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五蕴论讲记▪P44

  ..续本文上一页吃一顿”,好象是很用功。结果,讲经了——你这样子了,你讲什么都听不到了。念经也是的,要么念还可以,如果说停下来了,一冲一冲又来了,那个没有力了。修行的人这个智能——一把刀要经常磨的,如果你没有——这个刀钝了,没有力了,修行要成就是不要想,不会有。

  所以不倒单要看什么人,我们赞叹不倒单,但是要看什么人,你才初学,根本基础也没有,你去不倒单,反而糟糕。走路也在睡觉,坐下来也在睡觉,那么说话的时候迷迷糊糊。我们看到有一个,他不是修行人,他很疲劳,又赶夜车什么东西,客来了,在接客的时候,“嗯嗯嗯”睡着了(笑),说话说一半。他是什么呢?他是四川昭觉寺回来,不晓得是灌顶还是什么回来,两天两夜的火车,当时人太多,他说不但是座位找不到,连进厕所都进不去,挤满了。他到了我家里之后,沙发上一躺,话说了一半——睡着了,一个温州人。那么这样子呢,你想有什么力量呢?说话的气力都没有了,你还修行呢。当然我们说睡眠也不是睡得太多了,要适当的,中夜睡眠,这个佛也允许。没有到这个水平,不要乱充好汉了——不倒单。我记得日常法师也讲过这个道理,没有到这个时间,不倒单对修行并没有帮助。因为你昏沉太大了,你白天听经也好,念经也好,什么也好,说话也好,都是糊里胡涂的,修行就不能上路了。

  睡眠,那么寻伺就来了,这个就是要看那个字了,这个字我看看也不太清楚。我们先等一下念这个原文,先看这个书上的:

  寻、伺

  云何为寻?谓能寻求意言分别,思慧差别,令心粗为性。

  云何为伺?谓能伺察意言分别,思慧差别,令心细为性。

  这两句话,粗看不太懂。什么叫寻?能够“寻求意言分别”,我们的意、我们的意言就是说心里的概念。这个概念,心里的分别,就是我们在动脑筋,心里打转转都是名言。你想一想看,离开名言你能不能思想。你说我今天要吃饭,如果这个饭没有这个名字,这个吃也没有这个名字,那你怎么想,吃饭的事情怎么想呢?想不起来了。你说今天天气很好,天的名字没有,好的名字也没有,那么你这个思想你就不能表达了。所以我们的思想表达,都要靠名言,名言就是概念。你想想,没有概念的话,你怎么思想?思想里边,脑筋里动的都是概念,都是名言。所以说,思想里边、意里边,就是第六意识,它的思想境界是靠名言来分别的,所以叫“意言分别”。心里面说的话,我们口里说的话是声音。心里说的话就是名言(概念)。那么我们心里的动脑筋都是“意言分别”。“寻求”呢?意言分别,那么就是去寻求那个意言分别,心里的思想、分别心。

  它的体呢?“思慧差别”,一个是思心所,一个是慧心所,两个合拢来的,就是这个寻的体。“令心粗为性”。这个寻求的行相是比较粗重的。

  “云何为伺”呢?“谓能伺察意言分别”。同样也是起那个分别那些意言里边的境界。它的体也是思心所、慧心所。但是伺“令心细为性”,它比寻要细。

  寻就是粗的一些形态。伺察,是细的形态。我们在过去的法相的书里边呢,都是打这个比喻:我们说,打钟,一个锤子“咚”一下打上去,这个声音“咚”一下子呢——粗,比作是寻;那么伺呢,就是说,这一下打下去过之后,这个钟并不是咚一下就完了,它“嗡嗡嗡”的响半天,这个声音就细,这个就是伺,伺察。寻伺的分别一般用这个比喻。

  也有的,我那个在南普陀的时候也打个比喻。一个猫抓老鼠的时候,开始东抓西抓的,东跑西跑地在找——寻。寻老鼠,最后寻到了这个洞口,知道它在里头,那这个猫就不跑了,不动了,气也屏住了,就扑在那个洞里边,等它出来——这个是伺,心细了。一个是粗的寻,一个是细的观察。那么寻伺的分别呢,一个粗一个细,反正就是这么回事。看广的:

  

  【广】 云何寻?谓思慧差别,意言寻求,令心粗相分别为性。意言者,谓是意识,是中或依思,或依慧而起。分别粗相者,谓寻求瓶衣车乘等之粗相。乐触苦触等所依为业。

  “云何寻?谓思慧差别”,思跟慧的心所的一部分,是它的体性。“意言寻求,令心粗相分别为性”,它那边的,寻求,意言分别,他这里这个句子给你改动一下,好懂一些。他说,“意言寻求”,在思想里边的境界里边去寻求。寻求,令心粗相分别为性。使这个心以粗的分别就是它的体性。就是说寻求的时候——在心里边寻求,是心是比较粗的,这个分别心是粗的,就是寻。

  那么什么叫意言呢?“意言者,谓是意识,是中或依思,或依慧而起”,意言他就是说意识,意识里边的活动。或者是靠思心所,或者靠慧心所,来起这个他的行动。

  “分别粗相者”,他说这个令心粗相分别,什么叫分别粗相呢?打个比喻,“谓寻求瓶衣车乘等之粗相”,假使你看一部车,或者一件衣服,粗粗地观察一下,粗粗地去看一看——仔细的没有看到。假使我们一件新衣服,店里边拿出来一看,“哦哟,很漂亮”。那个就买进去了,但是没有仔细看,仔细看——一个洞洞在里边,破的。一个小小的一个小眼眼,那再挑一件,那不要了。所以粗是看不出来的,要细才看得出来。那么是看粗相呢,里边不仔细了。

