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五蘊論講記▪P51

  ..續本文上一頁的眼睛,這個,歐洲人又不叫眼睛。這個都是安上去的名字,但是我們叫慣了,一說眼睛,馬上知道這個東西。我們以前跟小孩子逗了玩的時候,就說“眼睛”,他就指眼睛,“耳朵”,他指耳朵,不要搞錯,他亂點就點錯了。所以才學孩話的人,他要去鍛煉。這是增語,一個法,它加上一個——把它加個名字,眼睛、耳朵等等,我們說這個就是一個概念。

  句身

  【廣】 雲何句身?謂于諸法差別增語爲性,如說諸行無常等。

  那麼什麼句身?“謂于諸法差別增語爲性”,一個是自性,一個差別。那麼這個茶杯怎麼樣的?它的義是什麼東西?這茶杯是泡茶的。句子,就是說,“如說諸行無常等”,我們在用現代話來說,也很簡單。“名”就是一個名詞,也就是一個概念。句子,句就是表示一個完整的意義。我們說無常,什麼無常?諸行無常,一切有爲法都是無常。我們說一個空,什麼空?一切法都是自性空。我們說這個寂靜,什麼寂靜?涅槃寂靜。它意思完整了。單是個“寂靜”,什麼“寂靜”?單是個“涅槃”,“涅槃”怎麼樣?如果“涅槃寂靜”,涅槃這個東西最清淨的,一切災患的、煩惱的、動亂都沒有的。

  那麼就是說:“名”就是一個概念;“句”,一個完整的意思;“文”,字母。這個實際上很簡單的東西。

  文身

  【廣】 雲何文身?謂即諸字,此能表了前二性故。亦名顯,謂名句所依,顯了義故。亦名字,謂無異轉故。前二性者,謂诠自性及以差別。顯謂顯了。

  “雲何文身?謂即諸字”,就是字母。西藏——gakagana(音);英語——A、B、C、D;梵文,它有它的字母。“此能表了前二性故”,就靠字來表達前面的。它們都是拼音字母的,不像我們漢人,漢字是一個字就有意思的;其它的語種,都是幾個字拼成來一個概念,一個名字,然後幾個字兜攏來成一個句子。文,就是字母,有這個文才能夠表達前二性。名也是文字兜攏來的一個名詞,一句句子更是很多的字母把它兜攏來成一個句子。

  “亦名顯”,能夠顯了意義的,也叫顯。“謂名句所依顯了義故”,名跟句所依靠的就是文,就是字母,依靠它之後,才把意思顯出來。“亦名字”,也叫字母,這個字。“謂無異轉故”,它不再轉異了,是最小的單位。“前二性者”是什麼?“謂诠自性及以差別”,就是名、句兩個。顯——顯了。這是《廣五蘊論》,講得詳細一點。

  

  雲何爲生?謂于衆同分中,諸行本無今有爲性。

  雲何爲老?謂即如是諸行相續變異爲性。

  雲何爲住?謂即如是諸行相續隨轉爲性。

  雲何無常?謂即如是諸行相續謝滅爲性。

  雲何名身?謂諸法自性增語爲性。

  雲何句身?謂諸法差別增語爲性。

  雲何文身?謂諸字爲性。以能表彰前二種故,亦名爲顯。由與名句爲所依止顯了義故,亦名爲字。非差別門所變易故。

  這個《五蘊論》裏邊,它就簡單了,我們還是回顧一下。這一下學我們兩本一起學了。這個心不相應行裏邊,生、老、死,我們看生、老、死,都沒念過。

  “雲何生?謂于衆同分所有諸行,本無今有爲性”,一模一樣。

  “雲何爲老?謂即如是諸行相續變異爲性”, 就是變,生住異滅的“異”。

  “雲何爲住?謂即如是諸行相續隨轉爲性”,一樣的,生住異滅的“住”。

  “雲何無常?謂即如是諸行相續謝滅爲性”,一樣的。

  “雲何名身?謂諸法自性增語爲性”,就是講它自性的。

  “雲何句身”,講它差別的,“諸法差別增語爲性”,這個增語,加上去的,本來沒有的,是安上去的名字。

  “雲何文身?謂諸字爲性。以能表彰前二種故。亦名爲顯”,就是字母,它的體就是字母,因爲能夠表達,前面兩種的名跟句的意思,也叫顯。“由與名句爲所依止顯了義故”,名跟句就是我們的概念跟句子,都是依靠這個字母來顯了它的意思,也叫字,就是字母。“非差別門所變易故”,就是這個再不能變了,最小的、基礎的東西了。

  那麼,這裏我們再說一個,什麼叫“身”?名就是概念,句就是句子,文就是字母,身擺來幹什麼?身就是多數。一個名,叫名;兩個名,叫名身;叁個名,叫多名身。這是印度的語法。我們中國:一個名,叫一個;兩個,叫兩個;叁個以上叫衆多或叫諸。這是代替,字不變化的。英語就加個“s”就完了,多數、少數表達出來。而印度,就是一個名叫名,兩個名叫名身,身就是“多”,叁個名就叫多名身,叁個以上就是都叫多名身。那麼同樣的,下邊依樣類推,一個句子,假使“諸行無常”,叫句,如果說兩句,“諸行無常,諸法無我”,那麼是句身,如果再加一句“涅槃寂靜”,“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那是多句身,叁句以上的叫多句身,一句的叫句,兩句的叫句身。文,一樣的:一個字母叫文;兩個字母叫文身;叁個字母以上的,多文身。

