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你沒有柴怎麼燒?柴哪個買的?不是你買的吧?菜也不是你種的吧?米也不是你種的吧?各式各樣的因緣,一個竈總不是你打的吧?這麼怎麼用話說呢?我這個作用還不夠,中間一部分,固然少不了你,也不是全部靠你。我們記得以前在文化大革命的時候,經常說這個話:你一個人不在,不見得地球就不轉了。地球還是要轉,哪怕你在不在,沒什麼問題。那就是說你一個人不能左右一切,都是緣起。所以說知道緣起,就不會我慢了。因爲我慢的人,都不知道緣起,總要突出自己——這是我幹的,這是我弄的,我的智能最高,我的腦筋特別靈——這些都是“我”。那麼,這些東西就産生慢了。慢的結果,“啪”一下,打下來,摔死了。所以這個東西就是說,慢不得。
佛教裏邊照規矩,你把法學好了,是不會慢的,要慢也慢不起,因爲知道緣起,有什麼慢的呢?我們學了這個法,就要知道我慢不能起來,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起的。我們上次講海公上師那個東西,你們還記不記到?每一個人要把這個廟當作自己的,自己是主,其它都是幫助我的,那麼責任心提起來了,一切功德都是你的。如果說我僅僅做個香燈,其它的我不管的,那麼你最多香燈的福報有了,其它的功德你都沒有——造殿的、轉*輪的、造佛像的等等,你都沾不到邊。你如果“這是我的廟,一切都是我爲主,人家都是幫我做事情”,那麼好了,所有功德你都沾得到。這個便宜貨,你不要沾?這個非常便宜,整個廟的功德你都能沾到,你要不要沾?你只要想一下,“這是我的,我爲主的”,就行了。我爲主,也不見得會人家跟你爭:“你怎麼是主?我是主”,都是主。(笑)。都是一樣的!你認爲主,其它的就副,這是《法華經》的互相的我爲助伴的緣起。所以這些佛教的意思懂了之後,對做人、修行都有大幫助。不要說:學法相有什麼用處?有用處的。
“任持無作用性”,雖然任持自相,但是這個自相,沒有作用。爲什麼要說這個話?下邊就來了。
【廣】 問:以何義故說蘊界處等?
答:對治叁種我執故。所謂一性我執, 受者我執, 作者我執, 如其次第。
“問:以何義故說蘊處界”,佛說蘊、說處、說界,什麼意思?
“答:對治叁種我執”,要對治叁種我執,所以佛說蘊、處、界,“謂一性我執,受者我執,作者我執,如其次第”。
佛說五蘊就是對治“一性我執”,你說一個“我”是一個的,外道就是說:“我”是一個,它就是徧法界,現在分了很多,都是從大“我”分出來的,最後,解脫的時候都回到大“我”,還是一個。“一性我執”就破掉了。五蘊有五個,不是一個,一個蘊裏邊又分很多。色蘊十一個。受蘊五個。想蘊很多——各式各樣的想。行蘊:五十一個心所法,二十四個不相應行。識蘊,有八個。哪一個是你?都不是你。很多,不是一個。所以說,五蘊破一性我執。
“受者我執”,十二處。你說你是能受的,那麼到底你是眼,還是鼻,還是身?他們都能受,你是哪一個?這個就把它分成十二處。
“作者我執”,因爲是“我”要起作用的,那麼十八界都沒有作用性。它給你加個無作用性,就是十八界都是沒有作用的,那到底哪一個是你?
所以他針對叁種我執,說叁種的法——蘊、處、界。《俱舍》裏邊,還要更多地、廣地講,那麼,我們就不要介紹那麼多。這裏要記住:要對治“一性我執”,說蘊;對治“受者我執”,說處;對治“作者我執”,說界。所以說,要說蘊、處、界。佛說的法不是無緣無故的,都是有因有緣的,就是起對治作用的,衆生有什麼執著,就開什麼法的藥,因病給藥,根據什麼病,給你什麼藥。
那麼,今天我們看還有多少時間?還早,我們還要講下去,這是拉關系。今天可能把《五蘊論》講完了,那麼還有《百法》,還要補十個不相應行,還要補叁個無爲法,還要補唯識的兩個:補特伽羅無我、法無我。這個還是要耽擱一天,或者一天多。那麼,現在我們先看《五蘊論》 。《五蘊論》還是念一下。
問:以何義故名爲處耶?答:諸識生長門義,是處義。
複有十八界,謂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
眼等諸界及色等諸界,如處中說。六識界者,謂依眼等根,緣色等境,了別爲性。言意界者,謂即彼識無間滅等。爲欲顯示第六意識,及廣建立十八界故。 如是色蘊,即十處十界,及法處法界一分。識蘊,即意處,及七心界。余叁蘊,及色蘊一分,並諸無爲,即法處法界。
問:以何義故,說名爲界?
