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眼睛,这个,欧洲人又不叫眼睛。这个都是安上去的名字,但是我们叫惯了,一说眼睛,马上知道这个东西。我们以前跟小孩子逗了玩的时候,就说“眼睛”,他就指眼睛,“耳朵”,他指耳朵,不要搞错,他乱点就点错了。所以才学孩话的人,他要去锻炼。这是增语,一个法,它加上一个——把它加个名字,眼睛、耳朵等等,我们说这个就是一个概念。
句身
【广】 云何句身?谓于诸法差别增语为性,如说诸行无常等。
那么什么句身?“谓于诸法差别增语为性”,一个是自性,一个差别。那么这个茶杯怎么样的?它的义是什么东西?这茶杯是泡茶的。句子,就是说,“如说诸行无常等”,我们在用现代话来说,也很简单。“名”就是一个名词,也就是一个概念。句子,句就是表示一个完整的意义。我们说无常,什么无常?诸行无常,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我们说一个空,什么空?一切法都是自性空。我们说这个寂静,什么寂静?涅槃寂静。它意思完整了。单是个“寂静”,什么“寂静”?单是个“涅槃”,“涅槃”怎么样?如果“涅槃寂静”,涅槃这个东西最清净的,一切灾患的、烦恼的、动乱都没有的。
那么就是说:“名”就是一个概念;“句”,一个完整的意思;“文”,字母。这个实际上很简单的东西。
文身
【广】 云何文身?谓即诸字,此能表了前二性故。亦名显,谓名句所依,显了义故。亦名字,谓无异转故。前二性者,谓诠自性及以差别。显谓显了。
“云何文身?谓即诸字”,就是字母。西藏——gakagana(音);英语——A、B、C、D;梵文,它有它的字母。“此能表了前二性故”,就靠字来表达前面的。它们都是拼音字母的,不像我们汉人,汉字是一个字就有意思的;其它的语种,都是几个字拼成来一个概念,一个名字,然后几个字兜拢来成一个句子。文,就是字母,有这个文才能够表达前二性。名也是文字兜拢来的一个名词,一句句子更是很多的字母把它兜拢来成一个句子。
“亦名显”,能够显了意义的,也叫显。“谓名句所依显了义故”,名跟句所依靠的就是文,就是字母,依靠它之后,才把意思显出来。“亦名字”,也叫字母,这个字。“谓无异转故”,它不再转异了,是最小的单位。“前二性者”是什么?“谓诠自性及以差别”,就是名、句两个。显——显了。这是《广五蕴论》,讲得详细一点。
云何为生?谓于众同分中,诸行本无今有为性。
云何为老?谓即如是诸行相续变异为性。
云何为住?谓即如是诸行相续随转为性。
云何无常?谓即如是诸行相续谢灭为性。
云何名身?谓诸法自性增语为性。
云何句身?谓诸法差别增语为性。
云何文身?谓诸字为性。以能表彰前二种故,亦名为显。由与名句为所依止显了义故,亦名为字。非差别门所变易故。
这个《五蕴论》里边,它就简单了,我们还是回顾一下。这一下学我们两本一起学了。这个心不相应行里边,生、老、死,我们看生、老、死,都没念过。
“云何生?谓于众同分所有诸行,本无今有为性”,一模一样。
“云何为老?谓即如是诸行相续变异为性”, 就是变,生住异灭的“异”。
“云何为住?谓即如是诸行相续随转为性”,一样的,生住异灭的“住”。
“云何无常?谓即如是诸行相续谢灭为性”,一样的。
“云何名身?谓诸法自性增语为性”,就是讲它自性的。
“云何句身”,讲它差别的,“诸法差别增语为性”,这个增语,加上去的,本来没有的,是安上去的名字。
“云何文身?谓诸字为性。以能表彰前二种故。亦名为显”,就是字母,它的体就是字母,因为能够表达,前面两种的名跟句的意思,也叫显。“由与名句为所依止显了义故”,名跟句就是我们的概念跟句子,都是依靠这个字母来显了它的意思,也叫字,就是字母。“非差别门所变易故”,就是这个再不能变了,最小的、基础的东西了。
那么,这里我们再说一个,什么叫“身”?名就是概念,句就是句子,文就是字母,身摆来干什么?身就是多数。一个名,叫名;两个名,叫名身;三个名,叫多名身。这是印度的语法。我们中国:一个名,叫一个;两个,叫两个;三个以上叫众多或叫诸。这是代替,字不变化的。英语就加个“s”就完了,多数、少数表达出来。而印度,就是一个名叫名,两个名叫名身,身就是“多”,三个名就叫多名身,三个以上就是都叫多名身。那么同样的,下边依样类推,一个句子,假使“诸行无常”,叫句,如果说两句,“诸行无常,诸法无我”,那么是句身,如果再加一句“涅槃寂静”,“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那是多句身,三句以上的叫多句身,一句的叫句,两句的叫句身。文,一样的:一个字母叫文;两个字母叫文身;三个字母以上的,多文身。
这是印度的声明学,也属于不相应之一。这个对我们有什么关系?很重要的关系。我们的佛教的教典的体,就是名、句、文身,没有名句文身,我们经教怎么学?声音固然是声音,但声音如果没有名、句、文身的含义在里头,我们所听到的声音,什么意思不知道。就靠名句文身,那么这样子我们才能够领会佛的教义,才能够等流下来。没有名、句、文身,佛说什么我们不知道。所以说,我们说“依文解义,三世佛冤”,那就是执着文字,固然三世佛冤,但是你抛弃文字,你怎么学?所以说“离经一字,即同魔说”。这两句话是辩证的,固然不能依靠死在文字下,但也不能脱离这个文字,离开经一个字就是魔说,那好厉害。那么依文解义,当然也不对。不要执着,但是这个文字,也不能离开,离开了文字你如何去修行?能否领会佛的教义?
