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愧不一樣。你說:“我很慚愧、慚愧”,那麼你現在慚、愧兩個字知道了。
“業如慚說”,它什麼業用?就是“防息惡行。所依爲業”。惡行,沒有生的,防止它不生,已經生的,把它息滅掉,不給它再現出來。同的,這兩個業用是同的。因爲有相似之處,但是也有差別之處。我們在《俱舍》裏邊,就提了很多的一些心所法,又相近又不一樣,這個要區別開來。
下邊再講叁個,無貪、無瞋、無癡,這是叁個善根。
無貪心所
雲何無貪?謂貪對治,令深厭患、無著爲性。
“雲何無貪?謂貪對治”,這個就是修行。有貪的話,由無貪來對治,無貪是專門對治貪心的。“令深厭患無著爲性”,産生深深的厭患,不貪著了,不但不貪著,而且討厭,感到它有過患,不要執著它、不要染著它——爲性。這是無貪。
【廣】 雲何無貪?謂貪對治,令深厭患無著爲性。謂于諸有及有資具,染著爲貪;彼之對治說爲無貪。此即于有、及有資具,無染著義。徧知生死諸過失故名爲厭患。惡行不起所依爲業。
“雲何無貪?謂貪對治”,這個善法裏邊,都是對治惡法的,有一個惡法有個善法對治,等于說有老鼠就有貓。那麼我們要把貓抓到,老鼠就不能造反了。那麼,煩惱這個“老鼠”,我們就無貪這些“貓”來對治。當然我們不是殺生,我們作個比喻。“謂貪對治,令深厭患”,,使得這個心生起深深的厭患,既討厭它,又知道它的過患,“無著爲性”,對那個事情就再也不去染著它。那麼,這是一樣的。
下邊是解釋:“謂于諸有及有資具”,“諸有”——叁有:欲有、色有、無色有,就是叁界。爲什麼叫“有”?有生有死,有因有緣。你生在叁界裏邊,有生死,有它的因緣,那麼叫“有”。那麼這個有,“及有資具”,能夠産生有的那些“資具”——那是因、業因,就是造的業。叁界“有”的果,跟“有”的那些造的業,染著爲貪。什麼叫貪?對叁界這個叁有,或者是貪著欲界,或者貪著色界,或者貪著無色界,都是貪。那麼不但是貪著這個果,還貪著這個因。欲界的因是什麼什麼的業造的,色界因,他認爲這個業好,要造這個業,結果就貪著,這個就叫貪。貪的含義,就是對叁有跟叁有的因都染著,這個叫貪。“彼之對治”,那麼貪的對治,就叫無貪。
“此即”,這個無貪的意思就是,“于有及有資具無染著義”,對叁有跟叁有的因不要染著。那麼我們就是說,對這個叁界不要起愛著的心。你說欲界不好,地獄,大家不會染著,哪個人很歡喜地獄?這個沒有的。但是,歡喜地獄的因卻是很多,爲錢殺人、劫財,或者是報仇,殺人,什麼,等等,這個,卻是很歡喜。這個因有了,果是逃不了的。那麼餓鬼畜生,一般也不會去做。做人呢?很多人想:我下輩子做人很好,投了大富家裏,要做個男的,等等。這個——貪著。做人,它實在不好,有八苦。我做色界天去,做個帝釋天或者做個大梵天王,這個東西又是很好,也是個染、貪著,乃至生到非想非非想,都是貪著,都不能想。這都屬于貪的。貪的輕重不等而已,而它的總的都是貪。染著,就是貪。
“徧知生死諸過失故”,再也不去貪著了,也知道它的過失了。“患”,患就是它的過失。那麼這個厭患的心起來之後,貪心就可以對治掉了。
“惡行不起所依爲業”,它産生的效果呢?不起惡行。沒有貪,這個惡行就不起來了。我們所以做壞事,都是貪:貪錢的搶;貪色的搞強奸之類的;貪權位的,就爭奪、打仗、鬥爭都來了。這就是惡行。惡行,就是以貪心來的。既然貪心不起,惡行也就不起了。這個是無貪。那麼我們有貪心呢,(5B)就要無貪來對治。
無瞋心所
雲何無瞋?謂瞋對治,以慈爲性。
【廣】 雲何無瞋?謂瞋對治,以慈爲性。謂于衆生、不損害義。業如無貪說。
無瞋,是慈悲的“慈”——它的體性。再看《廣五蘊論 》。
“雲何無瞋?謂瞋對治,以慈爲性。謂于衆生,不損害義”,這個慈是與樂,衆生——不去惱害它、不損害,包括殺它。不要去損害它,不要說殺,惱害也不要惱害,這就是慈悲。這是慈。“業如無貪說”,它的業用——“惡行不起”,一樣的。再看一個無癡,這是叁個善根:無貪、無瞋、無癡。
無癡心所
雲何無癡?謂癡對治,以其如實正行爲性。
【廣】 雲何無癡?謂癡對治,如實正行爲性。如實者,略謂四聖谛,廣謂十二緣起。于彼加行,是正知義。業亦如無貪說。
“無癡”,“謂癡對治”,無癡這個心所法是癡心所的對治。“以其如實正行爲性”,如實地正行是它的性。這個話就說來很隱。下面《廣五蘊論》解釋:
“雲何無癡?謂癡對治”,一樣的。“如實正行爲性”,一樣的。那麼,什麼叫如實?“略謂四聖谛,廣謂十二緣起”,這個如實,就是真理。這個如實的真理,略略地說、簡單說:四谛——苦集滅道;打開來說,就是十二因緣。
