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经是佛说的,“如”就是根据,“薄伽梵”就是佛。“薄伽梵”是印度话,也翻世尊,也就是佛。有六个意思,“尊贵”、“吉祥”等六个意思。因为这六个意思你翻了一个,把五个就丢掉了,那么干脆不翻,就这样子“薄伽梵”保存原名,那么提起“薄伽梵”呢,大家把这六个意思一齐都能够涌现出来。那么经上,佛把一切法归纳成“五”种“蕴”。“蕴”,什么意思?我们后头要讲。哪五种“蕴”呢?
第一个是“色蕴”,所有物质一类的,我们现在所谓的物质一类的东西,都叫“色蕴”,包含一些微细的物质,我们眼睛看不到的。色有三种:有见有对,是最粗的;无见有对,是细的;还有一种无见无对,是意识的对象,不是我们五官的对象,这个也属于色的范围。
第二种,“受蕴”,一切感受,我们碰到的苦乐这些。
第三种,“想蕴”,意思就是取相,或者是了知,都可以。
第四种,“行蕴”,是造作,迁流造作,不是稳定的,他是迁流、变化,造作是我们意志能够起这个作用的。
第五种,“识蕴”,了别叫识。
第一句话就是标一个名,“如薄伽梵”,不是我们自己说的,不是世亲菩萨自己编出来的,是根据经、依据佛所说的,有五个“蕴”,哪五个呢?一者“色蕴”,二者“受蕴”,三者“想蕴”,四是“行蕴”,最后一个是“识蕴”。
我们再看《广五蕴论》,对照一下,就比较明确了。
【广】 佛说五蕴:谓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如薄伽梵略说五蕴”,他这里说“佛说五蕴”,很明确“薄伽梵”就是“佛”,从这一点,不查字典也知道,“薄伽梵”就是“佛”,佛说的五蕴。哪五个蕴呢?色、受、想、行、识——“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这个批注比世亲菩萨原文反而简单,因为前面的原文很清楚了,不必要再增加批注了。但是他这里一个就很明确地告诉你,“薄伽梵”就是“佛”。“如佛说”这句话就点出来。你如果“薄伽梵”查字典,没有字典的话,你把《广五蕴论》一看,那么基本上也知道就是佛说的。查字典当然要仔细一点了,“薄伽梵”有六个意思。那么你不查的话,你知道就是“佛”,就可以了。
所以说《广五蕴论》跟《五蕴论》基本上就是起对照作用,它这里详细的,它那里不要再讲了,就简单地说过了;它这里头讲得还不太透的,它那里就给你打开来讲。所以我们学的时候,《五蕴》是一个原本、是教材,《广五蕴》是批注、是参考资料,看的时候要对照看。你如果这个看了之后,看完了,再看那一个,那就失去意义了。就是要一段一段对起来看,作一个批注的这样去看。
那么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因为开头只是介绍一下,明天以后不是这么慢了,这么慢地讲下去,哪一天讲完都不知道了。明天开始就要讲多一点。学习的方式,就是要预习,你事先先去看一看,哪些懂的,哪些不懂的。不懂的听的时候就特别注意一下,或者讨论的时候把这个不懂的问一下。讨论能够解决问题的,就讨论解决。如果讨论会上解决不了的,就由组长把你们的问题提上来,第二天给你们解决。或者要查资料的,资料查到之后给你们解决,总之希望在学习当中,把我们所想到的问题都能够通得过去, 如果学了半天还有很多不懂,这个样子学习的效果不好。总之基本上都能把一切问题都解决掉。
好,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
第二讲
(2A)我们说法相书的组织非常严密,是一层一层次第解释的。我们看这里结构,“如薄伽梵略说五蕴”,佛,他在说法的时候,简单的说五蕴;中等的,十二处;广的,十八界;再广的,八万四千法门。略略地说,世间上一切的法,可以略摄为五个蕴。什么是“蕴”?我们前面讲过,积聚的意思叫“蕴”。
哪五个蕴呢?他马上就跟着解释:“一者色蕴,二者受蕴,三者想蕴,四者行蕴,五者识蕴”,一个是“色蕴”,一个是“受蕴”,一个是“想蕴”,一个是“行蕴”,第五个是“识蕴”。这五个“蕴”,就是佛说的“五蕴”。下边还要讲下去,什么叫“色”,一点一点打开。
现在我们看广的。“佛说五蕴”,“佛”,两个一对照,就是“薄伽梵”,“薄伽梵”就是“佛”。“谓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这个是总说。
“蕴”的意思,我们上一次讲过,积聚的意思叫“蕴”,这个后头还要开讲,我们这里只略略提一下。积聚的意思,很多东西合拢来,聚了一堆,同样性质的把它分了一类,分了一聚,这个就叫“蕴”。属于物质方面的,“色蕴”;感受方面的,“受蕴”;想象的、概念方面的,“想蕴”;造作,行动的,就是“行蕴”;了别的,“识蕴”。
