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五蕴论讲记▪P14

  ..续本文上一页相是三个腿了。花的相,中间是一个心, 四边是一瓣瓣的叶子,这些相是客观的存在,客观、外边的,心取相。

  “谓于境界取种种相”,我们能取的是心,这个想心所。这个想心所把客观的相,拿到心里来,主观上面来,就是说这个外边的“相”下边加一个“心”字。这个相,不是外边的相,是心里边的相了,这个就是想心所。

  那我们说就是概念之类的东西,把客观的东西容纳到自己心里来了,产生一个概念,这是想心所——想蕴 。

  想蕴,本身就是个想心所法,一个心所立一个蕴,这个《俱舍》里有讨论的。为什么五个蕴里边色蕴很多,行蕴更多,最后一个识蕴也有八个识,那么想蕴、受蕴只有一个心所法,为什么?这个《俱舍》里边有讨论,但我们现在不讨论这个,它说明道理,就是说,想蕴的蕴里边只有一个心所法——想心所。这个想心所, 把客观、外边的境界的相,取到心里来,就是叫想,这是很形象化的。

  

  【广】 云何想蕴?谓能增胜取诸境相。增胜取者、谓胜力能取。如大力者,说名胜力。

  那么《广五蕴论》里边说的,为什么叫“想蕴”呢?“谓能增胜取诸境相”,能够把境界的相,很增胜地把它取过来,取到自己心里来。

  他说什么叫“增胜取”?“谓胜力能取”,就是这个取的力量很强,其它的心所,这个取境的力量没有他强,他特别强,特别厉害;以殊胜的力量能够把客观的那些境的相取到自己的心里边来。“如大力者,说名胜力”,他这里解释一下什么叫“胜力”。气力大的,它力量大,叫“胜力”。那我们这个想心所,它取外界的境,取境这个力量就像大力士一样,他能取。其它的心所法就是像普通人,取的力量不大。所以说想心所,特别、增胜地能够取自境相,这个叫想蕴。

  那么,想蕴就讲完了。这个很简单,我们就把想蕴的作用,知道就行了。其它的差别的一些东西,暂时摆一下,以后《俱舍》再讲。

  

  乙四 行蕴

  云何行蕴?谓除受想,诸余心法及心不相应行。

  “云何行蕴?”行蕴的问题多了,里面讲了很多,都是行蕴。“谓除受想,诸余心法及心不相应行”,在百法里边,有五十一个心所法,二十四个不相应行。这个五十一个心所法里边,除掉受心所、想心所。因为它们自己立了两个蕴,受心所是受蕴,想心所是想蕴,已经有地位把它安好了。余下还有四十九个心所法,还有二十四个不相应行,一下地归纳到这个行蕴里边来,所以行蕴包的法是最多。“谓除受想,诸余心法及心不相应行”,这是总的。在心所法里边,受心所、想心所除开,其余余下的心所法,还有一些不相应行。

  什么叫“行”?“迁流、造作”叫“行”。不停的,迁流,这个水,流水一样,不断地在变化,在流动的——“迁流”;“造作”,不但是流动还会造作。行蕴里边,思心所就是专门造业的。

  行蕴的特征:“迁流、造作”。我们的多宝讲寺,迁流的行状很厉害,经常变人的。一个居士来一次:“我又认不到了,你们的人我又认不到了。以前那个才认到,跟他打好交道了,这次又跑掉了,新的又来了”,这个是迁流。迁流有造作,有所作为的话,迁流也无所谓,你迁流到外边去弘法去了,住持正法去,那也可以。迁流还没有作为,跑了去到处去流荡,东讨单,西讨单,讨到后来还回来了。那个东西就好象划不来了。

  我们说“迁流、造作”叫“行蕴”,这个“行”就是迁流、造作的意思。

  那么什么“不相应行”呢?这个行蕴里边,迁流造作的、有特征的,都在行蕴里边包了。心所法跟心相应的,心王起,它就起来帮它做事情;这个不相应行,跟心不相应的,就是它不跟心一起走的,它自己本身也是迁流造作,但是,不是跟了心跑的,所以叫不相应行。那么下边:

  

  云何名为诸余心法?谓彼诸法与心相应。

  “云何名为诸余心法”,余下来的心所法,到底是哪一些?“谓彼诸法与心相应”,先要说什么叫“余心法”,与心相应的法,叫“心法”。

  这个问题是双关的,“云何名为诸余心法”,前面说得除了受、想以外,其它的心法,那么这个心法这句话,诸余心法是什么呢?先要解释什么叫心法。“谓彼诸法与心相应”。心法就是心所法,(4A)心是王,心法是所。跟心相应的法叫心法。那么,先把心法的名义讲掉了,具体它有哪一些法?

