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干的。什么叫有漏?有烦恼随增的,增长烦恼的,能生烦恼,增长烦恼的叫有漏。
这十八界里边哪些是有漏的?那么,反过来,哪些是“无漏”的?“谓十五界,及后三少分”,这个十五界——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这三个“五”都是有漏的,决定有漏,不会无漏的。那么后边三个界,一部分——意界、法界、意识界,这中间,不是全部,有一部分是有漏的。这是什么叫有漏。十五界,前面这个十五界,后边三个界里边——后三界是意法、意识——一部分,“少分”就是一部分。
“由于是处烦恼起故,现所行处故”,叫有漏。在这个地方,烦恼生起来的,在这个地方,烦恼现在正在起来,行动的,就是在起作用的,那些地方,就是叫有漏。那么,这十八界里边,十五个界都是有漏的,后边三个界有有漏、有无漏,所以一部分是有漏。那么,反过来,“几无漏”,有漏的说好了之后,哪些是无漏?那就很简单,把前面的减掉,余下的就是无漏。所以说,“几无漏”,就是说,“后三少分”,后边三个界,把有漏的那一部分除掉,还有余下一部分就是无漏的。
我们这里要记住:无漏法只在意界、意识界、法界里边有,前面的十五个界没有无漏法的。所以说,我们修行都在心里下功夫,心里边才能吸收无漏法。你说,我这个眼睛要变成无漏的,没有办法,你只有心里边求无漏法,所以心里下功夫,不在眼睛下功夫。外道就是到处吸气啥东西,这些是物质的东西,都是有漏的,你吸它干啥?你吸了半天,把有漏的烦恼都吸进去了,你简直呆了。我们的无漏的东西是看不到的,最后的意界、法界、意识界才有,这才是无漏的,才可贵,有漏的东西并不可贵。
我们在上海一个女居士,瘦得来干巴巴的一个,经常跑到我们这里来。她说她在金刚道场,坐的是后头,就是有人吸她的气,把被吸得干得来、瘦得来黄皮瓜瘦,这么一个。我说:你那么瘦,黄皮瓜瘦,气不好,哪个要偷你的气!她自己的心里好象怀疑人家偷她的气,实际上有没有人偷气还不知道,我说:你念个咒人家要偷也偷不了。在四川有一个体育学校的老师,他跑到上师那里说,他说他有一个师兄弟,跟他一起,有气功的,他说:“他偷我的气,我知道他偷我的气,但是我止不住”,上师说:“念《心经》 。叫他念《心经》 。到过年了,送了一包礼来,我就问他,我说:“你怎么样,好不好?”“好得很!他偷不了了”。你想想看,一本《心经》念了,就偷不了气了,我们天天念《心经》念《心经》,你到底是还怕什么?
欲界、色界、无色界系不系
几欲界系?谓一切。几色界系?谓十四,除香味鼻舌识。几无色界系?谓后三。几不系?谓即彼无漏界。
“几欲界系”,这十八界里边哪些是属于欲界的?欲界系是属于欲界的。“谓一切”,十八界、欲界都有。
“几色界系”,那么,这十八界里边,属于色界的有哪些?“谓十四”,色界的就有十四个界。为什么就是十四?“除香味鼻舌识”,把香、味境除掉,境里除两个——香、味,识里边除两个——舌识、鼻识,要除了这四个。色界天的人,就是少四个,为什么?这个应当想得起来,为什么色界天的人,不要舌识、鼻识,也没有香、味?色界天,你烧香,烧半天,他不知道,你再好的天然妙食给他吃,不知道,为什么?禅悦为食。不要你的,他根本不要吃你的欲界的这些东西,他不要吃。所以说,香、味也没有,舌识、鼻识也没有 。那么,不要说:色界天人没有鼻子的?那不对。鼻根有的,舌根也有的。没有舌根怎么说话?色界的人说话——梵音,好听得很,怎么会得没有舌头?你看看,舌根有的吧?并没有说舌根没有,鼻根也有的。你说色界天人没有鼻根的,天上的人好看,(多?)端正,鼻根都没有的,怎么端正?有鼻根。他就是鼻识没有了,不要吃东西了,吃的这个味道,这个香,不贪着了,就是说,这些就不生关系了。那么,色界里边,就十四界,没有这四个界。
无色界多少?无色界,想想,最容易了。无色界,什么叫无色界?没有色法的。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都是色法。这个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没有了,眼识也不会有,耳识也没有,鼻识、舌识、身识,都没有,这十五个界都没有,那留下的,后头三个——意、法、意识界。无色界里边,因为它无色,跟色有关系的都不生了,那么留下的是后头三界。
“几不系?谓即彼无漏”,欲界系、色界系、无色界系,属于三界的。不系——出三界的。那么三界系的讲完了,哪些是不系的?有没有?有。“即彼无漏”,就是那些后边三界的无漏法,不属于三界的。所以说,我们有漏法,要堕三界,要投生,如果你无漏法出来之后,不投生,因为它不落三界。那么不系的就是“彼无漏”,就是后三界的无漏,前面的十五界没有无漏的,这个我们要记住,后边三界,有无漏,那个无漏就是不系。
