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五蕴论讲记▪P55

  ..续本文上一页是诤根的因,因为有诤的根,是一个原因。

  第二生死因,一切流转生死,凡夫就是贪享受,生死的因是受。(……)

  还有五蕴里边,有这个次第因。一定要色、受、想、行、识,按了这个次第来的。

  因为这三个因的缘故,所以说心所法里边,受心所、想心所,虽然只有一个心所,一定要把它们立为蕴。那就是说五蕴里边,非要抽出这两个,加进去,成五个蕴。这个里边就是说,五蕴有次第因,就是说五蕴有五个次第,这五个次第不能缺,一个挨到一个,跟链条一样,一扣一扣,扣起来的,一定是五个次第。如果你说要少一个,不行,链条少了个扣,断掉了。所以说五个蕴里边,加一个不行,少一个也不行。那么这就是说,不能减、不能少、不能增,决定是五个。

  我们说,佛的法相,就是色、受、想、行、识,还有个法数,决定是五,定的,不能动摇的。五蕴里边决定是五个,十二处决定是十二个,十八界决定是十八界。那么,五蕴里边,五个是不是乱兜五个,不行,一定是色、受、想、行、识。十八界里边一定是十八这个东西,不能自己乱安。所以说,法相、法数都是决定的。是佛说的东西,都是不可动摇的。我们以前,封建的时候,皇帝说的——金口,是不能动的,这是拍马屁,封建。而佛说的话,却是真正的金口,因为符合真理的,你推不动的。你说五蕴四个,不行的,一定是五个。你说五蕴,不要色、受、想、行、识,另外乱弄五个东西,也不行。你哪怕次第把它颠倒一个,也不行。所以佛说的话是决定如此,跟印一样,印下来了之后,你一分一毫都不能动。

  这里我们说了一个,第六蕴——加一个蕴,不行,少一个蕴,也不行。这五个蕴里边,色、受、想、行、识次第也不能乱。我们以前讲过一点,现在再要补充一个,就是次第因。再写一句话,这个还是写一下吧,把两个颂都写下36。

  第一个颂就是说,这五个蕴不能少,决定要五个。受、想虽然是两个心所法,一定要把它拆五个。那么这五个里边,它的次第也不能倒,因为它有这五个次第。所以说你减也不行,减了就是说链条的扣子断掉了。假使你加的话,第六个蕴是不成立的,减,是链条要断的。就是不增、不减之中,又是要次第不能乱。前面四句,我刚才讲的不能减,最后两句是说不能减的原因,因为它有这个次第。那么它讲的次第,可以是“粗”,根据粗细的次第;根据“染”,染污的次第;根据“器等”,这是一个比喻,“器”,还有其它东西,“等”。这是三种原因。“界别”,第四个原因。根据粗细的次第,根据染的次第,根据器的次第,根据界别的次第,安立这个五蕴色、受、想、行、识的次第,不能动,决定是不能动摇。

  这里边,《俱舍》讲了四个次第,我们,就采取了两个,还有这些就讲《俱舍》时再讲,现在不要讲那么多。次第因里边有四个,哪四个?我们就是说,“粗”是一个,“染”是一个,“器等”是一个,“界别”是一个。因为四个原因,这个次第,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正因为它有次第,你少一个不行,少一个的话,这个次第就少了一块,就链条少了一环,就是缺了,意义不完整了。那么,这是双关的,又是次第不能动,又是因为次第不能动,少一个也不行,多一个,不行,前面说过了,少一个也不行。

  那么,这个次第是怎么安的?我们先说粗细的次第。这个表,上次写过,给人家擦掉了,哪些人抄了不知道,那么你们去找他们抄好的人,借了抄一下。有一个表的,“粗细”画了,画好的。那么,从粗的讲起。色、受、想、行、识这五个蕴,色是有对,受、想、行、识,四个无对。所以说有对的是粗,无对的是细。所以色摆在第一。这是第一个,色蕴是第一,最粗;其它受、想、行、识,都是无对的,所以说色蕴摆在第一,最粗。

  其它四个里边,哪一个最粗?受最麤。我们一般自己感到“我”很舒服,“我”感到这个手很痛,等等,这个就是受的作用。在其它的四个里边——受、想、行、识里,受的作用最粗,最显著,粗就是最容易感得到,你身上很舒服,很痛,等等,最容易感觉到。所以受摆第二,没有对的里边,受是最粗。

  想,还有三个,三个——想、行、识里边,想,是最容易知道。我们心里边,把外边的男的、女的、好的、坏的,这些想象摄起来,这个容易显示,容易冒出来,比较容易,比较粗。那么,受后边,是想。

  行跟识两个比,行,里边起贪心、瞋心这些心所法,及忿、恨心,这个容易感得到。识,是总经理,在最后的。那些营业员、会计等等办事的,都是心所法,行——行蕴,这是容易看到,你要见总经理,不容易的。庙里一样的,你要见个知客师、见一个什么,容易的,见方丈却不是好见的。我们昭觉寺的方丈室,转弯抹角,人要进好几道门,进得去,这个方丈门也不开,窗口里看一看。为什么?这个不是随便好见的,他忙得很,大家去见的话,他还要不要办事情?不好办。总经理也好,什么也好,最后的。这个办事人员,在面前,容易见到。那就是说这些比较粗。发脾气,生气,你心里边的识——了别的心,感不到,而发脾气的瞋心容易感到,看到好东西,贪心,看到人家穿了一个、买一个什么好东西,“我”也要去买一个,没有钱的话,我要偷一个。我们这里,他看到我的灯好,偷一个,偷了一个灯去。这个就是贪心所,这个容易看到。最后的,了别的识,隐在后头,但是它是最细,最难分别。阿赖耶识最细,阿赖耶识,根本它的行相都不可琢磨的,那么,这是最细。

