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什么是真正的菩提心▪P2

  ..续本文上一页后,就会有所谓的“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危险,那时候什么都无法约束我们自己了。当我们远离上师,远离佛法这个圈子以后,我们就不是一个佛教徒了。因此我们没有办法将学佛的热情长久地保持下来,是因为一直以来都是在让那个概念化的戒律在约束我们,让外在的上师在约束我们,而并不是自己在约束自己,不是自己在掌控自己的命运、自己的戒律、自己的佛法。大家一定要记住的是,这种突破,才是真正的佛法,是让你活起来、你也让它活起来的东西。

  以前有人问过我,极乐世界,是不是实在存在在某一处,或者什么情况下我们才能往生极乐世界?也许有人想过极乐世界就在某一处,不断地走下去,我们会到达那个地方。会吗?要是会的话,我们为什么不一直朝西走下去呢?如果极乐世界就在西方,那为什么我们整天待在这里嘴上说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不朝西走呢,这样可以往生吗?它如果是像北京、拉萨、上海等城市这样一个概念存在的话,我们去就可以了,并不用想着我们要去净土,不是吗?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其实我们现在就在极乐世界,只不过我们现在在做一场梦,我们还没醒过来。当这个梦一醒的时候,我们就在极乐世界。我们做了很长的一个梦,这个梦非常非常可怕,所以我们要把握住这个梦,当我们把握住这个梦的时候,那就是解脱。

  那怎样解脱呢?我们平时害怕死亡,我们非常非常害怕死亡,这就像我们非常惧怕外面,不敢出去一样。其实当我们把死亡看成很简单的一件事,就像打开一扇门进到另外一间房里一样,这就是解脱,这就是死亡。当我们面对死亡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时候,这就叫解脱。

  大家一定要进步、进步、再进步、不断进步。不要把佛法变成概念化,不要把佛法变成一种学问或者一种带有目标性、攻击性的意识,那样真不是佛法了。我们要了知,当我们突破后——我们可以完全忘记、甚至完全忘记“佛法”这二字,忘记释迦牟尼佛——因为在那个时候,我们不需要这些了。那时候的我们,不需要记起这些,也不需要忘记这些……它只是就在那里,从来就在那里...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本来就在那里,那是真正的佛法。

  我们不要总是进到一个牛角尖,钻到里面不出来,有时还自觉待在里面很舒服,其实这是非常恐怖的。尤其是这样一个牛角尖,对于出家人来说,问题不是太大,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去对治它,战胜它;但是对于我们俗家弟子,就没有这样的时间精力和它抗衡了。所以我们不要变成一种概念化的佛教徒,否则的话我们没有在学佛,我们只是在学戒律,我们只是在学佛学。

  说到这里,真正的菩提心是怎样的呢?

  真正的菩提心是透明的,自然的,本然的。有点接近于无记业,但又完全超越了无记业。什么是无记业?比如喝这杯水,没有任何原因去喝这杯水,就是无记业。为了度化众生,行善积德,喝这杯水就种下了一个善的种子。而真正的菩提心有点像回到了无记业,只是单纯的喝下去,但这种单纯是在你已经了知业力法则却不执着于它的一种最自然的情境反射,你不是假装单纯毫无顾虑地喝下去,心里却在计较你是做了一个善业还是恶业还是无记业。

  佛法就是单纯的,没有原因的,当我们做到单纯的佛教徒,单纯的佛法的时候,我们离解脱就不远了。要是我们还有个概念化的佛法存在的话,那我们离解脱还隔着十万八千里。非常非常远。菩提心就是这样一种突破,能够顺其自然地去做一件事情。这就是真正的菩提心。并不是在我们的概念里,上师给我们一些什么,我们就觉得“上师真是太慈悲太慈悲了”,其实他一点都不慈悲。或许,当他给我们一巴掌,给我们一拳的时候,这才叫真正的慈悲。但我们不能又把这变成概念化,想着“原来这才是菩提心,要找上师揍我一顿”,这就又概念化,又不是菩提心了。我们永远都不要停留在概念上,要突破概念。

  我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石头不是硬的”。确实,石头在很多高僧大德手上就是软的。可是当我们拿起石头往自己头上砸的时候,这叫自杀,因为石头在我们手里不是软的。我们要了解到,石头没有绝对的软和硬,只有我们心里给它赋予的软或硬的概念。

  当佛法被概念化,就变成了“这样才是佛法”“那样不是佛法”了。当你说“这样不叫佛法”时,有可能你否定的那个才是真正的佛法。大家要了解这点,慢慢地往这方面去走,不要原地踏步,把自己变成概念化的佛教徒。不要让自己被动地受僵化的戒律的约束,把自己关进监狱,因为做犯人肯定是不舒服的。我们不要去做犯人。