那么今天还有一个“异生性”,讲完了,不相应行就讲完了。下边就是识蕴。我们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都讲完了,这里讲的是八个识,所以属于大乘。再下边就是蕴、处、界的分别的问答,到那个时候我们把蕴的为什么五个,不多不少的,这个时候再补充。那么今天把不相应行的最后一个,异生性讲一下。
异生性
云何异生性?谓于诸圣法不得为性。如是等类已说行蕴。
【广】 云何异生性?谓于圣法不得为性。
在《五蕴论》里边,什么叫异生性?“云何异生性?谓于诸圣法不得为性。如是等类已说行蕴”,行蕴里边讲完了。“云何异生性?谓于圣法不得为性”,一模一样。那个异生性,就是一个凡夫的代名词。异生,就是没有得到圣者。这个异生性,就是说什么人是叫异生性?“圣法不得为性”,圣者的法没有得到,那么叫异生性。反过来,得了圣法,就是见道以上,就不叫异生性,叫圣者。那么凡夫就是异生性,我们现在都是凡夫,都是异生性。圣者,他就把异生性舍掉了。这又得、非得的问题了。我们前面讲个“得”,没有讲非得、不得,没有。那么《俱舍》里讲得、非得两个同时对了讲的。得到一个什么,固然成就什么,但是异生性,你要非得——异生性把它丢掉,那成了圣者。如果异生性你还是不给它舍掉的话,永远是个凡夫。那么这就是圣法不得为性。在我们这里讲得很简单,不要很复杂的意思掺进去,就是说没有证到圣法的人,那些都是异生性。好了,今天我们就把不相应行讲完了。
第十一讲
提问
今天我们还是要提问,但是名单没有拿来。那么,我提的问,大家能答的自己答。前天我们讲的是不相应行,讲完了。现在我们就是后头几个。
众同分,什么叫众同分?宗瑞上次你没有答下来,今天你答,众同分什么意思?你小组里发言很积极的,怎么这里不行?每个人都要回答的,不要是推给人家,推给人家的话,你饭也给人家吃了,那就不好搞了。哪个答?宗海,众同分,众是什么?同是相似的,众是什么意思?(学僧答:众多的意思。)
众多的有情,他的相续的身心,有同样的地方、相似之处。分就是因,有众同分这个因,使众生有相同之处。那么这个众同分,人就是人的众同分,都是两个脚站到走的;(12B)狗是狗的众同分,会叫的,能守门的;等等。众同分的范围,有广有宽。人类是人类众同分,乃至男人,男人众同分,小孩子,小孩子众同分,里边有各式各样的众同分。
什么叫生老住无常?宗晖。(学僧答:生就是本来没有的,后来他就……)
什么东西本来没有的,生下来?(学僧答:像有情、众生,谓于众同分所有诸行本无今有。)
什么叫诸行?(学僧答:像户口当中本来没有他的名字,他生下来以后就有他的……)我问你诸行本无今有,什么叫诸行?哪个说?其它的人说。诸行,就讲诸行两个。有为法才能……这个就对了。那么,这个老也好,住也好,无常也好,都是有为法,都是诸行、诸行、诸行。
什么叫名句文身?宗宙。什么叫名句文,再说身?(学僧答:诸法自性上的增语。)
什么叫自性增语?什么叫差别增语?(学僧答:自性增语可以把它的自性……)
这个增语是什么?什么增语,啥个增语?什么叫增语?(学僧答:增语就是加上去,对它本性来说也没关系。)
怎么叫增语?(学僧答:好比举个例就是说梵文的眼,就不叫眼。)
你把增语的两个增、语两个字解释一下,你说加上去也没有多,减了也没有少,那是不增不减,不叫增语,增就是加上去,怎么叫加上去?自性增语,先把这个说了,举的例——眼睛、眼根、耳根,对的,这个例是对的,但是这个例跟自性增语怎么联系起来?(学僧答:使人产生一个概念,去了解它的自性。)
本来是一切法没有名言的,你要显示于人家知道,必须有一个概念使人家知道,这个就是增语,增上去的,本身是没有的,加上去一个名字。眼根,眼根本来是一个净色根,但是你叫它眼根,它就叫眼根了,这是增上去的,外语叫其它的,它就叫其它的东西了。那你宗宙,宗宙就是这么一个五蕴,把你宗宙名字摆上去,你…
《大乘五蕴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