  

  彼复云何?谓触、作意、受、想、思;欲、胜解、念、三摩地、慧;信、惭、愧、无贪善根、无瞋善根、无痴善根、精进、轻安、不放逸、舍、不害;贪、瞋、慢、无明、见、疑;忿、恨、覆、恼、嫉、悭、诳、谄、憍、害,无惭、无愧,惛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恶作、睡眠、寻、伺。是诸心法,五是徧行、五是别境、十一是善、六是烦恼、余是随烦恼、四是不决定。

  “彼复云何”,这个“心法”意思知道了,跟心相应的法。哪些是“心法”?这个就是把所有的“心法”都完全说了。心所法五十一个,把受、想也包在里头。

  “触、作意、受、想、思”,这五个是徧行心所。

  “欲、胜解、念、三摩地、慧”这是别境心所。

  “信、惭、愧、无贪善根、无瞋善根、无痴善根、精进、轻安、不放逸、舍、不害”,这是十一个善法——善心所法。

  “贪、瞋、慢、无明、见、疑”六个根本烦恼。

  “忿、恨、覆、恼、嫉、悭、诳、谄、憍、害”,这个是小烦恼,随烦恼。

  “无惭、无愧”——大不善地,这个是最不好,不善的法。

  “惛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这些也是烦恼法,特别是障定的。

  “恶作、睡眠”,还有“寻、伺”:恶作是一个,睡眠是一个,寻一个,伺一个,这四个是不定法。

  这个我们讲百法的时候,都会分类,现在你们不一定搞得很仔细。我们一本《百法明门论》不晓得印好没有,如果印好的话,可以拿来给散掉,每个人作参考,参考这个五位百法,都可以作参考。

  这里他是列一个数字,跟心相应的法,有多少?有那么多,之后一个个讲。这个里边,“是诸心法”,这么多说好了,这就是“心法”。你们数一数,大概是五十一个。这五十一个心法里边:“五是徧行”,徧行就是一切行都有它的。“五是别境”,在别境里边有它。十一个是“善”法。六个是根本“烦恼”。其余的是“随烦恼”。最后四个不定法,就是可以有时善、有时不善、有时无记,就是不定。

  这个总的帐算完了,明细帐来了,所以这个跟学会计也有关系的,做会计的人,学这个法恐怕要容易一些。没有学过的,学过科学的,也容易一些,学过逻辑的,也容易一些,什么都没有学的,要困难一些。

  这个《广论》我们再念一道,大概差不多的。

  

  【广】 云何行蕴?谓除受想,诸余心法及心不相应行。云何余心法?谓与心相应诸行。触、作意、思;欲、胜解、念、定、慧;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舍、不害;贪、瞋、慢、无明、见、疑;无惭、无愧、昏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恶作、睡眠、寻、伺。  

  “云何行蕴?谓除受想,诸余心法及心不相应行”,一模一样。

  “云何余心法?谓与心相应诸行”,稍微改一下。它说跟心相应的那些行,就是迁流、造作的那些法,跟心相应的。那么反过来,跟心不相应的行,就是“心不相应行”。多少?

  “触、作意、思;欲、胜解、念、定(三摩地就是定)、慧;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舍、不害;贪、瞋、慢、无明、见、疑;无惭、无愧、昏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恶作、睡眠、寻、伺”,一样的。

  

  【广】 是诸心法,五是徧行,此徧一切善不善无记心,故名徧行。  

  这个就多一点了。“徧行”,一切“行”都有它,善“行”里边也有它,不善“行”里边也有它,无记“行”里边也有它,这个叫徧。那么“徧行”,我们如果再明细地讲一下,徧行的“徧”,是徧四个。

  第一,徧一切性。这个要记的就记一下。一切性,性就是善、恶、无记,一切性就是善的也好,恶的也好,无记的也好,它都能生起来。这是第一个,一切性,徧一切性。

  第二,徧一切地。三界里边我们分三种,一个是有寻有伺地,一个是无寻有伺地,最后是无寻无伺地。这三个地,它都徧,徧行心所,都有它。那么徧一切地,地下的“地”。“地”,我们在《瑜伽师地论》分三种:第一种,有寻有伺地——欲界、初禅,有寻有伺。无寻有伺,那就是说中间禅,初禅到二禅的中间,这个定比较细一点,寻是没有了,粗的寻没有了,细的伺还有,叫无寻有伺地。再上去,二禅以上,无寻无伺地;心细了,粗重的寻伺都没有了,无寻无伺地。三界九地又可以分三类:有寻有伺地,无寻有伺地,无寻无伺地,这个三类。这三个里边,徧行心所,徧一切,都能生起来。所以说,第二个徧一切地。

  第三,徧一切时。不管你什么时候,都有它。只要心王生起来,都有它。

  第四,徧一切识。从眼识、耳识、鼻舌、身识,乃至末那识、阿赖耶识,八个识里边都有它,这个徧行是徧八个识的。

  所以它是最徧,其它的就没有这四个徧。所以说徧行心所叫徧行,有四个徧的意思。我们再说一徧:徧一切性,性就是善、恶、无记,性,性格的“性”;第二,徧一切地,三界九地都有它;徧一切时,一切时间都有它;徧一切识,八个识都有它。这是徧行的意思。大概记下来了吧?徧一切性;徧一切地;徧一切时;徧一切识。

  一切识性,八个识里边的性都有它,这叫徧行。“此徧一切善不善无记心”,它这里徧一切性:善的——善性、不善的——不善性、无记的——无记性,里边都有它。我们这个所谓“性”,不是“心”,性就是说性格的“性”。无记的里边有它,不善…

《大乘五蕴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