  “乐触苦触等所依为业”,他寻之后,产生一个乐的触或者苦的触。触就是受的因,这个乐触苦触,就是说受还没有明显地表达出来,但是就是根据这个乐触就会产生乐受。根据这个苦触,就产一些苦受了。那么有了这个寻的分别呢,那就已经把这个苦乐的因素造成了。你假如寻了之后,将来你就感到很满意,或者这样寻,感到很不舒服。

  

  【广】 云何伺?谓思慧差别,意言伺察,令心细相分别为性。细相者,谓于瓶衣等,分别细相成不成等差别之义。

  这个伺就是反过来,细了。“谓思慧差别”,也是思心所慧心所的一分,它的体性。“意言伺察”,在心里边仔细地起观察。“令心细相分别为性”,前面是粗相,这是细相。心里的形象比较细了。分别的形象比较细,是它的体性。什么叫“细相”?“谓于瓶衣等,分别细相成不成等差别之义”,那么就是说看这些东西不是粗粗一看,要仔细看,看它到底好不好,那么就是说一件很漂亮的衣服,仔细一看的话,里边很多眼眼,或者有些那个什么脏的污迹在里边。那么当然人家不会要的,要换一件了。粗看,是看不出来了。差别之义,好了,这个就是它的寻伺就完了。

  那么我们补充材料,这里我们是写了一点,照出来也不太清楚。反正你们有《百法》的,就把窥基大师的那个找一下就可以了29。不抄也可以,回去自己到书上抄,清楚得多。没有拿到的就抄一下。我们看原书,看一看。

  “言寻伺者”, 他解释寻伺, “寻谓寻求,令心匆遽,于意言境粗转为性”,那个寻求,寻伺都是心,匆遽,就是急急忙忙的样子。这个猫抓老鼠的时候,还不知道老鼠在哪里,它东跑西跑地在看,令心好象是到处去看。“于意言境”,于心边的这个分别的名言,“粗转为性”。它的活动,“转”就是活动,粗的活动,是他的体性。“伺”是“伺察”,“令心匆遽,于意言境细转为性”,同样使心浮动,匆遽就是在追求、寻察,心是浮动,不是静下来的。“于意言境”呢?但是细了,比寻要细,“细转为性”。

  “二法业用”,这个寻也好伺也好,它的产生的功能、作用,都是“以安不安住身心分位所依为业”,或者是不安住,或者安住,身心,自己的心也好,身也好,或者是产生安住的那个感觉,或者不安住。就是前面的苦触乐触,乐触就是说,还是安住的一些感觉,苦触就是不安住。那么这个就是它的业用。

  下边解释什么是意言。“意言境者,意所取境,多依名言,名意言境”,什么叫意言境呢?他讲得很简单。“意言境”,解释很多,有各式各样的解释,这个是最扼要的,因为意里边取境。我们心里边要起念头,总离不开名言,就是离不开概念。没有概念,你怎么思想呢?我们心里的思想就是说话,心里面说话,心里面说话就是要有一些词句,就是名言(概念)。你说话的时候你还总是要,“香炉,香盘”,这个名字总要有,你如果这个名字没有,你怎么说?你木头的名字也没有,你说香盘知不知道,一个木头的,一个平平的,一个方形的,这个东西,香盘。你如果木头这个名字也没有,方的名字也没有,那怎么说了,什么都没有,不好说,那心里也一样的,这些木头概念也没有,香炉的概念也没有,什么概念也没有,就是稀里胡涂,你怎么说呢?那个就没有办法说了。

  心里边说话,心里缘的境都依名言,都依概念来做它的指挥。那么这个就叫“意言境”,意就是,意里的活动,第六意识的活动,离不开名言。那么它的境就是名言。所以说意言境,就是心里的这个动态,简单说就是心里的活动状态。

  “或曰:寻伺二法为假为实”,那么有的就问,寻伺两个法,它是有实体的呢,还是假安立的?回答,“并用思之与慧各一分为体”,它们本身没有一个实体的法,就是思心所跟慧心所一部分是它们的体性。那么就是寻伺这个东西,就是我们思心所和慧心所合拢来的,就是它的一个体。它的实体是思、慧,它本身没有实体的。“若令心安即是思分”,那么你就是心安不安住了。怎么样子心安住,怎么样子心不安住呢?他就是跟你说了:假使你用思心所的时候,思心所使心安的,那么就是思心所的作用,你在用思心所那一部分。假使你心不安的呢,用慧心所那一部分。为什么原因?“盖思者徐而细故”,这个思心所,它的作用比较慢,而且细致。所以说你用思心所的时候,既然很徐、很安详、很细致,它的心里安的。而慧心所呢——“则急而粗”,它的这个行相是比较急而粗动,那么使你不安了。“是知令安则用思无慧,不安则用慧无思”,那么这里它的业用——一个使你安一个不安。那么可以追溯到,令你安的,就是你用的寻伺是…

《大乘五蕴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