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个三界最高的福报最大,非想非非想天可以有八万四千劫的享受在这个天上,那么,这个业报是最大。我们说思心所是造业的,能造业的——思心所,属于行蕴。所以说“行”摆在第四。
那么识蕴呢,我们说四识住,识住在色里边,识住在受里边,识住在行里边,识住在想里边,能住的是识,所住的的是色受想行,那么能住的摆在最后,所以“识”摆在第五。
这是根据三界的差别来说五蕴的次第的。其它还有三个,我们就不说了。因为这个是属于《俱舍》,现在不是讲《俱舍》,《俱舍》比较麻烦,比这个要麻烦一些。那么我们就讲到这里,举一个例就行了。五蕴的次第, ,用三界的次第来安立,决定是色、受、想、行、识,不能颠倒一个。
再说一遍,欲界是五欲最胜,五欲里边色是最明显的,五欲就是色声香味触,或者是财色名食睡,这个里边最显著的,最容易吸引人的就是色。 那么欲界的特征是“色”,所以色蕴摆第一。色界的禅定都有喜乐受,那么这个受的作用是第一,摆了——色界是“受”。无色界修的时候,加行修观想,前面三个无色定都是靠观无边空、无边识这样地观想出来,所以“想”蕴摆第三。最高的一个定,他的业报最殊胜,那么他造业的思心所最突出,这是三界第一、福报最大的思心所,思心所属于行蕴,所以是“行”。那么最后——识,就是四识住里边能住的是识,所住的就是前面四个,那么能住的摆在最后。叫做色、受、想、行、识,这个次第就是这么的,就举这个例解释。还有其它例,比较复杂,就不说了。好了,这个问题都讲好了。
我们现在接下去,先看《大乘五蕴论》,昨天我们讲到无表色。色蕴讲完了,最后就是说,“云何名为无表色等?谓有表业,及三摩地所生色等,无见无对”,有表业跟三摩地所生的色,这个色都是无见无对的,那么这里我们就要解释一个,这个 《五蕴论》。《广论》里边我们看看它怎么说。“云何无表色等”,他也是“无表色等”。这个我们就说一下,“无表色等”,“等”什么呢?根据《阿毗达磨集论》里边,这个无见无对的色,就是不可见无对的色,一共有五种10。(这五种色我念一道,要记就记一下。)
第一个是“极略色”,极端的“极”,总略的“略”,就是广略的“略”,菩提道次第略论的“略”,极略色,色就是色法的“色”,色蕴的“色”,极略色就是一些色把它分得最微细,就是极微了,极略色就是极微。
第二个“极迥色”,极远的颜色,就是天空,我们看见最远的天空就是一片蓝色,极迥色,这个第二种。我们说天空蓝颜色不是看得到的嘛?我们不是说蓝色,是极远的、天空的极微,这个是看不到的,也是不可触对的,天空没有质碍。
第三个“受所引色”,就是无表色,无表色举一个,中间,五个里边具一分。受所引色就是受戒也好,受善的律仪也好,恶律仪也好,它引发的这个戒体,就是无表色,这是一种。第三种就是受所引色,受就是受戒的受,所引——受戒的时候所引出来的色法,就是无表色,受所引色。
第四种,“徧计所起色”,我们的幻相,看到的幻相,徧计所起色,徧就是徧布的“徧”了,计是会计的“计”,所起色——所生起来的那个色法。徧计所起色,这是我们自己主观想象看得到的东西,就是现的幻相,或者镜子里看到的像,小孩子执为是真的人,这就是徧计所生的色。
最后一个,定果色( 定自在所生色),定里边现的那个境界,定果色。
无见无对色一共有五种,那么这里说了两种,“无表色等”,“等”就是其它的四种,所以说无见无对,无表色之外还有三摩地所生色,就是定果色,还有极迥色,极略色,徧计所起色,所以加一个“等”。
另外我们还有一个问题,大家看这个“触一分”,“触一分”里边也有一个“等”,谓滑、涩、重、轻、冷、饥、渴等,他就是十一个,再加一个“等”,那就是不止十一个。实际上,其它的书上有二十二个11。十一个之外,加上一个:硬的对面是“软”;“冷”的对面是“暖”;“饥”的对面就是“饱”;还有“劣”,下劣的劣;还有“闷”,吃得胀闷掉了;还有身体“痒”;粘着的“粘”;还有“病”,“老”,“死”,“疲”倦,懈怠;还有“勇”,有“力”。那么,一共列了二十二个,这里列了十一个。(那么二十二用不到记,要记以后抄一抄好了,我念的时候你们记不下来的。)所以说加一个“等”。
凡是法相里边的字,每一个都有交待的。这个“等”的交待,就是说,我们举十一个,实际上不止十一个。那么这个无见无对、不可见无对的色,我们这里举了两个,举一个“无表色”、“静虑所生色等”,但是他还有一个“等”,这个“等”就是等其它的三个。所以说这个“等”,还有其它的,因为初步讲,就不需要那么仔细了,就是把重要跟你说了,其它的等一下就可以了。
色蕴是完了,那么该受蕴了。我们看《五蕴论》 。
乙二 受蕴
云何受蕴?谓三领纳。一苦、二乐、三不苦不乐。乐谓灭时有和合欲,苦谓生时有乖离欲,不苦不乐谓无二欲。