答:以能任持無作用性自相義故,說名爲界。
問:以何義故宣說蘊等。
答:爲欲對治叁種我執,如其次第。叁種我執者,謂一性我執,受者我執,作者我執。
“問:以何義故名爲處耶”,基本上沒有略多少,這兩個意義差不多。“答:諸識生長門義,是處義”,一樣的。
“複有十八界,謂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好了,十八界解完了。
“眼等諸界及色等諸界,如處中說”,一樣的。“六識界者”,六識界是因爲多了六個識——六個界,十二處——十二個,加了六個——十八個。下邊六個,叫六識界。“謂依眼等根,緣色等境,了別爲性”,依眼耳鼻舌身的根,緣色聲香味觸的境,它有了別,是識的性。那麼,這裏也是講意界,“謂即彼識無間滅等。爲欲顯示第六意識,及廣建立十八界故”,一樣的,不要說了。“如是色蘊”,就是十處十界及法處法界的一分,無表色,指的。識蘊就是意處,及七個心界。“余叁蘊及色蘊一分”,這一分,“並諸無爲法”,就是指無表色一分,都屬于法處法界,好了。
“問:以何義故說名爲界?答:以能任持無作用性自相義故”,這個叫界。“問:以何義故宣說蘊等?答:爲欲對治叁種我執,如其次第。叁種我執者,謂一性我執,受者我執,作者我執”,好了,這個算完了。
下邊,就是講它的差別,就是它們裏邊的一些特征。
甲五、就十八界明諸門分別
有色無色
複次,此十八界幾有色?謂十界一少分,即色蘊自性。幾無色?謂所余界。
【廣】 複次,此十八界幾有色?謂十界一少分,即色蘊自性。幾無色?謂所余界。
(廣本與原文相同,下略。)
“複次, 此十八界幾有色”, 一樣的, 廣的也是“複次,此十八界幾有色”,我們爲什麼以十八界來說?因爲界是廣,界以廣的來分析,那就是比較清楚,如果略的分析,有些就含在裏頭,包在裏頭,廣的就看不出來。所以分析的時候,十八界,十八界以各式各的門來分,就是各式各樣的分類,來分析它的這個特征。第一個,就是看它是有色。哪些是有色的?有色,就是有變礙性的。
十八界裏邊哪些是有變礙性的?那麼,就是說,有十個界,“謂十界一少分即色蘊自性”,十個界,一個少分,十個界:有色法的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加一個無表色,那麼就是色蘊,整個的色蘊都是有“色”特征的,就是變礙爲性,這個我們說過了,有色就是有變礙性。那麼這個是講好了,有色講完了。
那麼反過來,無色,很好講了。“幾無色?謂所余界”。那麼哪些是無色——沒有變礙性的?那除了前面有色的那些界之外,其余的都是沒有變礙性的。那麼,這裏就是說,有色無色,都說了,後邊就不一定了,它講了一個、一面,哪一面就不說了,這個你自己一推也推出來了,所以也不一定要說。開始,因爲要仔細一點,跟你說一下。
有見無見
幾有見?謂一色界。幾無見?謂所余界。
第二個問題,“幾有見”,色法裏邊有叁種:有見有對、無見有對、無見無對。這個是我們講過的。那麼,這個裏邊,我們色法裏邊,最粗的——有見的,有幾個見?“幾有見”?在十八界裏邊,哪些是有見的?那麼,我們說,哪些?你自己想,不要專門看書,能夠看得到的,十八界裏面哪一個?眼界,淨色根看不到的,耳界,淨色根看不到的,那不要說了,意界——更看不到。那麼,色界,看不看得到?看得到。聲界——看不到了。聲音你能不能看?這個聲音大的、小的、黃的、白的、青的、藍的,你怎麼看?那香味道也看不到。香、味,觸、四大——真四大是看不到的,講過了。那麼,能夠看得到的,就一個界——色界,能見的只有一個色界。
那麼反過來,“幾無見”?哪些不能看到的?那就當然了,十幾個界——“謂所余界”。這邊講了,那邊就可以推出來了。
有對無對
幾有對?謂十有色界,若彼于是處有所障礙,是有對義。幾無對?謂所余界。
“幾有對”,有見有對,幾是有對?不一定看得到,但是它有質礙性的,有質礙的。那麼,是十色界:眼耳鼻舌身,五,它是淨色根,淨色根盡管我們肉眼不見,質礙是有的,就是有對;色聲香味觸,當然有對,不要說了。無表色——無見無對,就不在此例。所以說,哪些是有對的?十個色界——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這十個界。爲什麼叫十界?這個十界,屬于色蘊的,這十個界屬于色蘊的,叫十色界。“若彼于此有所礙故”,這是解釋什麼叫對。
先看《五蘊論》,“若彼于是處有所障礙,是有對義”,這個清楚。假使這個東西擺在這裏,對其他的東西有障礙性的,那就是有對的意思。有對,就是有障礙性,就是有物質的,它對其他東西有礙的作用,這叫有對。那麼,這十個——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是有對。
“幾無對”,那就很簡單,除了這十個都是無對,“謂所余界”。
有漏無漏
幾有漏?謂十五界及後叁少分,由于是處煩惱起故,現所行處故。幾無漏?謂後叁少分。
什麼叫有漏?(14B)我們不要外道的概念,不要弄出來,說不走丹的叫無漏,這些不相幹的,跟佛教的教義根本不相…
《大乘五蘊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