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真正的菩提心
上师先讲了菩提心的三种形式:国王式的菩提心、船夫式的菩提心,和牧童式的菩提心。
牧童式的菩提心是很好的,但这还是不够。我们要突破这种菩提心。牧童式的菩提心虽然是最好的菩提心,我们若能做到的话是非常好的,但我们其实可以做得更好。我们可以让我们的菩提心更大,更广,更具突破。这种菩提心,在某些因缘情境下,它也许就变成了一种金刚乘的发心。我们可以往这方面去做,去努力。
这种菩提心,就是完全忘记这一切,完全忘记你个人,完全忘记众生。有这样的发心,你的布施等等各种善法,你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一个自然的方式。
你并不是可怜他而给他的。当我们为了“可怜他”而给的时候,我们有了“我”优于他的分别,这就不叫菩提心了。我们希望自他众生解脱而去学习佛法的原因是什么?有一个原因吧?那我们就还是没有突破自我。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六道轮回所有的众生曾经无始劫以来做过我们的父母,所以我们希望他们解脱,所以我们为了六道轮回所有众生的解脱而去学习佛法。如果这只因为他们曾经做过“我们的”父母而产生的一种希望,这是一种自爱,一种基于我执之上的行为。我们可怜这些众生,希望他们解脱出去,在有些因缘情境下这有可能是一种菩提心,但有些情境下这对我们来说便是一种罪过。为什么呢?因为那时在我们的世界里,我们觉得他可怜,我们觉得他低我们一等。当我们觉得他可怜而去给一块钱的时候,这不是菩提心,也不是慈悲心。这样的话我们可能算是非常非常残酷的,甚至可以说我们不是一个佛教徒。因为我们可怜这个众生,我们就是可怜可怜他,当我们觉得他可怜的时候,我们觉得我们比他高很多,这种基本的平等心都没有的情况下,就更谈不上慈悲心和菩提心了。
真正发菩提心的布施行为是种很自然很流畅的行为,哪怕你布施的对象他要也好,不要也好,需要也罢,不需要也罢,你都会给他的。当你拿着一块钱给美国总统,说:“奥巴马先生,这是我布施给你的”——当你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才是真正菩提心的布施。当我们有了低人一等、高人一等或者是善与恶的分别的时候,我们就要突破自己的这种分别概念。我们的修行总是容易进入一种分别概念。以前有一个弟子曾经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他说当刚进入佛门的时候,他有一个迫切的心,想突破很多东西,特别爱佛法,觉得自己皈依后能非常好地修下来,然后他以这种发心皈依了。可皈依后没几个月功夫,他觉得自己那种积极的心态减退了,甚至根本没有皈依前的那种发心。他越接近佛法,越感到恐怖,越想远离。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他太概念化了。其实佛法没有概念化的东西,只是我们把佛法变成了一种概念化的东西。当我们进入了这种概念化的状态,我们很难持续最初的热诚修下去的。我们的生活和佛法完全是两回事了,没办法融合在一起,没办法水乳交融。因为我们是世间人,我们没有解脱轮回,我们在世间当中做世间事的时候,把自己的佛法概念化了,那不是真正的佛法了。在这样的世间里这种已经掺杂了自己诸多分别念的佛法就不是释迦牟尼说的佛法了,而是我们概念化的佛法。我们把自己概念化的佛法拿来强加在自己身上的时候,佛法和我们就完全是两个格格不入的东西了。就像有毒和没有毒的东西,我们融入在一起,自然还是有毒。概念化只会给我们带来痛苦。我们很多人都会进入这种概念化,进入这样的执着。如果这样的话,我们永远只能原地踏步。也许这样说比较残酷——“当我们可怜一个乞丐的时候,这连慈悲都不是,而是罪过”——这听起来是非常不好的事情,很恐怖。但它的确如此。当我们把真正的佛法融入到世间,融入到自身的时候,我们和佛法就不会再分开,我们会越来越爱佛法的。我们想远离佛法的原因,是在于我们亲自建了一个叫“佛法”的牢房,把自己关了进去。没错,我们谁都不想变成阶下囚,但我们确实是被自己的“佛法”关进去了。
其实无论是佛法,还是戒律,当我们让它们有了概念,被它们关进去的时候,这只是我们从一种执着进入了另一种执着,这就已经不是佛法了。我们要突破的是这种执著心。
刚接触佛法的时候,我们觉得有善与恶的存在。在一些故事里我们的世界当中常存在着很多所谓的鬼,这个鬼、那个鬼等等五花八门的鬼。比如,在巴珠仁波切的故事里面就有很多鬼故事,但在他的概念当中,根本是没有鬼的存在。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巴珠仁波切讲了许多鬼故事,又没鬼了呢?”。其实所谓的鬼故事,只是他的一种善巧方便,他通过鬼来“忽悠”我们,让我们害怕有鬼而接近佛法。然后在这个时候,佛法就变成了一种外在的力量。