“领纳”就是我们感觉。“领”,领前面的境,接受到自己的身上来。我们严格说,领纳是领纳“触”,因为“触”之后,才生“受”。我们心所法生的时候,先是三和合——根、境、识三个和合之后,就生一个触,这个触,它就有苦乐的变化在里头;然后,受心所,它把触里边的这个苦乐的性格领纳下来,就是继承下来,然后是表面化、明朗化出来。这个就是领纳的意思。
有三种领纳,一个是“苦”,一个是“乐”,一个是“不苦不乐”。那么什么叫“苦”呢?什么叫“乐”呢?什么叫“不苦不乐”呢?他都有解释。
什么叫“乐”?“谓灭时有和合欲”。我们说快乐,快乐是什么意思呢?当这个东西他要消灭了,你还不想他消灭,还希望他再和合,就是不要跟它分开,那么有这个感觉的,就叫乐。就是它灭掉的时候,还希望它不要走,跟你和合,合在一起,就是不要分开了,这个就叫乐。
什么叫“苦”呢?“生时有乖离欲”。这个苦就是,它东西出来的时候就不要他,最好眼前去掉它。这个就是苦的东西,这个苦的东西一生出来我们就不要它,就希望他赶快走。
“不苦不乐”就是两个感觉都没有。生出来的时候、灭掉的时候都无所谓。生呢,随你去,也不难过;你要灭掉了,也不感到可惜。就是一个不苦不乐受。
苦乐的解释是这么解释的,并不是我们一般的解说。这个解释比较严格。
【广】 云何受蕴?受有三种:谓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乐受者,谓此灭时,有和合欲。苦受者,谓此生时,有乖离欲。不苦不乐受者,谓无二欲。无二欲者,谓无和合、及乖离欲。受,谓识之领纳。
“云何受蕴?受有三种:谓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乐受者,谓此灭时,有和合欲”,一样,当这个受它要灭掉的时候,就舍不得,希望它再能够继续下去,这就是乐受。
“苦受”,“谓此生时,有乖离欲”, 苦受,就是说这个受生的时候,一开始生就不要它出来,最好它能够远去,这是苦受。
“不苦不乐受”,“谓无二欲”,这两个都没有,既不要它走,也不想它和合,无所谓的。“无二欲者,谓无和合、及乖离欲”,没有和合的跟乖离的那个要求,既不想跟它和合,也并没有一定要把它离开。
那么“受,谓识之领纳”。受,是受心所,帮助识的作用。我们说“识”,等于说是个总经理或者说是个国王(皇帝),那么心所法做他的大臣:这个人管什么事的,那个人管什么事的。受,就是专门给它管领纳的事情,领纳苦乐受的,受的职责就是领纳。
所以受,领纳三种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那么详细地分,五个受——苦、乐、忧、喜、舍。这个忧喜跟苦乐有什么差别?苦乐是身上的受,忧喜是心中的受。心中舒服叫喜;心上的不舒服叫忧;身上的快乐叫乐,身上的不快乐、不舒服叫苦。舍是一样的,心及身都是一样的,都叫舍。这是详细分,分五种。假使略略的分,基本的是三种。就是身心不分是三种,如果身心要分开来说,就是五种。
受蕴是讲完了,这里讲得很简单。 《俱舍》里边,讲得就比较复杂一些了,我们现在不是讲《俱舍》,讲到此就可以了。我们初步的,要把重点拿住,那些微细的就不一定要去下得很多了。但是我们说,有些他法相已经学过了很多的,那么他可以钻得深一点,才学的,就不要钻了,一钻的话,舍本逐末,把重要的根本东西丢掉了,把枝枝末末的东西去抓起来了,那就是学得颠倒了,这个方式就不对头了。那么初学的,把重点抓住,那些枝末的问题,那就放一下。
我们说枝末的问题很多,像《俱舍》里就还有这些问题,为什么人要两个眼睛,两个耳朵,两个鼻孔子,不要两个嘴巴,这个为什么原因呢?像这些问题都要讨论的,这些是枝末的问题,你说一开始学《广五蕴论》就把这些问题当作重点来讨论了,结果把重点、真正要紧的就甩到一边去了,那就是学法就学到一边去了,所以要抓重点学。初学的呢,重点要抓住;学多了的,细致的问题可以钻一下,那么当然这是少数,不是多数。
下边是想蕴,我们说五个蕴,色受想行,接着是“想”。色、受我们已经讲过了,我们说《心经》哪个都会念,但是《心经》里边,“照见五蕴皆空”,那么我们就要把五蕴学一下,你如果没有学过五蕴的话,你念《心经》,念的五蕴皆空,跟你学过《五蕴论》之后,五蕴皆空,大大不一样。学过一道五蕴,再去念《心经》五蕴皆空,再“色不异空,空不异色”,那跟没有学之前味道就不一样的。
我们下边就是说想蕴。
乙三 想蕴
云何想蕴?谓于境界取种种相。
这个“想”字,我们中国人汉地的造字,有他独到之处。我们的外境的相,假使我们说,香炉的…
《大乘五蕴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