蕴、取蕴所摄
几蕴所摄?谓除无为。几取蕴所摄?谓有漏。
“几蕴所摄”,十八界里边哪些界是蕴所摄的,属于五蕴里边的?很简单。“谓除无为”,其余的都是由蕴所摄。五蕴摄的——一切有为法,除了无为法之外,都在里头。那么所以说,除了无为法之外,全部是蕴所摄。
再下边,“几取蕴所摄”,一个蕴所摄,一个取蕴所摄,那个差别在哪里?(学僧答:有烦恼在里边。)对,有烦恼的。烦恼所执取的蕴叫取蕴。那么,哪些是由烦恼所执取的蕴?“谓有漏”,那就简单了,有漏的那些,就是前面说的“几有漏”、“几无漏”。有漏法的那一部分就是取蕴所摄,那么无为法取蕴不摄的,那么有没有?无为法没有有漏的,这个你们要注意,无为法决定是无漏的。那么所以说不要担心,五取蕴里边就是有漏的,不包含无漏的。所以说取蕴所摄,有漏法,都在取蕴所摄。
善、不善、无记
几善?几不善?几无记?谓十通三种,七心界、及色、声、法界,八无记。
“几善?几不善?几无记”,这是三性门——善、不善、无记。在十八界里边,哪些是善的,哪些不善的,哪些无记的?“谓十通三性”,“七心界色声,及法界一分”,十个界,通三性——善、不善、无记,都通的。那反过来,八无记性——还有其它八个,是无记的。一共十八界,十个是通三性,八个是无记。那么,哪十个是通三性的?七心界——心王心所,当然是通善、不善、无记的。还有“色声”、“及法界一分”,法界一分是心所法,这个没问题。色、声怎么通三性?什么原因?身语表。身表业:它是善的就是善;身表业杀人放火的,就是恶、不善;无所谓的,散步啥东西——无记。那么,语表业同样:你说的好话、念经、赞叹佛、念佛、念咒,这是善;你的骂人、念外道书,这是不善;你说一些不相干的话,那么就无记。所以说十个界——七个心界;色界、声界;法界的一分,是心所法——这个是通三性。那么,再反过来,余下八个界,无记性,不通三性的,这是无记。你说眼根,善的、恶的,还是无记的?当然无记的,眼根也没有什么善不善的,生下来就是这么个东西,它有什么善不善?耳根同样,外边的色声香味触,一样的,八无记性。那么,里边,当然,我们说色、声是有记的,色因为表色。那么无记的?就是香、味,这些东西。
内外
几是内?谓十二,除色声香味触,及法界。
几是外?谓六,即所除。
“几是内”,“几是外”,这两个东西。“谓十二,除色声香味触及法”,十八界里边,十二界属内,什么叫内?我们也讲过的,属于有情的,有情身上的就叫内,有情身外的叫外。那么,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识、六个根是有情身上的——内。那么,除开色、声、香、味、触、法——外。它的回答是:十八界里边,除了色、声、香、味、触之外,余下十二个都是内,那么,反过来就是外,那么就是那六个是外,也不要说了。“谓所余六”,十二个余下六个,就是外。
有缘无缘
几有缘?谓七心界,及法界少分,心所有法。
几无缘?谓余十,及法界少分。
“几有缘”,“几无缘”,哪个是有缘的?“缘”这个事情,我们要记住,什么叫缘?心能缘法,眼缘色,“缘”到底明确的意思是什么?明确意思就是说:人走路一样的,要攀缘,就是说他气力很小,小孩子走路要大人牵着他走,要缘一个东西,那么,这个东西他要缘的,一个心生起来,绝对要有缘境的,没有那个境的话,这个心,它没有力量生出来的。那么,几个有缘的,就是几个能缘境的?当然,心法。“谓七心界”,心王、心所,都能缘法,七个心界是心王,法界一少分是心所法,法界少分里边是心所法,一部分,这是有所缘,有缘的。那么,几个无缘的?反过来就是,十八界里边,把前面七个界跟法界一部分除掉,还有十个界、法界一部分,那就是没有所缘的。
有分别无分别
几有分别?谓意界,意识界,法界少分。
“几有分别”,几无分别。这里只说一个,哪些是有分别的?“谓意界,意识界,及法界少分”。意识界,我们第六意识,意界就是末那识,或者是说那个“无间灭意”,一般是说末那识。“法界少分”——心所法,这是有分别的。那么,其余的,反过来,几无分别?除了两个界、法界一部分,那么余都是无分别。
这里我们就提个问题,眼识、耳识、鼻识、身识不在里头,有没有分别?
(学僧答:没有分别。)
没有分别?了别为性,眼识是了别为性,耳识也了别为性,但是这里有分别里边没有它,什么原因?(学僧答:……)
这个《俱舍》里有。那么你把全部讲出来,为什么叫它没有分别?
(学僧答:分别的是意识。不是眼识……)
你如果眼睛不分别的话,你看的东西,你什么东西都不知道。意识当然分别,眼识也了别为性,凡是识蕴都是…
《大乘五蕴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