“于彼加行,是正知意”, 如實的對這個“如實”——四谛、十二因緣,正行、修行,“加行”就是加功用行,這個就叫無癡。這個意思就是說“正知”,對這個四谛、十二因緣的能夠正確地了知它,叫無癡。
“業亦如無貪說”,它的業用,跟無貪一樣。“惡行不起所依爲業”,這叁個——無貪、無瞋、無癡,都是對治惡行的。把貪、瞋、癡除掉之後,惡行就不起。所以起惡行,主要是叁個毒根——貪、瞋、癡。我們說叁個最厲害的——貪、瞋、癡,就是叁個根本的毒。
再介紹一個無癡,另外一個書上,還有這麼一個簡單的定義作參考13。大家要記可以記一下。“無癡”,“于諸事理明解爲性”,“諸”,諸就是很多。道理,理。事,事情。明白地理解爲性,就是不胡塗。一切事,諸事諸理,都是明明白白地了解,“明解爲性”。“對治愚癡”,對治糊裏胡塗,“作善爲業”,不但是不起惡行,它還要作善業。這是其它的書上的一個定義,我們拿過來可以參考。
這個兩方面是相對的:一個是不起惡業,消極的惡行不作;一個是起善業,積極地作善。無貪、無瞋、無癡起了之後,不但是消極地不起惡行,還可以積極地造那些善業。這叁個心所,是我們最根本的叁個善根。我們說善根,善根就是指這個東西。好,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裏。
第五講
講之前,還是把昨天他們組裏的問題說一下。昨天,提兩個問題很簡單。
一個是:勝解,決定境爲何?勝解爲善爲惡?
勝解的決定境,勝解這個心所,它所緣的境,就是已經肯定了,不會再轉移了。那麼,沒有什麼爲何不爲何,就是決定就完了。爲善爲惡?通叁性。徧行、別境都是通叁性的,善的也有,惡的也有,無記也有,這個通叁性。
第二個:心不動,是否不動?
這個心不動,就是說緣這個境不動。心,一切法都是刹那、刹那變化的,境也是刹那、刹那變化,就是緣那個境不搖動。那麼,這個意思就是什麼?我們入定之後,“心一境性”,到底是不是緣了一個固定的境不動,還是可以緣其它的境,是這個問題。那麼這個問題,他沒有討論到了,他只是這個心不動感到不理解。那麼心不動是怎麼回事?刹那、刹那變動是有的,就是緣那個境不動,盡是緣那個境。假使你念阿彌陀佛,就是阿…… 一直念“阿”,是不是這樣子的?這個很簡單,你念阿彌陀佛,也要六個字,還要動的,哪有不動的。就一個阿,就一個阿,不動了?不會的。
昨天那個問題,昨天晚上我們討論了一下,確實比較容易混淆,就又是能、所的問題。這個我再說一下。能、所,有的人認爲能都是主要的、所是次要的——這個概念是不對的。要看能什麼,所什麼,主要、次要就是看下面那個字,不能看上面那個字。昨天有人提的:能依、所依。能依、所依,所依——主要的。假使我們子女依靠父母,子女是能依,父母是所依,當然父母大;那麼我們皈依叁寶,能皈依的是人,所皈依的是叁寶,當然叁寶大。但是我們說,能吃飯的是人,所吃的飯,那人是主要的;能坐的是人,所坐的——凳子,那人主要的。這個不能看能、所來區別主要、次要,要看後面那個字。我們經常忏悔裏邊,理忏,能忏。“能禮所禮性空寂,是則名爲真忏悔”,能禮、所禮,當然所禮的高,所禮就是佛,能禮的是人,當然是所禮的大。假使我們修觀,能觀的是人,所觀的是佛、菩薩,或者觀阿彌陀佛,或者觀文殊菩薩,當然所觀的大。所以說“能”、“所”不是區別主要、次要的兩個字,要看後面的字,後面的字有的時候“能”是主,有的時候“所”是主,那就要看具體來分的,不能把“能”抓住一定是主,這個不對。這個問題大概,我們就講過了。
下面我們接下去講。昨天講的是善心所 。《八識規矩頌》,你們贈送處有的?我們要。是送的還是請的?送的我們要,那麼多人,每個人要一本,包括我要一本。這個叁性,通叁性,還是徧善性、徧惡性,那個地方有。那是八個識裏邊的。但是心、心王心所一樣的,都可以參考。那麼就送了,大家送一本。
今天我們接下去講善心所。昨天講的無貪、無瞋、無癡,這是叁個善根,一切的善法,由此而生,講過了。今天講精進,我們先看原論。
精進心所
雲何精進?謂懈怠對治,心于善品、勇悍爲性。
這個就是對治法。我們說我們要對治煩惱,精進是對治懈怠的。懈怠是個煩惱,懈怠是懶惰,對善法鼓不起勁來,聽見打鍾了,賴在床裏,還想睡,這是懈怠。念經是好事情,應當聽到鍾,馬上起來。
我記得昭覺寺有一個沙彌,他開始的時候,打鍾都是要賴,不肯起來。後來一個比丘給他講《毗尼日用》的一個咒,他說:“聞到鍾聲要早起來的,如果不起來,變蛇的”。他聽了這個害怕了,變蛇是不願意的,鍾一打,馬上就起來,免得變個蛇。那麼,我們現在大家還是要警惕,鍾聲打了之後就起來,不然漸漸呢,他就是說的——會…
《大乘五蘊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