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愧不一样。你说:“我很惭愧、惭愧”,那么你现在惭、愧两个字知道了。
“业如惭说”,它什么业用?就是“防息恶行。所依为业”。恶行,没有生的,防止它不生,已经生的,把它息灭掉,不给它再现出来。同的,这两个业用是同的。因为有相似之处,但是也有差别之处。我们在《俱舍》里边,就提了很多的一些心所法,又相近又不一样,这个要区别开来。
下边再讲三个,无贪、无瞋、无痴,这是三个善根。
无贪心所
云何无贪?谓贪对治,令深厌患、无着为性。
“云何无贪?谓贪对治”,这个就是修行。有贪的话,由无贪来对治,无贪是专门对治贪心的。“令深厌患无着为性”,产生深深的厌患,不贪着了,不但不贪着,而且讨厌,感到它有过患,不要执着它、不要染着它——为性。这是无贪。
【广】 云何无贪?谓贪对治,令深厌患无着为性。谓于诸有及有资具,染着为贪;彼之对治说为无贪。此即于有、及有资具,无染着义。徧知生死诸过失故名为厌患。恶行不起所依为业。
“云何无贪?谓贪对治”,这个善法里边,都是对治恶法的,有一个恶法有个善法对治,等于说有老鼠就有猫。那么我们要把猫抓到,老鼠就不能造反了。那么,烦恼这个“老鼠”,我们就无贪这些“猫”来对治。当然我们不是杀生,我们作个比喻。“谓贪对治,令深厌患”,,使得这个心生起深深的厌患,既讨厌它,又知道它的过患,“无着为性”,对那个事情就再也不去染着它。那么,这是一样的。
下边是解释:“谓于诸有及有资具”,“诸有”——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就是三界。为什么叫“有”?有生有死,有因有缘。你生在三界里边,有生死,有它的因缘,那么叫“有”。那么这个有,“及有资具”,能够产生有的那些“资具”——那是因、业因,就是造的业。三界“有”的果,跟“有”的那些造的业,染着为贪。什么叫贪?对三界这个三有,或者是贪着欲界,或者贪着色界,或者贪着无色界,都是贪。那么不但是贪着这个果,还贪着这个因。欲界的因是什么什么的业造的,色界因,他认为这个业好,要造这个业,结果就贪着,这个就叫贪。贪的含义,就是对三有跟三有的因都染着,这个叫贪。“彼之对治”,那么贪的对治,就叫无贪。
“此即”,这个无贪的意思就是,“于有及有资具无染着义”,对三有跟三有的因不要染着。那么我们就是说,对这个三界不要起爱着的心。你说欲界不好,地狱,大家不会染着,哪个人很欢喜地狱?这个没有的。但是,欢喜地狱的因却是很多,为钱杀人、劫财,或者是报仇,杀人,什么,等等,这个,却是很欢喜。这个因有了,果是逃不了的。那么饿鬼畜生,一般也不会去做。做人呢?很多人想:我下辈子做人很好,投了大富家里,要做个男的,等等。这个——贪着。做人,它实在不好,有八苦。我做色界天去,做个帝释天或者做个大梵天王,这个东西又是很好,也是个染、贪着,乃至生到非想非非想,都是贪着,都不能想。这都属于贪的。贪的轻重不等而已,而它的总的都是贪。染着,就是贪。
“徧知生死诸过失故”,再也不去贪着了,也知道它的过失了。“患”,患就是它的过失。那么这个厌患的心起来之后,贪心就可以对治掉了。
“恶行不起所依为业”,它产生的效果呢?不起恶行。没有贪,这个恶行就不起来了。我们所以做坏事,都是贪:贪钱的抢;贪色的搞强奸之类的;贪权位的,就争夺、打仗、斗争都来了。这就是恶行。恶行,就是以贪心来的。既然贪心不起,恶行也就不起了。这个是无贪。那么我们有贪心呢,(5B)就要无贪来对治。
无瞋心所
云何无瞋?谓瞋对治,以慈为性。
【广】 云何无瞋?谓瞋对治,以慈为性。谓于众生、不损害义。业如无贪说。
无瞋,是慈悲的“慈”——它的体性。再看《广五蕴论 》。
“云何无瞋?谓瞋对治,以慈为性。谓于众生,不损害义”,这个慈是与乐,众生——不去恼害它、不损害,包括杀它。不要去损害它,不要说杀,恼害也不要恼害,这就是慈悲。这是慈。“业如无贪说”,它的业用——“恶行不起”,一样的。再看一个无痴,这是三个善根:无贪、无瞋、无痴。
无痴心所
云何无痴?谓痴对治,以其如实正行为性。
【广】 云何无痴?谓痴对治,如实正行为性。如实者,略谓四圣谛,广谓十二缘起。于彼加行,是正知义。业亦如无贪说。
“无痴”,“谓痴对治”,无痴这个心所法是痴心所的对治。“以其如实正行为性”,如实地正行是它的性。这个话就说来很隐。下面《广五蕴论》解释:
“云何无痴?谓痴对治”,一样的。“如实正行为性”,一样的。那么,什么叫如实?“略谓四圣谛,广谓十二缘起”,这个如实,就是真理。这个如实的真理,略略地说、简单说:四谛——苦集灭道;打开来说,就是十二因缘。
“于彼加行,是正知意”, 如实的对这个“如实”——四谛、十二因缘,正行、修行,“加行”就是加功用行,这个就叫无痴。这个意思就是说“正知”,对这个四谛、十二因缘的能够正确地了知它,叫无痴。
“业亦如无贪说”,它的业用,跟无贪一样。“恶行不起所依为业”,这三个——无贪、无瞋、无痴,都是对治恶行的。把贪、瞋、痴除掉之后,恶行就不起。所以起恶行,主要是三个毒根——贪、瞋、痴。我们说三个最厉害的——贪、瞋、痴,就是三个根本的毒。
再介绍一个无痴,另外一个书上,还有这么一个简单的定义作参考13。大家要记可以记一下。“无痴”,“于诸事理明解为性”,“诸”,诸就是很多。道理,理。事,事情。明白地理解为性,就是不胡涂。一切事,诸事诸理,都是明明白白地了解,“明解为性”。“对治愚痴”,对治糊里胡涂,“作善为业”,不但是不起恶行,它还要作善业。这是其它的书上的一个定义,我们拿过来可以参考。
这个两方面是相对的:一个是不起恶业,消极的恶行不作;一个是起善业,积极地作善。无贪、无瞋、无痴起了之后,不但是消极地不起恶行,还可以积极地造那些善业。这三个心所,是我们最根本的三个善根。我们说善根,善根就是指这个东西。好,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
第五讲
讲之前,还是把昨天他们组里的问题说一下。昨天,提两个问题很简单。
一个是:胜解,决定境为何?胜解为善为恶?