  有个很经典的故事,一个老比丘和一个年轻比丘,有一次准备要过河的时候,碰到一个女子,自己没办法过河,要人背过去。年轻比丘拒绝了背她过河的要求,说比丘戒律有不许触碰女性的规范。但老比丘二话不说,背起这个女子就过了河,然后在河对岸放下女子和年轻比丘继续上路了。路上走了很长时间后,年轻比丘实在忍不住,就问老比丘为何要破戒,为什么要背这个女子。老比丘说的话让年轻比丘愣住了,他说:“我很早以前就把她放下了,你怎么还背着她呢?”。其实,老比丘没有概念化的理解戒律,他是一种突破。突破了,自然就是当下的那个正确的。没突破,留在那里,就是一种错误。

  就像我们并没有了解空性的真正的含义,我们只把空性变成了概念。米拉日巴尊者站到牛角里面去,牛角既没有变大,也没有变小,他却能够钻进去并在牛角里游刃有余。但是他那个懂得空性概念的弟子,就没办法进去,这就不叫了悟空性。佛法里有一个法门,叫断法,断法就是抛弃对自己的执着,观想中要舍弃自己的身体布施出去,断掉自己的执着。上师(法王如意救怙主-佐钦-白玛格桑仁波切)曾说过这么一个故事——

  有一个人,修了很长时间断法,有天他跟他上师说:“上师,我要出去修断法,把自己的执着断掉!”。当时上师就说:“算了吧,修不成的,还是在家里休息着吧”。这个弟子执意出去修。在藏族的民族风俗里,如果途中看到满满的一桶水或是牛奶,会是非常好的缘起。这个弟子要去tian葬台修断法,路途也有点远,路上看见一个藏族女子刚挤满了一桶牛奶,这时这个弟子想,“上师这次错了,这是多么吉祥的一个象征,我这次一定能修好断法,上师这次一定没说准”。当他到tian葬台正准备念断法的时候,天开始下雨打雷闪电,这时这个弟子非常害怕,心想上师说对了,这次自己的命保不保得住都还是个问题。当他这样想的时候,天空又突然晴了。然后他又开始修断法,感觉状态很好,结束后就很开心地回去了。回去后跟上师说:“今天断法修得非常好,从来没感觉这么好过”。然后上师当头一棒:“好个屁!第一,刚出去时就对我说的话失去了信心;第二,碰到那个女子拿了一桶牛奶时,你心里就生起了迷信;第三,天气稍微下了点雨你就害怕你的小命不保,你都断掉了些什么呢?”。

  所以,真正的佛法并不是建立在某一个非得要这样或那样修下去才能修成正果,非得跑到某处,闭关或待在山洞里才行,有可能这样我们的贪嗔痴会更重。这不是真正的修行。真正的修行是能够把佛法带入到自身当中,无论你处在何种情境下。这种佛法,才能解决一切问题,才是真正的佛法,活的佛法。我们能把菩提心,做到这样的非常透明、非常自然、非常自在的程度,才是真正的菩提心。

  

  根据恩师虾扎活佛——格桑扎西仁波切2010年11月于抚顺的开示录音整理

  弟子:娥金 2011.01.06

  

  附件说明:上师开示文中多次提到了关于戒律的问题,本人怕一些师兄理解不了或断章取义产生偏见!特转载这两篇本人认为符合上师本意的文章来做附件。 ——多吉菩

  附件1:

  布施并不只是送施财物,而是能放下对物质的贪欲。

  持戒并不只是断恶行善,而是能生起对轮回的出离。

  忍辱并不只是压抑愤怒,而是能调伏内心的嗔恨。

  精进并不只是努力修法,而是能时时刻刻保持法喜。

  禅定并不只是得到平静,而是能安住于本然的自觉。

  智慧并不只是通达经典,而是彻底觉悟心的本性。

  布施的真正意义是远离贪欲,而不是怀着吝啬之心施舍于人。

  持戒的真正意义是表里如一,而不是仅仅行为端正而已。

  忍辱的真正意义是包容仇人,而不是麻木造作的忍耐。

  精进的真正意义是法喜充满,而不是执着于努力修持。

  禅定的真正意义是保持觉醒,而不是闭着眼睛什么都不想。

  智慧的真正意义是建立正知见,而不是落入偏见。

  附件2:

  持戒窍诀

  1 全心相信三宝,对守护皈依戒来说已经足够。

  2 戒除任何对其他众生的恼害,对守护别解脱戒来说已经足够。

  3 将自己的所有善根全部回向于一切众生的广大利益,尽己所能去利益众生,对守护菩萨戒来说已经足够。

  4 视根本上师与本尊无二,勿于上师起任何邪见,对守护一切密乘三昧耶来说已经足够。

  

  

《什么是真正的菩提心》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