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相是叁個腿了。花的相,中間是一個心, 四邊是一瓣瓣的葉子,這些相是客觀的存在,客觀、外邊的,心取相。
“謂于境界取種種相”,我們能取的是心,這個想心所。這個想心所把客觀的相,拿到心裏來,主觀上面來,就是說這個外邊的“相”下邊加一個“心”字。這個相,不是外邊的相,是心裏邊的相了,這個就是想心所。
那我們說就是概念之類的東西,把客觀的東西容納到自己心裏來了,産生一個概念,這是想心所——想蘊 。
想蘊,本身就是個想心所法,一個心所立一個蘊,這個《俱舍》裏有討論的。爲什麼五個蘊裏邊色蘊很多,行蘊更多,最後一個識蘊也有八個識,那麼想蘊、受蘊只有一個心所法,爲什麼?這個《俱舍》裏邊有討論,但我們現在不討論這個,它說明道理,就是說,想蘊的蘊裏邊只有一個心所法——想心所。這個想心所, 把客觀、外邊的境界的相,取到心裏來,就是叫想,這是很形象化的。
【廣】 雲何想蘊?謂能增勝取諸境相。增勝取者、謂勝力能取。如大力者,說名勝力。
那麼《廣五蘊論》裏邊說的,爲什麼叫“想蘊”呢?“謂能增勝取諸境相”,能夠把境界的相,很增勝地把它取過來,取到自己心裏來。
他說什麼叫“增勝取”?“謂勝力能取”,就是這個取的力量很強,其它的心所,這個取境的力量沒有他強,他特別強,特別厲害;以殊勝的力量能夠把客觀的那些境的相取到自己的心裏邊來。“如大力者,說名勝力”,他這裏解釋一下什麼叫“勝力”。氣力大的,它力量大,叫“勝力”。那我們這個想心所,它取外界的境,取境這個力量就像大力士一樣,他能取。其它的心所法就是像普通人,取的力量不大。所以說想心所,特別、增勝地能夠取自境相,這個叫想蘊。
那麼,想蘊就講完了。這個很簡單,我們就把想蘊的作用,知道就行了。其它的差別的一些東西,暫時擺一下,以後《俱舍》再講。
乙四 行蘊
雲何行蘊?謂除受想,諸余心法及心不相應行。
“雲何行蘊?”行蘊的問題多了,裏面講了很多,都是行蘊。“謂除受想,諸余心法及心不相應行”,在百法裏邊,有五十一個心所法,二十四個不相應行。這個五十一個心所法裏邊,除掉受心所、想心所。因爲它們自己立了兩個蘊,受心所是受蘊,想心所是想蘊,已經有地位把它安好了。余下還有四十九個心所法,還有二十四個不相應行,一下地歸納到這個行蘊裏邊來,所以行蘊包的法是最多。“謂除受想,諸余心法及心不相應行”,這是總的。在心所法裏邊,受心所、想心所除開,其余余下的心所法,還有一些不相應行。
什麼叫“行”?“遷流、造作”叫“行”。不停的,遷流,這個水,流水一樣,不斷地在變化,在流動的——“遷流”;“造作”,不但是流動還會造作。行蘊裏邊,思心所就是專門造業的。
行蘊的特征:“遷流、造作”。我們的多寶講寺,遷流的行狀很厲害,經常變人的。一個居士來一次:“我又認不到了,你們的人我又認不到了。以前那個才認到,跟他打好交道了,這次又跑掉了,新的又來了”,這個是遷流。遷流有造作,有所作爲的話,遷流也無所謂,你遷流到外邊去弘法去了,住持正法去,那也可以。遷流還沒有作爲,跑了去到處去流蕩,東討單,西討單,討到後來還回來了。那個東西就好象劃不來了。
我們說“遷流、造作”叫“行蘊”,這個“行”就是遷流、造作的意思。
那麼什麼“不相應行”呢?這個行蘊裏邊,遷流造作的、有特征的,都在行蘊裏邊包了。心所法跟心相應的,心王起,它就起來幫它做事情;這個不相應行,跟心不相應的,就是它不跟心一起走的,它自己本身也是遷流造作,但是,不是跟了心跑的,所以叫不相應行。那麼下邊:
雲何名爲諸余心法?謂彼諸法與心相應。
“雲何名爲諸余心法”,余下來的心所法,到底是哪一些?“謂彼諸法與心相應”,先要說什麼叫“余心法”,與心相應的法,叫“心法”。
這個問題是雙關的,“雲何名爲諸余心法”,前面說得除了受、想以外,其它的心法,那麼這個心法這句話,諸余心法是什麼呢?先要解釋什麼叫心法。“謂彼諸法與心相應”。心法就是心所法,(4A)心是王,心法是所。跟心相應的法叫心法。那麼,先把心法的名義講掉了,具體它有哪一些法?
