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五蕴论讲记▪P45

  ..续本文上一页用思心所那一部分,没有用慧;假使令你不安的呢,你用的是慧心所,没有用思心所。因为思心所使你安了,慧心所使你不安了。那么这是一个解释。

  “若通照大师释”,那么另外一个大师他怎么说呢,“有兼正”,照他的解释,他不是说用这个不用那个,他说一个是正一个是兼。假使说你正的、主要用思心所的时候,那么这个急的慧呢,“则随思能令心安”,你重点在用思心所,那么这个慧心所本来是急躁的,它使你不安的,但是你重点执着在思上,那么这个急躁的慧呢,它随着思心所它也帮助这个起安的作用。就是说两个心所都有,不能说用慧不用思、用思不用慧。你主要是用思,那么慧心所的急躁力量呢,也附在思心所的细上面,也使你心安。假使你是用慧为主的,正用慧的呢,思是兼的,那么这个作用——思心所的这个安的作用,也跟着慧,使你不安。所以说两个心所都有。这是照通大师他这么解释。因为他说寻伺两个心所不能说一个用一个不用,它们都有,就看你重点用哪一个。用哪一个呢,安不安的作用就以重点的那一个来判别。

  那么这一个里边,就把寻伺两个心所讲得是比较细致。我们寻伺心所讲得很多,各式各样的书里边,像这样子比较仔细地讲呢,最仔细的大概还是这个了。再仔细的好象还没有看到过。那么讲这些心所法呢,我们说 《百法》 、 《五 蕴》 、《俱舍》,什么讲法相的书都会讲一套。就是有详略的不同了,还有他的这个体系的不同。假使是有部的——有部体系,他这个心所法里边都要服从他的主要体系的;假使经部的,有他的体系;讲唯识法相的有瑜伽的体系;讲《成实论》的又有它的体系。里边大同小异,不会全部一样,如果全部一样的话,那么怎么几个部派?不会分了。正因为它有所小小的不同,就分了很多的部派。有的地方呢,其它地方不同,这个地方同的,也有。

  我们看法相书,第一个,参考其它的东西,是把它的意思更明白的透露出来;再一个,要注意,就是说每一个宗派有它的体系,你不要把它的体系扯到这个宗派里边来。所以说我们参考法相的书,查字典也好,就要注意这两点。一个是正面的,就是说,这个意思他说了一面,那一面它没有说的,其它书可能说了,可以作为它的补充。

  但是还有一个作用方面——每一个宗派都有它的体系,符合于它体系的不能用到其它的宗派里边去。这个就是说假使去硬套的话,就会弄错。但是也有一些宗派是相同的,同样是一个名相用一样的解释的也有。因为从根本的部派(十八部或者二十部)来说,它里边总的是大众部、上座部,上座部里边有很多相同的,大众部里边也有很多相同的,大众部和上座部里边不同的很多。(11A)那么上座部里边有部跟四分律部(昙无德部)是很多地方有相同之处,都是上座部但是也有不相同之处,那么里边,就是说各式各样的,那么演变到后来的这些宗派就是法相宗、天台宗等等。他们讲的法相也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所以说第一是不要硬套,第二是可以参考。参考的时候要注意体系。在这个能够注意体系的情况之下,参考人家的,可以使我们自己的意思更明了,更突出,更能够显示烘托出来。这是参考书,要注意这些原则性的问题。

  

  那么这里就是说我们把《五蕴论》,色蕴讲过了,十一个色法。那么受蕴,一个受心所讲过了,想蕴是想心所,那么是也讲过了。想心所取相为性。那么这行蕴里边,五十一个心所法,讲的是相应行,就是行蕴里边有两种,一种是相应的跟心相应的。跟心同时生起的。还有一种,不相应行。同样是迁流造作的行蕴里边所摄的,但跟心不相应的。那么这就是心不相应行。

  我们现在要回顾一下以前的。还是我以前讲过几徧的,看大家忘了没有。五蕴,色蕴什么为性?“变碍为性”这个不要忘记。受蕴呢?“领纳为性”,领纳这个触或者领纳前的境,三和合而生触之后,本来三和合是各是各的。但是一和合之后就改变,这改变使这个触得到改变的行相,这个触又流传到受,受就把它表面化出来,就是苦、乐,这个东西就来了,这是从根本的三和合的变化来的,那么受是“领纳为性”,领纳这个变化——触的变化。那么想呢?“取相为性”这个一定要记住。行,“迁流造作”,识是了别,这五个根本的要知道。

  讲到后头,五蕴讲完了,就要讲十二处十八界,什么叫处,什么叫界将来都要讲。处跟界跟蕴的关系。色处对色蕴来说,还是色处跟色蕴是不是同样的?还是色处就是色蕴,还是色蕴就是色处,还是色蕴里边还包的色处其外的?这个看怎么回答。那我们说假使色蕴是不是色处,该怎么说?色蕴里边有一小部分是色处,还有很多——有色声香味触、眼耳鼻舌身,都是色蕴,还有无表色。那么我们再反过来,色处是不是色蕴?色处应当不能说是色蕴。色处仅仅是色蕴的一部分,应当反过来说,色蕴里边有色处,而色处包不了色蕴的。色处是色蕴这个话是不能说的。因为是色处小,色蕴大,色蕴能包色处,色处包不了色蕴。所以说一定要反过来说,色蕴里边有部分是色处,而色处不能就是色蕴。因为色蕴很多的东西不是色处,眼耳鼻舌身、声香味触、无表色都不是色处。那么色处不能是色蕴,那这一类的回答就是避免说错话,这个要知道,那么后边还有些分别,这个以后慢慢说。

