?米也不是你种的吧?各式各样的因缘,一个灶总不是你打的吧?这么怎么用话说呢?我这个作用还不够,中间一部分,固然少不了你,也不是全部靠你。我们记得以前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经常说这个话:你一个人不在,不见得地球就不转了。地球还是要转,哪怕你在不在,没什么问题。那就是说你一个人不能左右一切,都是缘起。所以说知道缘起,就不会我慢了。因为我慢的人,都不知道缘起,总要突出自己——这是我干的,这是我弄的,我的智能最高,我的脑筋特别灵——这些都是“我”。那么,这些东西就产生慢了。慢的结果,“啪”一下,打下来,摔死了。所以这个东西就是说,慢不得。
佛教里边照规矩,你把法学好了,是不会慢的,要慢也慢不起,因为知道缘起,有什么慢的呢?我们学了这个法,就要知道我慢不能起来,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起的。我们上次讲海公上师那个东西,你们还记不记到?每一个人要把这个庙当作自己的,自己是主,其它都是帮助我的,那么责任心提起来了,一切功德都是你的。如果说我仅仅做个香灯,其它的我不管的,那么你最多香灯的福报有了,其它的功德你都没有——造殿的、转*轮的、造佛像的等等,你都沾不到边。你如果“这是我的庙,一切都是我为主,人家都是帮我做事情”,那么好了,所有功德你都沾得到。这个便宜货,你不要沾?这个非常便宜,整个庙的功德你都能沾到,你要不要沾?你只要想一下,“这是我的,我为主的”,就行了。我为主,也不见得会人家跟你争:“你怎么是主?我是主”,都是主。(笑)。都是一样的!你认为主,其它的就副,这是《法华经》的互相的我为助伴的缘起。所以这些佛教的意思懂了之后,对做人、修行都有大帮助。不要说:学法相有什么用处?有用处的。
“任持无作用性”,虽然任持自相,但是这个自相,没有作用。为什么要说这个话?下边就来了。
【广】 问:以何义故说蕴界处等?
答:对治三种我执故。所谓一性我执, 受者我执, 作者我执, 如其次第。
“问:以何义故说蕴处界”,佛说蕴、说处、说界,什么意思?
“答:对治三种我执”,要对治三种我执,所以佛说蕴、处、界,“谓一性我执,受者我执,作者我执,如其次第”。
佛说五蕴就是对治“一性我执”,你说一个“我”是一个的,外道就是说:“我”是一个,它就是徧法界,现在分了很多,都是从大“我”分出来的,最后,解脱的时候都回到大“我”,还是一个。“一性我执”就破掉了。五蕴有五个,不是一个,一个蕴里边又分很多。色蕴十一个。受蕴五个。想蕴很多——各式各样的想。行蕴:五十一个心所法,二十四个不相应行。识蕴,有八个。哪一个是你?都不是你。很多,不是一个。所以说,五蕴破一性我执。
“受者我执”,十二处。你说你是能受的,那么到底你是眼,还是鼻,还是身?他们都能受,你是哪一个?这个就把它分成十二处。
“作者我执”,因为是“我”要起作用的,那么十八界都没有作用性。它给你加个无作用性,就是十八界都是没有作用的,那到底哪一个是你?
所以他针对三种我执,说三种的法——蕴、处、界。《俱舍》里边,还要更多地、广地讲,那么,我们就不要介绍那么多。这里要记住:要对治“一性我执”,说蕴;对治“受者我执”,说处;对治“作者我执”,说界。所以说,要说蕴、处、界。佛说的法不是无缘无故的,都是有因有缘的,就是起对治作用的,众生有什么执着,就开什么法的药,因病给药,根据什么病,给你什么药。
那么,今天我们看还有多少时间?还早,我们还要讲下去,这是拉关系。今天可能把《五蕴论》讲完了,那么还有《百法》,还要补十个不相应行,还要补三个无为法,还要补唯识的两个:补特伽罗无我、法无我。这个还是要耽搁一天,或者一天多。那么,现在我们先看《五蕴论》 。《五蕴论》还是念一下。
问:以何义故名为处耶?答:诸识生长门义,是处义。
复有十八界,谓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
眼等诸界及色等诸界,如处中说。六识界者,谓依眼等根,缘色等境,了别为性。言意界者,谓即彼识无间灭等。为欲显示第六意识,及广建立十八界故。 如是色蕴,即十处十界,及法处法界一分。识蕴,即意处,及七心界。余三蕴,及色蕴一分,并诸无为,即法处法界。
问:以何义故,说名为界?