彼複雲何?謂觸、作意、受、想、思;欲、勝解、念、叁摩地、慧;信、慚、愧、無貪善根、無瞋善根、無癡善根、精進、輕安、不放逸、舍、不害;貪、瞋、慢、無明、見、疑;忿、恨、覆、惱、嫉、悭、诳、谄、憍、害,無慚、無愧,惛沈、掉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惡作、睡眠、尋、伺。是諸心法,五是徧行、五是別境、十一是善、六是煩惱、余是隨煩惱、四是不決定。
“彼複雲何”,這個“心法”意思知道了,跟心相應的法。哪些是“心法”?這個就是把所有的“心法”都完全說了。心所法五十一個,把受、想也包在裏頭。
“觸、作意、受、想、思”,這五個是徧行心所。
“欲、勝解、念、叁摩地、慧”這是別境心所。
“信、慚、愧、無貪善根、無瞋善根、無癡善根、精進、輕安、不放逸、舍、不害”,這是十一個善法——善心所法。
“貪、瞋、慢、無明、見、疑”六個根本煩惱。
“忿、恨、覆、惱、嫉、悭、诳、谄、憍、害”,這個是小煩惱,隨煩惱。
“無慚、無愧”——大不善地,這個是最不好,不善的法。
“惛沈、掉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這些也是煩惱法,特別是障定的。
“惡作、睡眠”,還有“尋、伺”:惡作是一個,睡眠是一個,尋一個,伺一個,這四個是不定法。
這個我們講百法的時候,都會分類,現在你們不一定搞得很仔細。我們一本《百法明門論》不曉得印好沒有,如果印好的話,可以拿來給散掉,每個人作參考,參考這個五位百法,都可以作參考。
這裏他是列一個數字,跟心相應的法,有多少?有那麼多,之後一個個講。這個裏邊,“是諸心法”,這麼多說好了,這就是“心法”。你們數一數,大概是五十一個。這五十一個心法裏邊:“五是徧行”,徧行就是一切行都有它的。“五是別境”,在別境裏邊有它。十一個是“善”法。六個是根本“煩惱”。其余的是“隨煩惱”。最後四個不定法,就是可以有時善、有時不善、有時無記,就是不定。
這個總的帳算完了,明細帳來了,所以這個跟學會計也有關系的,做會計的人,學這個法恐怕要容易一些。沒有學過的,學過科學的,也容易一些,學過邏輯的,也容易一些,什麼都沒有學的,要困難一些。
這個《廣論》我們再念一道,大概差不多的。
【廣】 雲何行蘊?謂除受想,諸余心法及心不相應行。雲何余心法?謂與心相應諸行。觸、作意、思;欲、勝解、念、定、慧;信、慚、愧、無貪、無瞋、無癡、精進、輕安、不放逸、舍、不害;貪、瞋、慢、無明、見、疑;無慚、無愧、昏沈、掉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惡作、睡眠、尋、伺。
“雲何行蘊?謂除受想,諸余心法及心不相應行”,一模一樣。
“雲何余心法?謂與心相應諸行”,稍微改一下。它說跟心相應的那些行,就是遷流、造作的那些法,跟心相應的。那麼反過來,跟心不相應的行,就是“心不相應行”。多少?
“觸、作意、思;欲、勝解、念、定(叁摩地就是定)、慧;信、慚、愧、無貪、無瞋、無癡、精進、輕安、不放逸、舍、不害;貪、瞋、慢、無明、見、疑;無慚、無愧、昏沈、掉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惡作、睡眠、尋、伺”,一樣的。
【廣】 是諸心法,五是徧行,此徧一切善不善無記心,故名徧行。
這個就多一點了。“徧行”,一切“行”都有它,善“行”裏邊也有它,不善“行”裏邊也有它,無記“行”裏邊也有它,這個叫徧。那麼“徧行”,我們如果再明細地講一下,徧行的“徧”,是徧四個。
第一,徧一切性。這個要記的就記一下。一切性,性就是善、惡、無記,一切性就是善的也好,惡的也好,無記的也好,它都能生起來。這是第一個,一切性,徧一切性。
第二,徧一切地。叁界裏邊我們分叁種,一個是有尋有伺地,一個是無尋有伺地,最後是無尋無伺地。這叁個地,它都徧,徧行心所,都有它。那麼徧一切地,地下的“地”。“地”,我們在《瑜伽師地論》分叁種:第一種,有尋有伺地——欲界、初禅,有尋有伺。無尋有伺,那就是說中間禅,初禅到二禅的中間,這個定比較細一點,尋是沒有了,粗的尋沒有了,細的伺還有,叫無尋有伺地。再上去,二禅以上,無尋無伺地;心細了,粗重的尋伺都沒有了,無尋無伺地。叁界九地又可以分叁類:有尋有伺地,無尋有伺地,無尋無伺地,這個叁類。這叁個裏邊,徧行心所,徧一切,都能生起來。所以說,第二個徧一切地。
第叁,徧一切時。不管你什麼時候,都有它。只要心王生起來,都有它。
第四,徧一切識。從眼識、耳識、鼻舌、身識,乃至末那識、阿賴耶識,八個識裏邊都有它,這個徧行是徧八個識的。
所以它是最徧,其它的就沒有這四個徧。所以說徧行心所叫徧行,有四個徧的意思。我們再說一徧:徧一切性,性就是善、惡、無記,性,性格的“性”;第二,徧一切地,叁界九地都有它;徧一切時,一切時間都有它;徧一切識,八個識都有它。這是徧行的意思。大概記下來了吧?徧一切性;徧一切地;徧一切時;徧一切識。
一切識性,八個識裏邊的性都有它,這叫徧行。“此徧一切善不善無記心”,它這裏徧一切性:善的——善性、不善的——不善性、無記的——無記性,裏邊都有它。我們這個所謂“性”,不是“心”,性就是說性格的“性”。無記的裏邊有它,不善…
《大乘五蘊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