  今天,我们说把行蕴里边的相应行讲完了,就是说五十一个心所法,五个是徧行:徧一切处,徧一切地,徧一切心,徧一切识,就是说。还有五个是别境,它是给各别各的境的。欲是所欢喜的境、所爱的境;那么胜解是决定境;还有这个止、观是所观的境;念是串习境。它自己的境产生的。那么有的时候一个个产生,或两个两个。我们这里是说的,有一必有一切。这五个是分不开的,在《俱舍》里边,也是分不开的。那么五个别境,还有,下边就是善的心所法,信、不放逸、精进、轻安等等,一般说十一个,《俱舍》是十一个。这里大概总个没有去数它。那么,还有烦恼行,根本烦恼、小烦恼。根本烦恼是六个或者是十个;小烦恼,一般二十个;那么还有这个不定法,这个就是说不一定是善也不一定是恶,都通的。睡眠是恶的还是善的?你做好梦就是善的,做恶梦就是坏的,做坏梦就是坏的,做一些无记的梦,糊里胡涂的,那是无记的。睡眠如此,恶作也是通三性,你好事恶作是恶的,做坏事你悔了是好的。这个是恶作也通善恶的。那么这个寻伺,当然你说心里想的东西各式各样都有,你如果在观,寻伺在观有寻有伺,离恶不善法,修初禅定,那当然是好的假使寻伺那些经里的话那是更好的,如果寻伺做坏事,那就是坏的。所以这些也是通三性的,所以说不定,不定是不一定是善、不一定是恶,但是通的。那么心所法我们讲到这里,大家要去把它归纳一下。下边是心不相应行,我们下一次讲。

  

  第十讲

  

  今天我们把心所法讲完了,五十一个心所法。下边是“心不相应行”。

  

  丙七 心不相应行

  云何心不相应行?谓依色心心法分位,但假建立,不可施设决定异性及不异性。 彼复云何?谓得、无想等至、灭尽等至、无想所有、命根、众同分、生、老、住、无常,名身、句身、文身、异生性,如是等类。

  这里“心不相应行”说了十四个,《百法》里边是二十四,所以说开合有所不同,这是《大乘五蕴论》,根据根本乘的《五蕴论》来的。那么根本乘《五蕴论》,它就是讲的是六十四法、七十五法,这里,那就要多了。很多是根据《百法》讲的,但是名数并不完全一样。在不相应行里边就少了十个,所以不满一百个。

  

  【广】 云何心不相应行?谓依色心等分位假立,谓此与彼不可施设异不异性。此复云何?谓得,无想定,灭尽定,无想天,命根,众同分,生,老,住,无常,名身,句身,文身,异生性。如是等。

  我们看《广五蕴论 》。“云何心不相应行?谓依色心等分位”。这个我们两边一对照,这个“等”就是色心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法,心所有法,它的一分,它的一个部位,它的变化的地位,假安立的。

  但假安立,“不可施设决定异性及不异性”,“谓此与彼”,这个不相应行法跟那些心王心所色法,不可说它是不同,也不能说它是同。因为它同的话,它分位是不一样,它是它的一部分,它是它的某个部位,才说它这个不相应行的。那么你说它是不同的,它的体就是它们三个,就是三个东西合拢来,在不同的部分,不同的地位,它产生这个作用叫心不相应行。

  所以说跟那个色法、心法、心所法,不能说异也不能说不异,那到底异不异?这个你们去回答。我们说话不能模棱两可,你说这个东西跟它又像又不像,这个话没有用的话,“又像”个么就像了,“又不像”就不像了,怎么叫又像又不像?不像就不像,像就像,为什么说又像又不像?这个是在中观里就尽量不说这一类的戏论。你说的话,没有一个一定的,这也不是那也不是,那么什么?那么这里说,又不可说是异也不是说不异,它这么说,我们怎么看法?

  “此复云何”?下边说,那么这些是什么东西?哪些法?“谓得、无想定、灭尽定”,这个我们就看,“无想等至”,等至就是定,“灭尽等至”,这个等至就是这里写的定,等至两个字,这个广论就给你解释,就是定。“无想所有”,这就是无想天,有的说无想异熟,异熟果,修了无想定之后,感的异熟果就生了无想天去了,所以这里“无想天”。“命根、众同分、生、老、住、无常”,一般,生住异灭,灭就是无常,异就是老,“生”,“住”,这里老就是“异”,生住异灭,就是生老住无常,讲的方式不一样,意思是一样的。

  “无常”就是灭掉了,一般来讲,无常来,就是死掉了,这个最大的无常就是一期生命。那么平时都有无常。我们说从早上一条河,我们再看那个河的水,你说河变…

《大乘五蕴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