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变蛇,可能的,因为他懒惰,四个脚伸伸地睡在那里,那就像个蛇一样。
精进,对治懈怠的。“心于善品”,使这个心,对于善法、善品——分三品,善的、恶的、无记的——这一品就是善法。“勇悍为性”,勇敢精进。这是原文。
我们下边看《广五蕴论》 。 《广五蕴论》要讲得多一点。
【广】 云何精进?谓懈怠对治,善品现前,勤勇为性。谓若被甲、若加行、若无怯弱、若不退转、若无喜足,是如此义。圆满成就善法为业。
“云何精进?谓懈怠对治”,一样。“善品现前,勤勇为性”,善品,这个善品,不但是修善法,包括断恶法。恶的法要断掉,善的法要修起来,这都属于善品。所以说它不说善法,善的一类,品就是品类。那就断恶也是善的一类,修善也是善的一类。所以说,这个善品就包含着断恶、修善。对恶的,没有断的要断,没有起来的,不给它起来;善法,已经起来的使它增长,没有起来的,使它起来:这就是精进。当下,“勤勇为性”,不要说“我明天,我要发心,要早起来,今天我再睡会儿”,——不是当下。是现前,马上就要精进起来。
“谓若被甲、若加行、若无怯弱、若不退转、若无喜足”,这是精进的五个层次。它的比喻,就是打仗一样的。开始要打仗之前,要把盔甲披好,披好之后,上阵的时候,就胆大了。如果没有铠甲的话,你上了阵的时候,人家一刀一枪过来,刺你身上就死掉了,那么心里害怕,害怕就不敢冲锋。盔甲一穿,主要的地方、要害就保护好了,那你尽量去冲好了。他刺过来,你心有护心镜,背有护背镜什么东西,都把你保护得严严的,头上有盔甲戴起,那么害不了你。小地方,小轻伤,没有问题。那么可以用勇猛精进。所以披甲精进是第一个。这是打的比喻,最初的时候,要发起猛利意乐心,好象打仗一样的,把盔甲披好,然后入阵。
“加行”,那么坚固地要去做。
“若无怯弱”,碰到一些阻碍,要让他不会退却。自己也把自己——我们叫没有自尊心,就是说,“我这个人不行的,我修不来的,退了算了”,这个心不要有。每一个人都有佛性,都能成佛。不要自己轻蔑自己,不要退,就是不要退。
“不退转”,一些苦难来的时候,不因为受点挫折,或者受点阻挠,就退了。我们在打仗的时候,如果你碰到一些困难就退下来,那你还是要死。为什么?你冲锋,往前冲,前面的人,敌人给你打倒了,你可以还活下来,如果往后退,后头机枪在扫,必定死的(笑)。所以只有往前冲的,不要往后退。你要找死——往后退,你要想活——往前进!那我们这个修行也一样,你要退下来,三恶道就等着你,你往前进呢,可能成就了。不要退转。
“无喜足”,得了少的,不要满足,还要求更高的成就。
那么这就是说这个精进又包含着五个层次,一层一层进一层的,这么是以打仗的那个比喻来做精进的喻。这里我们还有一个,为什么要打仗的比喻?我们出家修行的人就是勇士。在《法蕴足论》,佛就叫出家的比丘是勇士,勇敢的战士。跟哪个打仗?跟烦恼打仗。烦恼就是魔,我们不要一听说魔,就是一个活的东西。烦恼就是魔,我执是最大的魔,那么我们要消灭的就是这两个东西。我执大魔,跟那个烦恼魔。其它的天魔,他是有情,还要度他成佛。真正要消灭的,把它是消灭得干干净净的,是烦恼、我执。这两个东西是最大的敌人。如果内心没有内魔,我执大魔,烦恼魔没有,天魔也害不了你,进不来。你内有魔,外面的魔很容易进来。所以说真正我们的修行的人都是勇士,都是打仗的人,打仗的对方,就是烦恼,就是我执。
“是如此义”,精进的意思就是这样的意思,五层,就打仗的时候,一层进一层,开始的时候披盔甲;然后冲锋;不要自暴自弃,不要以为自己没有能力;然后,碰到困难不退;然后,得了一点小的成就还不满足,还要往前进。这样子,“圆满成就善法为业”,把善法不但是成就,圆满地成就。对我们来说,一直到最后成佛,不以少为足。不要证了阿罗汉,“反正我受不了苦了,我就算数了”,那么二乘去了。那就不好了,那么一定到最大的果——圆满。这是精进。
我们这里要参考一点其它的一些资料14。什么叫“精纯”?纯粹的纯,精纯就是说这个精进一定是善法,“纯”就是善法,不但是没有恶法,也没有无记法,都是善的,决定是善的。“进”,是上进,胜进,一直往上的,不但是不退,停也不停的,一直到什么?到成了圣者,圆满为止。所以“精进”这两个字的含义,一个是纯粹是善的,不是恶的,那就是说你拼命地做坏事,不能叫精进。有的人做生意,为赚钱,他晚上睡觉——不睡觉,专门打电话、问信息、到处跑、办货,很辛苦,是不是精进?我们说是懈怠。他不是很努力吗,怎么叫懈怠呢?善法,你却是退掉了。我们很多的大学生,他写信给我,回去工作之后,家庭环境又逼着他,要找对象,工作也很忙,结果,他就是忙得头头转,把那些修的法就停下来了,这个就是懈怠——善法就不修了。恶法,世间法那些再怎么努力,再不睡觉,但是你善法停下来了——懈怠、不是精进。所以精进的意思,纯粹是善的,它的进是上升的,不但是善法要修,而且要不断地往前修,不断地增上地修,一直到最后圆满一切善法。