  所以,从粗细的次第来说,决定是色第一,受第二,想第三,行第四,识是最后。那么这个是一个次第,粗细的次第。

  又一个三界的次第,我们来说。(上次讲过的,这一次写下来了,有个别人抄了,个别人没有,擦掉了,不好抄了,那么你们把抄过的人去借了抄。)

  在界的差别来说,三界,欲界最下。欲界里边,标志是什么?五欲。五欲里边最粗的,最容易看到的,最容易感得到的,色相。我们说五欲里边,色、声、香、味、触这五个欲,色是最显了的,最容易看到的。所以欲界里边的五欲——妙欲,最显著的是色。欲界就是贪色,说老矩话,色字头上一把刀,都是从色字上做的文章,欲界的人就是贪男、女色,这是特别显著的,财什么东西还是附带的。有的人拼命争取财、地位,为什么?就是要成一个他的理想的家庭,你没有这些财,人家不要你,看你不起。那为了要成家,拼命地要去想办法挣钱。赚钱赚得好,发财。赚不好,人财两空,自己要累死了,人家也不来跟你,那个就没意思了。那么欲界里边,五欲最显著的是色。所以色蕴摆第一。

  那么欲界讲过了,是色界。色界里边,我们说初禅、二禅、三禅。初禅离生喜乐,二禅定生喜乐,三禅离喜妙乐,都是受,喜乐受。那么,这个色界里边,这个受的行相最显著,所以说受摆在第二。

  那么,想,无色界。无色界,超过色界之后,修无色定的话,空无边处,就是想整个的法界都是空,识无边处,空的境不要它,我们能缘的识,徧整个的虚空,徧法界。那么,这是观想,观想无边的空、无边的识,那是想,所以说无色界里边,想心所显著,那么想摆了第三。

  无色界的最高的有顶,我们讲过,第一有,是三界的顶,再高没有了。这是最殊胜的、三界福报最大的地方,他造这个业是什么?思心所。那么,这个思心所,有顶的思心所,造有顶业的思心所,在三界里边是最殊胜的。这个思心所,是什么蕴?行蕴里边的。所以,行蕴就摆到第四。

  识蕴,这个将来我们说四识住,识是能住,它住在哪里?住在色里边,住在受里边,住在想里边,住在行里边。前面四个是所住,所以说,识是一个主人,它可以坐凳子,也可以坐汽车,也可以住什么东西,前面四个东西是它所住的地方。那么识,能住的,当然摆在最后。

  所以说从三界的次第说,也是色、受、想、行、识。那么,这个次第不能动。那次第不能动,能不能少一个?也不能少。假使我们说色、想、行、识,“受”不要,那你色界就没有了,三界里有欲界、色界、无色界,你说“想”不要它,那么无色界就没有了。你说行不要它,那有顶就没有了。你说是识不要它,那么能住的识蕴就没有了。一个也少不了。所以说这个五蕴里边,既不能少一个,也不能多一个,又不能颠倒一个。这个讲法相,就讲得最严密的,这个是《俱舍》,把这些问题都彻底地给你讲清楚了。那么,在五蕴里边的蕴,我们大概就补充到这里。

  

  十二处

  下面是处。那么我们要讲这个,就是要把它的关系要搞清楚,蕴与处的关系。蕴、处、界都是分析宇宙的万物的。处是包含无为法,蕴是不包含无为法,只是有为法。但是色蕴包含哪些处?这个要你们讨论的,自己去找。下边我们把处讲一下,先看《五蕴论 》。

  

  复有十二处,谓眼处、色处、耳处、声处、鼻处、香处、舌处、味处、身处、触处、意处、法处。眼等五处及色声香味处,如前已释。言触处者,谓四大种及前所说所触一分。言意处者,即是识蕴。言法处者,谓受、想、行蕴,无表色等,及与无为。

  云何无为?谓虚空无为、非择灭无为、择灭无为、及真如等。云何虚空?谓若容受诸色。云何非择灭?谓若灭,非离系。此复云何?谓离烦恼对治,而诸蕴毕竟不生。云何择灭?谓若灭,是离系。此复云何?谓由烦恼对治故诸蕴毕竟不生。云何真如?谓诸法法性,法无我性。

  问:以何义故名为处耶?答:诸识生长门义,是处义。

  “问:以何义故名为处耶?答:诸识生长门义,是处义”,好,这个很简单,就一句话。

  什么叫处?“诸识生长门”,一个识它要生的地方,门就是地方、处所,也就是处的意思。识从哪里生?从这个“处”生,处就是识生长的那个地方,门就是由此而生,门就是由此而进,由此而出。识之所以能…

《大乘五蕴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