答:以能任持无作用性自相义故,说名为界。
问:以何义故宣说蕴等。
答:为欲对治三种我执,如其次第。三种我执者,谓一性我执,受者我执,作者我执。
“问:以何义故名为处耶”,基本上没有略多少,这两个意义差不多。“答:诸识生长门义,是处义”,一样的。
“复有十八界,谓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好了,十八界解完了。
“眼等诸界及色等诸界,如处中说”,一样的。“六识界者”,六识界是因为多了六个识——六个界,十二处——十二个,加了六个——十八个。下边六个,叫六识界。“谓依眼等根,缘色等境,了别为性”,依眼耳鼻舌身的根,缘色声香味触的境,它有了别,是识的性。那么,这里也是讲意界,“谓即彼识无间灭等。为欲显示第六意识,及广建立十八界故”,一样的,不要说了。“如是色蕴”,就是十处十界及法处法界的一分,无表色,指的。识蕴就是意处,及七个心界。“余三蕴及色蕴一分”,这一分,“并诸无为法”,就是指无表色一分,都属于法处法界,好了。
“问:以何义故说名为界?答:以能任持无作用性自相义故”,这个叫界。“问:以何义故宣说蕴等?答:为欲对治三种我执,如其次第。三种我执者,谓一性我执,受者我执,作者我执”,好了,这个算完了。
下边,就是讲它的差别,就是它们里边的一些特征。
甲五、就十八界明诸门分别
有色无色
复次,此十八界几有色?谓十界一少分,即色蕴自性。几无色?谓所余界。
【广】 复次,此十八界几有色?谓十界一少分,即色蕴自性。几无色?谓所余界。
(广本与原文相同,下略。)
“复次, 此十八界几有色”, 一样的, 广的也是“复次,此十八界几有色”,我们为什么以十八界来说?因为界是广,界以广的来分析,那就是比较清楚,如果略的分析,有些就含在里头,包在里头,广的就看不出来。所以分析的时候,十八界,十八界以各式各的门来分,就是各式各样的分类,来分析它的这个特征。第一个,就是看它是有色。哪些是有色的?有色,就是有变碍性的。
十八界里边哪些是有变碍性的?那么,就是说,有十个界,“谓十界一少分即色蕴自性”,十个界,一个少分,十个界:有色法的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加一个无表色,那么就是色蕴,整个的色蕴都是有“色”特征的,就是变碍为性,这个我们说过了,有色就是有变碍性。那么这个是讲好了,有色讲完了。
那么反过来,无色,很好讲了。“几无色?谓所余界”。那么哪些是无色——没有变碍性的?那除了前面有色的那些界之外,其余的都是没有变碍性的。那么,这里就是说,有色无色,都说了,后边就不一定了,它讲了一个、一面,哪一面就不说了,这个你自己一推也推出来了,所以也不一定要说。开始,因为要仔细一点,跟你说一下。
有见无见
几有见?谓一色界。几无见?谓所余界。
第二个问题,“几有见”,色法里边有三种:有见有对、无见有对、无见无对。这个是我们讲过的。那么,这个里边,我们色法里边,最粗的——有见的,有几个见?“几有见”?在十八界里边,哪些是有见的?那么,我们说,哪些?你自己想,不要专门看书,能够看得到的,十八界里面哪一个?眼界,净色根看不到的,耳界,净色根看不到的,那不要说了,意界——更看不到。那么,色界,看不看得到?看得到。声界——看不到了。声音你能不能看?这个声音大的、小的、黄的、白的、青的、蓝的,你怎么看?那香味道也看不到。香、味,触、四大——真四大是看不到的,讲过了。那么,能够看得到的,就一个界——色界,能见的只有一个色界。
那么反过来,“几无见”?哪些不能看到的?那就当然了,十几个界——“谓所余界”。这边讲了,那边就可以推出来了。
有对无对
几有对?谓十有色界,若彼于是处有所障碍,是有对义。几无对?谓所余界。
“几有对”,有见有对,几是有对?不一定看得到,但是它有质碍性的,有质碍的。那么,是十色界:眼耳鼻舌身,五,它是净色根,净色根尽管我们肉眼不见,质碍是有的,就是有对;色声香味触,当然有对,不要说了。无表色——无见无对,就不在此例。所以说,哪些是有对的?十个色界——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这十个界。为什么叫十界?这个十界,属于色蕴的,这十个界属于色蕴的,叫十色界。“若彼于此有所碍故”,这是解释什么叫对。
先看《五蕴论》,“若彼于是处有所障碍,是有对义”,这个清楚。假使这个东西摆在这里,对其他的东西有障碍性的,那就是有对的意思。有对,就是有障碍性,就是有物质的,它对其他东西有碍的作用,这叫有对。那么,这十个——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是有对。
“几无对”,那就很简单,除了这十个都是无对,“谓所余界”。
有漏无漏
几有漏?谓十五界及后三少分,由于是处烦恼起故,现所行处故。几无漏?谓后三少分。
什么叫有漏?(14B)我们不要外道的概念,不要弄出来,说不走丹的叫无漏,这些不相干的,跟佛教的教义根本不相…
《大乘五蕴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