以前我们也讲过,有质碍的是“色蕴”,“质碍为性”。“受蕴”,“领纳为性”,领纳前面的。当根、境相对的时候,产生识,识生的时候,就有变化。这个变化,具体地,就现在触上;受就把触的那个变化领纳出来,然后明朗化,这是苦的,这是乐的,这是不苦不乐的,这是“受蕴”。“想蕴”,“取相为性”。外边的、客观的相,摆在我们心里来了,就是成了我们的名言,也就是概念之类的东西。把客观的东西,移植到自己心里上来了,“想蕴”。“行蕴”,我们的意志造作,这些。迁流造作叫“行蕴”。“识”,是了别,能够分别这是什么什么的,这个是了别的一个心,叫“识蕴”。
那么,这个里边就是说“受蕴”跟“想蕴”,跟“行蕴”里边的心所法,它是了别个别的境;“识蕴”是了别总的境。等于说识蕴是总经理,全部都管,但是明细的,不是他管的。帐是会计管的,钱是出纳管的,外边的业务,是外勤人员去干的。那么各式各样的人都分工,而总的管的是总经理。那么具体事情,他都要管,但是他又不是每个事情亲自管,他是监督管理。“识蕴”是在后头的。
这五个蕴,我们以前讲过,后头还要讲,现在是略略提一下。积聚叫蕴,那就是说,这五个蕴里包含的是有为法,没有无为法。无为法为什么不在五蕴里边?这个我们有讲义,你们下了课可以抄。
无为非蕴摄——依《俱舍论颂疏》
我们看看,为什么五蕴里边没有无为法?《俱舍》里边有一个颂1:“蕴不摄无为,义不相应故”,五蕴里边,是不包括无为法的。这个问题,我们以前在广化讲的时候,学生里边总是搞不清,有的时候还要提反面的一些问难。但是,我们在《俱舍》里边,直截了当告诉你了,蕴是不摄无为法的,五蕴里边只能是有为法。为什么不摄?“义不相应故”,它的意义,跟五蕴是不相应的。什么叫不相应?好几个不相应,下面就要说。
无为法在《俱舍》里讲三个,《百法》里讲六个。不管它三个、六个,总之,没有生住异灭的叫无为法。那么,现在我们说这个无为法,它不是色,没有质碍的,我们说有变碍的叫色,色蕴的定义就是变碍为性。那么,这个无为法不变的,无为法也没有质碍的,那当然是不能叫色,跟色的意义不相应,它不能摆到色蕴去。那么受是领纳为性,无为法不能领纳。想是取相,无为法也不能取相。乃至识是了别,无为法也不能了别。这样子呢,这五个蕴里边,无为法都插不进去。
那么有的人说了,你五个蕴插不进,第六个蕴就可以了,来个无为蕴好了。不能立,为什么原因?第一个,蕴是积聚的意思,无为法怎么积聚呢?无为法是没有东西的,怎么聚起来呢?色蕴是很多的色,内色、外色、过去的色、现在的色、好的色、粗的色、细的色,各式各样的,把它合了一起,叫了个色蕴,那么无为法不能分类,也不能聚集。所以说它跟蕴的意思不相应,也不能立一个无为蕴。
再一个依据,比较细一点,能懂的就懂,不懂的暂时放下,这是《俱舍》的文。我们说蕴分两种,一种是跟烦恼相应的,叫“取蕴”,这个我们讲过的,烦恼所执着的、执取的那个蕴,或者是烦恼所生的蕴,或者蕴所生烦恼,互相的这个关系的,假使跟烦恼有联系的,这个叫“取蕴”,这是有漏的。这有漏的取蕴,是一切染污的所依, ——一切染污,都依靠有漏的五蕴,来生出来的。“故显染依”,这个有漏的五蕴是染污的依。那能依就是染污,所依就是五取蕴。反过来,无漏的五蕴是净依,一切清净的法,依靠无漏五蕴的。所以这一个蕴,也通染也通净。那么,无为法却不通染不通净。无为法是无漏的,不通染。所以说无为法不是染依,也不能做有漏的。所以说净依也好,染依也好,它都不是依。无为法不能生东西的,不能给人家做依靠生出其它东西来的,无为法是不生不灭的。所以说这两个意思,净依也好,染依也好,都不相应,所以说无为法不能立蕴。
那么,上一次讲的五蕴,为什么,六个蕴不能立。少一个蕴行不行?少一个蕴也不行。那么这就牵涉到受、想两个心所跟那一次讲的界差别因,为什么它的次第这样子,这个我们现在就不讲了,摆到后头要讲,后头讲五蕴的时候,蕴是何义等等,那个时候再讲。你们现在,讲得深了,怕你们容纳不了,到那儿讲到最后了,把深的东西放在后头讲。这个暂时就不讲了。下边我们开广五个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再一个识蕴。
甲三 别牒解释
乙一 色蕴
云何色蕴?谓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诸色。
这是《五蕴论》的,它是一个一个分开的,跟你打开来的,就是一个网,它的一个纲,再下边一个目,纲分了几个目,几个目,每一个目又是一个纲,它又分了很多的科。
“色蕴”,是五蕴里边的第一个。色蕴是什么?总的来说是“四大种”,四大种所造色两种。这两种里边再分开讲,什么是四大种,什么是所造色,这个是一个一个分下去,就是字典了,你查字典没有那么清楚。那么这里看广的。
【广】 云何色蕴?谓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色。
那么是开两种,色蕴里边又分两种,能造的,“四大种”;所造的,四大种所造的色,“所造色”。…
《大乘五蕴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