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界九地。大家都知道,欲界是一个地,五趣杂居地;初禅,离生喜乐地;二禅,定生喜乐地;那么这个第三禅的最高的三层天是徧净天。第三禅的染污的贪已经除掉了,那就不会生第三禅去了,已经离掉了,但是“未离上染”,第三禅以上的第四禅,第四禅的贪还没有离掉,那么正在第四禅之中了。离开三禅了,第四禅还没离开,你这样子的,那就是说得了第四禅。三禅已经离掉了,第四禅的禅定得到了。那无想天也很高,第四禅的定才能够修无想天。
“以出离想作意为先”,这个是外道修的,外道,他因为什么?他也知道我们众生的这个生死,根源他认为是想,你各式各样的想:男的女的、好的坏的,这些东西把他生起各式各样的烦恼,这是流落生死。他的想法,你只要想灭掉了,那么这些其它的烦恼也不会起了。你男女之想没有了,你贪什么?当然不会贪了。那么他认为这个,就可以得涅槃,他以为修了无想定,把想离掉了,就会得涅槃的。所以“出离想为先”,以出离三界的想,以为这个样子就出离了。以这样的作意,这样的想法,开始修那个定。
那么修那个定,依靠那第四禅的这个禅定,就是广果天的那个天里边。他修了之后,把想灭掉,他认为这就是得涅槃了。那么我们说无色界不是有非想非非想天?他也是想差不多没有了,这个想已经很微细了,你不是更好吗?外道,总是执着,第四禅的天,身体还在,你心灭掉了,还有个身体,不会断灭的。如果到无色界去了,身体已经没有了,这个心也没有了,那是他这个人就不见了,他说糟糕了,这就慌起来了,不敢修,只修第四禅。第四禅的无想天,尽管你心没有了,身体还在,他总想没有断灭,他是常见,就怕断灭掉了。那么这是外道的,智能不彻底,他就搞这一套。这样子,他就以为得了,想灭掉就入涅槃了。那么他这样修的定,以第四禅的广果天来修,这个禅定来修的。
那么证到的一个无想定是什么?“不恒行心心法灭”。我们说在我们的心里边,识有八个识,这里讲的叫八识,就是讲大乘。为什么叫《大乘五蕴论》?他的讲法,用唯识的观点讲了。
“不恒行心心法”,就是这个心王心所,不是经常生起来的,那就是前六识。前六识,你,前五识,大家都知道,眼睛看的时候,眼识生起;你眼睛闭了不看,眼识就不生。耳朵听,你耳识生起,你不听,不听你怎么?睡着了,不听了,那就没有,耳识就不生。乃至意识,一天到晚在动脑筋,但是昏睡的时候,梦也不做的时候,意识也休息了;或者休克的时候,意识也休息了;或者是无想定的时候,意识也没有了。那个时候,“不恒行心心法”,那是前六识,就是这六个识,它不是经常生起,要休息的,要间断的。那么这些心王心所,都灭掉了。
一般我们的心粗的人,以为六个识灭掉,心就没有了,他就认为这是涅槃。证了无想,无想定得到之后,那个现行的六识都灭掉了,那么他认为,这是就入涅槃了,再也不会流落生死了。这是外道的见。那么这个,我们说当然,这个是不现实的,因为他智能不够,他所知道的不真不全面,心,思想,想心所灭掉了,这个不恒行的心王心所灭掉了,并没有得涅槃,还有东西还在,七识、八识还在,七识、八识执着个我还执得牢牢的,没有动,那你怎么离生死呢?你要照见五蕴皆空,才能出生死。你还没有空。第八识的阿赖耶识的我还执得很紧的,没有空掉,就出不了生死。但是他们误解,以为出生死了。
无想定的修法,就是把心王心所灭掉了,就是前六识。所以说他们说无想定就是要笨的,你心王心所都灭掉了,你这个人不是笨下去了?——不动脑筋了,什么东西不想了。我们最明利的心就是第六识,一切,做好事做坏事都是他来作主的,前五识是听他话的,那么这个心你把他停下来,不动了,他就钝了,这把刀就钝掉了。你无想定以后生到无想天去,无想天五百大劫的享受在广果天,享受五百大劫的福报。享受完了,跟射箭一样,这个力量没有了,他又掉下来。掉下来,一般是恶道,你以为是好事。那么你很愚痴,那么大部分的,没有做坏事的话,会堕畜生道。因为畜生是愚痴的,你无想定,你欢喜愚痴,那么就愚痴。
我们说一切是唯心造,你顶大礼的时候,你欢喜睡在那里,不想起来,那么你就蛇。蛇就睡在那里的,站不起来的,你欢喜睡么就睡。你顶大礼的时候,你不想站直,要弯在那里,好,你就弯在那里,做个马,做个狗,那就是一天到晚四个腿趴着,趴在地下的,所以这个都是唯心造的。那么你现在无想天,你不要脑筋,那就是笨。(笑)这个就是你自己喜欢的事情,得到自己的报了。所以无想天出来,一般是畜生道很多,那么这个脑筋就停下来了,不用了之后,就钝了。福报很好,因为他修了很多的定,还是不容易了,四禅天的定,但是心没有了,那就笨起来了。这个我们说这样子的人有啥意思?笨头笨脑的,福气再大也没有用。都让人家骗掉了,你笨头笨脑的,我们以前小说上的,什么大财主的,地主儿,笨,笨家伙,什么东西都让骗起走了。还有华师太的两个儿子,那笨得来没有办法,毫无用处。