  這是印度的聲明學,也屬于不相應之一。這個對我們有什麼關系?很重要的關系。我們的佛教的教典的體,就是名、句、文身,沒有名句文身,我們經教怎麼學?聲音固然是聲音,但聲音如果沒有名、句、文身的含義在裏頭,我們所聽到的聲音,什麼意思不知道。就靠名句文身,那麼這樣子我們才能夠領會佛的教義,才能夠等流下來。沒有名、句、文身,佛說什麼我們不知道。所以說,我們說“依文解義,叁世佛冤”,那就是執著文字,固然叁世佛冤,但是你抛棄文字,你怎麼學?所以說“離經一字,即同魔說”。這兩句話是辯證的,固然不能依靠死在文字下,但也不能脫離這個文字,離開經一個字就是魔說,那好厲害。那麼依文解義,當然也不對。不要執著,但是這個文字,也不能離開,離開了文字你如何去修行?能否領會佛的教義?

  那麼今天還有一個“異生性”,講完了,不相應行就講完了。下邊就是識蘊。我們說受蘊、想蘊、行蘊、識蘊都講完了,這裏講的是八個識,所以屬于大乘。再下邊就是蘊、處、界的分別的問答,到那個時候我們把蘊的爲什麼五個,不多不少的,這個時候再補充。那麼今天把不相應行的最後一個,異生性講一下。

  異生性

  雲何異生性?謂于諸聖法不得爲性。如是等類已說行蘊。

  【廣】 雲何異生性?謂于聖法不得爲性。

  在《五蘊論》裏邊,什麼叫異生性?“雲何異生性?謂于諸聖法不得爲性。如是等類已說行蘊”,行蘊裏邊講完了。“雲何異生性?謂于聖法不得爲性”,一模一樣。那個異生性,就是一個凡夫的代名詞。異生,就是沒有得到聖者。這個異生性,就是說什麼人是叫異生性?“聖法不得爲性”,聖者的法沒有得到,那麼叫異生性。反過來,得了聖法,就是見道以上,就不叫異生性,叫聖者。那麼凡夫就是異生性,我們現在都是凡夫,都是異生性。聖者,他就把異生性舍掉了。這又得、非得的問題了。我們前面講個“得”,沒有講非得、不得,沒有。那麼《俱舍》裏講得、非得兩個同時對了講的。得到一個什麼,固然成就什麼,但是異生性,你要非得——異生性把它丟掉,那成了聖者。如果異生性你還是不給它舍掉的話,永遠是個凡夫。那麼這就是聖法不得爲性。在我們這裏講得很簡單,不要很複雜的意思摻進去,就是說沒有證到聖法的人,那些都是異生性。好了,今天我們就把不相應行講完了。

  

  第十一講

  

  提問

  今天我們還是要提問,但是名單沒有拿來。那麼,我提的問,大家能答的自己答。前天我們講的是不相應行,講完了。現在我們就是後頭幾個。

  衆同分,什麼叫衆同分?宗瑞上次你沒有答下來,今天你答,衆同分什麼意思?你小組裏發言很積極的,怎麼這裏不行?每個人都要回答的,不要是推給人家,推給人家的話,你飯也給人家吃了,那就不好搞了。哪個答?宗海,衆同分,衆是什麼?同是相似的,衆是什麼意思?(學僧答:衆多的意思。)

  衆多的有情,他的相續的身心,有同樣的地方、相似之處。分就是因,有衆同分這個因,使衆生有相同之處。那麼這個衆同分,人就是人的衆同分,都是兩個腳站到走的;(12B)狗是狗的衆同分,會叫的,能守門的;等等。衆同分的範圍,有廣有寬。人類是人類衆同分,乃至男人,男人衆同分,小孩子,小孩子衆同分,裏邊有各式各樣的衆同分。

  什麼叫生老住無常?宗晖。(學僧答:生就是本來沒有的,後來他就……)

  什麼東西本來沒有的,生下來?(學僧答:像有情、衆生,謂于衆同分所有諸行本無今有。)

  什麼叫諸行?(學僧答:像戶口當中本來沒有他的名字,他生下來以後就有他的……)我問你諸行本無今有,什麼叫諸行?哪個說?其它的人說。諸行,就講諸行兩個。有爲法才能……這個就對了。那麼,這個老也好,住也好,無常也好,都是有爲法,都是諸行、諸行、諸行。

  什麼叫名句文身?宗宙。什麼叫名句文,再說身?(學僧答:諸法自性上的增語。)

  什麼叫自性增語?什麼叫差別增語?(學僧答:自性增語可以把它的自性……)

  這個增語是什麼?什麼增語,啥個增語?什麼叫增語?(學僧答:增語就是加上去,對它本性來說也沒關系。)

  怎麼叫增語?(學僧答:好比舉個例就是說梵文的眼,就不叫眼。)

  你把增語的兩個增、語兩個字解釋一下,你說加上去也沒有多,減了也沒有少,那是不增不減,不叫增語,增就是加上去,怎麼叫加上去?自性增語,先把這個說了,舉的例——眼睛、眼根、耳根,對的,這個例是對的,但是這個例跟自性增語怎麼聯系起來?(學僧答:使人産生一個概念,去了解它的自性。)

  本來是一切法沒有名言的,你要顯示于人家知道,必須有一個概念使人家知道,這個就是增語,增上去的,本身是沒有的,加上去一個名字。眼根,眼根本來是一個淨色根,但是你叫它眼根,它就叫眼根了,這是增上去的,外語叫其它的,它就叫其它的東西了。那你宗宙,宗宙就是這麼一個五蘊,把你宗宙名字擺上去,你…

《大乘五蘊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