另外一个,《成唯识论》里边是“勇悍为性”,这里是“勤勇为性”,一般都是“勇悍为性”。勇敢的“勇”,“悍”,心旁,一个旱灾的旱,“勇悍为性”。“勇”就表示胜进、往上进的,打仗的人有勇,往前进的,不会退,也不停下来。悍,是坚固的意思。
另外一个,“勇”是胜进,不断地往上进,就是简别染污法,进入善法的,往上前进,其它染污的、无记的,不在里头。“勇悍”,表示单纯的是善的。那么一个是往前进,一个是表示善的。
反正这个总的意思就是说“精进”这两个字,它要记住:一定是善法;一个呢,善法不断往前进,不但不退,停也不停,一直到最后一切善法圆满,那么是精进的意思。所以说,精进只能用于善法的。所以用法相来讲,严格地讲,你做其它的事情,再辛苦,不能用精进两个字。
轻安心所
云何轻安?谓粗重对治,身心调畅、堪能为性。
“轻安,谓粗重对治”。什么叫“粗重”?我们的身跟心,没有这个能力,没有堪能性。“粗”是不调柔, “重”就是沉重。沉重就是说,一个人好象是提不起劲来,我经常看到有些人,坐在那里就不想起来,躺在那里就不想坐起来,他身上没有劲。那么,思想也是这样,叫他去动个脑筋,好象是要开动个火车一样,很困难,要动些脑筋,非常困难,那就是沉重,就是提不起来,要修个观的话,也不行。
我记得我们在近慈寺的时候,一个老居士,他拼命要求,也是跟你们一样。“三皈依观,这个修定,好得很,求、求、求”, “好,”海公上师说,“你要修,就传给你”,传了。传好了,“观那么多!我听了五分钟我就要昏倒了”,脑子里装不下去了。那么多东西,没有堪能性,这个就是受不了了,太多了,这就是沉重,就是没有堪能性。这是粗重。
那么轻安恰恰是粗重的对治。那么我们假使有粗重的,你假使要提不起,假使要念经就念不动,那个样子。我记得我们以前念《五字真言》,前面一批人,“嗡阿ra巴杂那的”这个咒念好了,“大悲尊以极徧智光明”,就好象睡了一大觉,爬起来,一点气力没有,“大悲尊以极……”,好象懒趴趴的,念也念不动,那个样子,那就是沉重。我们说得了加持之后,身心轻安,已经念起来非常有劲。他就像是眼睛也睁不开那个样子,疲劳不堪的这个声音在念,听了很不舒畅。现在我叫你们调过来了,这个情况大概没有了。
那么,“身心调畅,堪能为性”,粗重就是不调畅,调就是调柔。我们说调就是要听话。面粉,揉面粉,如果是,面粉你揉了两下子,要做个东西,要做个面粉人,那就是容易掉下来的,不听话的,生硬的,那么你揉得很柔了,那你捏要什么样子就什么样子,又调又听话。我们修观一样的,你叫他观这个,他偏偏想那个,你叫他想这个,他偏偏想那个,这是不调柔,不听话。你如果调柔了,观一个“月轮”,他就观一个“月轮”,观“阿”字,他就观“阿”字,这个就是调柔,听话。
那么这个不调柔,就是粗重。调柔,身心调畅。调,就是听话。身心调畅,就是柔和、调柔,不是粗重的、粗犷。那么重,针对那个堪能,重是沉重,就是没有这个力量,堪能就是有能,有堪能性,有能力,可以担承事情。观,要观就观得起,要念就念得动。那么粗重,就是,它的对治,就是身心调畅。
所以说我们感到有粗重,就马上要把轻安拿出来对治它,这是武器。我们修行,要拿武器对治那些烦恼,粗重是烦恼。但是这个武器哪里来?你凭空它不会来的,修出来的,要修定的。定,你们坐过禅的人就知道,坐上十分钟五分钟之后,或者你九节风一调之后,身上就是像啤酒打了气一样,有弹性,力量很足,这个就是堪能性开始出来了。
真正的轻安,要严格地说,得了禅定以后,才有轻安。那么在没有得禅定之前,轻安的味道也能尝一点点。大家爱坐的人,都会有这个经验。你坐到好的时候,就感到身上非常舒服。
我昨天讲的那个人,就是他,他修四皈依,他坐到那里修,感到很舒服,全身轻松。那么,他这个轻松,念好了之后,他舍不得那个轻松放掉,他总是这样子。那他父母就看了他呆了,“你这样子一天到晚干啥呀?木里木壳的,好象没有知觉一样的”,实际上他是保持他那个轻安的一个味道。这个轻安大家欢喜的,它来了就很高兴。
【广】 云何轻安?谓粗重对治,身心调畅、堪能为性。谓能弃舍十不善行,除障为业。由此力故,除一切障、转舍粗重。
“谓能弃舍十不善行,除障为业”,有了轻安之后,可以把这个恶…
《大乘五蕴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