这个无想天是一个外道修的定,无想定。那么在内道,也有一个灭尽定,这是内道的,佛教里边的。我们先看《五蕴论》:
灭尽定
云何灭尽等至?谓已离无所有处贪,从第一有更求胜进,由止息想作意为先,不恒现行及恒行一分心心法灭为性。
“云何灭尽等至,谓已离无所有处贪”,他总是贪,实际上是贪,以贪为主,贪着那个无所有处的染污,染污就是烦恼。“从第一有更求胜进”,第一有,什么东西,有没有人知道?三界第一的、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它是有生有死的,没有出生死。
佛在世的时候,有两个外道是外道头子,阿罗蓝和郁陀,一个是得了无想定,一个是得非想非非想定,都认为自己是得了涅槃。那么佛去参学他们,他们教他,去教佛,这个定怎么修怎么修。佛聪明得很,一教就会。那个外道高兴得很:“你这个人聪明,一教就会,非想非想定什么都得到了。你很好,你不要走了,不要走了,你就在这里,我把徒弟给你一半,我们两个人大家来带徒弟,给你一半,一起干去”。佛说,“我又不要你徒弟,我要了生死。你这个不了生死的,你这个定是得到了,心也没有了,糊里胡涂了,你怎么了生死?了生死要般若智能,要利刃断麻,一下子把生死断掉。你这个断怎么断得了,你断不了,这我不要”。佛就走掉了。
这个“第一有”就是非想非非想天。我们说三界九地大家要背下来:欲界是五趣杂居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个地,无色界有四个地: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最高的是非想非非想处,这是第一有,三界是最高,叫第一,但是它是有,并不是涅槃,有生有死。这是佛教安的名字,它是有,你不要以为这是涅槃,它是有,还在有生有死之中。所以外道认为涅槃是错的,是有。那么他这个人修定,已经离开了无所有处,就是把这个里边的贪除掉了,就是已经离开这个无所有处地了。
进入非想非非想处,“更求胜进”,再往进,虽然是定得到之后,他又自己想“作意为先”,他要心要定下来,这个想,他就是说,他要把心静一下。静一下,就是止息想,把心也止下来,这个想是作意,这个作意有了后就修这个定,这个定修成功之后,“不恒行及恒行一分心心法灭为性”。“不恒行心心法”,那就是前面说的,第六,前六识,“恒行一分”,恒行的心法,那就是第七、第八识,这个是不断地有的,只要你生命在,这两个是不会断的。
我们在讲这个大乘唯识的时候,要证明阿赖耶识,他是这么说的,你说前面这个六个识,当你休克的时候,这六识都停止作用了,那你人就死掉了,你该腐烂了。为什么你不腐烂,即使前面六个识都不起作用,一个人昏迷的状态,但是身体还是存在,还在新陈代谢,还有,那就是说阿赖耶识,把它执在里边。如果阿赖耶识没有的话,你的身体该腐,该烂掉了。因为你已经识没有了,那就该烂了。他不烂,不烂就证明有阿赖耶识。那么这个就是说阿赖耶识是恒行心法,不管你休克也好,什么也好,只要你生命没有断,第七、第八两个识,总归是存在的。
但这两个心识很细,我们是体会不到,它存在我不知道,你睡着了,睡得很熟的睡,第六意识休息了,你就感到什么都不知道了,但是八识、七识还在作用,这个太细了,你自己觉察不到。那么这是两种,七、八二识,“恒行心法”,它是不会间断的,一期生命之间,它是相续不断的,叫恒行,经常是在活动的,恒行的。这个恒行心法里边,有一部分灭掉了,那就是第七识灭掉了。阿赖耶识不能灭了,阿赖耶识灭掉了,就死掉了,你还修什么定呢?那就是死了,不是定了。那么阿赖耶识还在,其余的识全部灭下来了。那就是“灭尽定”比“无想定”要深得多。我们看《广五蕴论》:
【广】 云何灭尽定?谓已离无所有处染,从第一有更起胜进,暂止息想作意为先,所有不恒行,及恒行一分心心法灭为性。不恒行,谓六转识。恒行,谓摄藏识及染污意。是中六转识品及染污意灭,是灭尽定。
“云何灭尽定?谓已离无所有处染”,这个染就是贪着这些无所有处的那些烦恼,以贪为主。这些无所有处的烦恼已经离掉了,那就是超出这个无所有处了,进入第一有,这时候在非想非想天去了,非想非非想定了。
“从第一有更起胜进”,到了这个定得到之后,还要进一步,什么?要“暂止息想作意”,要把这个心,要把它暂时停一下。因为这个灭尽定跟涅槃很相像。那么那些修行的人,都欢喜涅槃的,那个休息的、止息的清净的想,他就是要静一下,尝尝这个静的味道,要把这个心灭掉,所以以这样的作意为先,就是修那个定。这个定修成功,“所有”的“不恒行”,不恒行就是心王心所,就是六识,…
《大乘五蕴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