胜解的决定境,胜解这个心所,它所缘的境,就是已经肯定了,不会再转移了。那么,没有什么为何不为何,就是决定就完了。为善为恶?通三性。徧行、别境都是通三性的,善的也有,恶的也有,无记也有,这个通三性。
第二个:心不动,是否不动?
这个心不动,就是说缘这个境不动。心,一切法都是刹那、刹那变化的,境也是刹那、刹那变化,就是缘那个境不摇动。那么,这个意思就是什么?我们入定之后,“心一境性”,到底是不是缘了一个固定的境不动,还是可以缘其它的境,是这个问题。那么这个问题,他没有讨论到了,他只是这个心不动感到不理解。那么心不动是怎么回事?刹那、刹那变动是有的,就是缘那个境不动,尽是缘那个境。假使你念阿弥陀佛,就是阿…… 一直念“阿”,是不是这样子的?这个很简单,你念阿弥陀佛,也要六个字,还要动的,哪有不动的。就一个阿,就一个阿,不动了?不会的。
昨天那个问题,昨天晚上我们讨论了一下,确实比较容易混淆,就又是能、所的问题。这个我再说一下。能、所,有的人认为能都是主要的、所是次要的——这个概念是不对的。要看能什么,所什么,主要、次要就是看下面那个字,不能看上面那个字。昨天有人提的:能依、所依。能依、所依,所依——主要的。假使我们子女依靠父母,子女是能依,父母是所依,当然父母大;那么我们皈依三宝,能皈依的是人,所皈依的是三宝,当然三宝大。但是我们说,能吃饭的是人,所吃的饭,那人是主要的;能坐的是人,所坐的——凳子,那人主要的。这个不能看能、所来区别主要、次要,要看后面那个字。我们经常忏悔里边,理忏,能忏。“能礼所礼性空寂,是则名为真忏悔”,能礼、所礼,当然所礼的高,所礼就是佛,能礼的是人,当然是所礼的大。假使我们修观,能观的是人,所观的是佛、菩萨,或者观阿弥陀佛,或者观文殊菩萨,当然所观的大。所以说“能”、“所”不是区别主要、次要的两个字,要看后面的字,后面的字有的时候“能”是主,有的时候“所”是主,那就要看具体来分的,不能把“能”抓住一定是主,这个不对。这个问题大概,我们就讲过了。
下面我们接下去讲。昨天讲的是善心所 。《八识规矩颂》,你们赠送处有的?我们要。是送的还是请的?送的我们要,那么多人,每个人要一本,包括我要一本。这个三性,通三性,还是徧善性、徧恶性,那个地方有。那是八个识里边的。但是心、心王心所一样的,都可以参考。那么就送了,大家送一本。
今天我们接下去讲善心所。昨天讲的无贪、无瞋、无痴,这是三个善根,一切的善法,由此而生,讲过了。今天讲精进,我们先看原论。
精进心所
云何精进?谓懈怠对治,心于善品、勇悍为性。
这个就是对治法。我们说我们要对治烦恼,精进是对治懈怠的。懈怠是个烦恼,懈怠是懒惰,对善法鼓不起劲来,听见打钟了,赖在床里,还想睡,这是懈怠。念经是好事情,应当听到钟,马上起来。
我记得昭觉寺有一个沙弥,他开始的时候,打钟都是要赖,不肯起来。后来一个比丘给他讲《毗尼日用》的一个咒,他说:“闻到钟声要早起来的,如果不起来,变蛇的”。他听了这个害怕了,变蛇是不愿意的,钟一打,马上就起来,免得变个蛇。那么,我们现在大家还是要警惕,钟声打了之后就起来,不然渐渐呢,他就是说的——会…
《大乘五蕴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