初入佛法大门的时候,我们都会想,皈依了佛门以后,我们不会落入三恶道,我们不会被非人附体之类的,我们会用这样一种心态来接触佛法,觉得佛法保佑着我们,佛法是一个外在的力量来护佑着我们。我们觉得这就是佛法。释迦牟尼佛也好,我们自己心里所谓的根本上师也好,就是佛,跟佛一样,什么都知道。其实,他什么都不知道,他只不过知道一些佛法的道理。你们觉得上师就像超人一样,我们一碰到危险,喊一声“师父”,师父就会嗖的一下飞过来把我们救走了。也许刚开始,佛法里会讲当我们遇到危险的时候喊下师父,师父就会飞来把我们救走。也许有这样的说法,巴珠仁波切也说过类似的故事,但这只是最初的开示。我们不能永远原地踏步,不能永远把佛法概念化。
其实真正的佛法无生无灭、无音无形、无概念、无目标、无攻击性。
当我们的佛法变成了一种指向、一个目标去做的时候,我们的佛法是有问题的;当我们的佛法有一个攻击性的时候,我们的佛法是有问题的;当我们的佛法变成条条框框的死板戒律的时候,我们的佛法是有问题的——当我们的佛法体现在外在的时候,这是究竟上错误的佛法。
我经常讲一个例子,我在汉地时,有些老弟子在一边磕头,一直磕都没问题,因为他懂得了磕头的含义。但是刚接触佛法完全不懂得磕头含义的人,我最不喜欢他对我磕头了,因为他把磕头当成了佛法里的一种礼节,而其实磕头并不是礼节。当我们把它当成是一种修行的时候,它就是一种修行。但当我们把它当成礼节的时候,当弟子说“上师我给您行礼了”,这句话对我来说简直是像刀和刺一样,非常恐怖。这是我非常不希望听到的。当他这样说的时候,他的行为就不是自然的,是被动的。当被动以后,这样的修行是有问题的,永远都无法坚持下去,我们就会逐渐远离它的。
当我们的佛法是一种自然流畅,就像水杯里面倒了水,我们伸手拿来没有疑虑地喝下去,就像走路时迈开了第一步第二步就毫无疑问理所当然地跟着送了出去——你不会在第一步和第二步之间思维停顿——这就是佛法。当我们的佛法变成需要一个妈妈来喊我们“快来吃饭,快来喝水”的时候,这就不是佛法了。当戒律变成一个监狱以后,这个戒律有也好,没有也好,对我们来说没有一点意义,哪怕我们守的戒律再清净,都已经一点意义都没有了。当我们能约束戒律——当然,约束戒律并不意味着破犯戒律——这时的这个戒律才是无价之宝,它就是如意宝。当戒律来约束我们的时候,我们还是肮脏的我们,我们还不是如意宝。这样的突破,我们要记住。
我们经常会提到解脱二字,要解脱、要解脱。。。解脱到底是什么呢?并不是说我们不需要死,也不是说嗖的一声飞到天堂,或飞到极乐世界,或到一个没有死亡地方。这是解脱吗?这不是解脱,这是自欺欺人,自己欺骗自己。那所谓佛法里的解脱究竟是什么呢?解脱就是我们能够享受死亡,我们能够爱上死亡。
可以这么说,当死亡来临的时候他不再是恐惧,而是一种爱。或者说是一种约定,约定你我的再次相聚,这是一种浪漫的约定。是的,它非常浪漫。当然,它不是爱情浪漫故事里的约定。它是一种本然。
当死亡变成一种浪漫,一种享受的时候,这才是真正的解脱。而不是害怕死亡,想要脱离这个死亡!死亡是脱离不了的,释迦牟尼佛都示现了死亡,何况你呢?但是你可以享受死亡,你可以接纳死亡,你可以爱上死亡。就像我常提到的,我们可以爱上烦恼。这个问题很多人想了却想不明白,我们怎么才可以爱上烦恼?
当我们爱上烦恼的时候,烦恼就不是烦恼了,烦恼就是一种动力了;而当你爱不上烦恼时,烦恼就是一个永远让你恐惧排斥的东西,就像我们恐惧排斥死亡一样。当我们能够真正地享受这些的时候,才叫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当我们能够享受我们是人类,我们活着,一日三餐我们依然在吃,还荣幸地听着我这个所谓出家僧人的唠叨,我们能够听清楚,我们的耳朵依然正常运作。。。这一切的一切的满足,它都是一种解脱,这一切一切的满足,它都是一种修行。我们不能把修行变成概念化,这并不是修行,你只是在修概念,修概念上的佛法。
当我们的佛法走到最后的时候,我们的佛法里面就不能存在绝对的善与恶。当我们存在着善与恶的时候,佛法对我们来说没起一点作用。而且,造恶的罪魁祸首就是我们。我们才是真正的千古罪人。当在我们概念里觉得“放生才是善事,杀业是恶事,他是杀众生的屠夫,他是魔”等等这些分别念时,我们才是罪业的祸首。我们要突破的是这些概念。要突破的是这些被我们僵化的戒律。
那怎样去突破被我们僵化的戒律呢?大家要记得是我们在不破犯戒律的前提下约束它,这个度我们要拿捏好,这时我们和戒律是一种非常合适的交融,不分你我的和合状态,你本身就成了戒律,而不是戒律反过来捆绑着我们,约束着我们。我们一定要做到这一点,才是真正在学佛,我们自身才成了佛法。否则仅仅让戒律约束着我们,就好比一个当兵的人,远离了军队,远离了军官以…
《什么是真正的菩提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