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後,就會有所謂的“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的危險,那時候什麼都無法約束我們自己了。當我們遠離上師,遠離佛法這個圈子以後,我們就不是一個佛教徒了。因此我們沒有辦法將學佛的熱情長久地保持下來,是因爲一直以來都是在讓那個概念化的戒律在約束我們,讓外在的上師在約束我們,而並不是自己在約束自己,不是自己在掌控自己的命運、自己的戒律、自己的佛法。大家一定要記住的是,這種突破,才是真正的佛法,是讓你活起來、你也讓它活起來的東西。
以前有人問過我,極樂世界,是不是實在存在在某一處,或者什麼情況下我們才能往生極樂世界?也許有人想過極樂世界就在某一處,不斷地走下去,我們會到達那個地方。會嗎?要是會的話,我們爲什麼不一直朝西走下去呢?如果極樂世界就在西方,那爲什麼我們整天待在這裏嘴上說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而不朝西走呢,這樣可以往生嗎?它如果是像北京、拉薩、上海等城市這樣一個概念存在的話,我們去就可以了,並不用想著我們要去淨土,不是嗎?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其實我們現在就在極樂世界,只不過我們現在在做一場夢,我們還沒醒過來。當這個夢一醒的時候,我們就在極樂世界。我們做了很長的一個夢,這個夢非常非常可怕,所以我們要把握住這個夢,當我們把握住這個夢的時候,那就是解脫。
那怎樣解脫呢?我們平時害怕死亡,我們非常非常害怕死亡,這就像我們非常懼怕外面,不敢出去一樣。其實當我們把死亡看成很簡單的一件事,就像打開一扇門進到另外一間房裏一樣,這就是解脫,這就是死亡。當我們面對死亡能夠做到這一點的時候,這就叫解脫。
大家一定要進步、進步、再進步、不斷進步。不要把佛法變成概念化,不要把佛法變成一種學問或者一種帶有目標性、攻擊性的意識,那樣真不是佛法了。我們要了知,當我們突破後——我們可以完全忘記、甚至完全忘記“佛法”這二字,忘記釋迦牟尼佛——因爲在那個時候,我們不需要這些了。那時候的我們,不需要記起這些,也不需要忘記這些……它只是就在那裏,從來就在那裏...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本來就在那裏,那是真正的佛法。
我們不要總是進到一個牛角尖,鑽到裏面不出來,有時還自覺待在裏面很舒服,其實這是非常恐怖的。尤其是這樣一個牛角尖,對于出家人來說,問題不是太大,能夠有足夠的時間去對治它,戰勝它;但是對于我們俗家弟子,就沒有這樣的時間精力和它抗衡了。所以我們不要變成一種概念化的佛教徒,否則的話我們沒有在學佛,我們只是在學戒律,我們只是在學佛學。
說到這裏,真正的菩提心是怎樣的呢?
真正的菩提心是透明的,自然的,本然的。有點接近于無記業,但又完全超越了無記業。什麼是無記業?比如喝這杯水,沒有任何原因去喝這杯水,就是無記業。爲了度化衆生,行善積德,喝這杯水就種下了一個善的種子。而真正的菩提心有點像回到了無記業,只是單純的喝下去,但這種單純是在你已經了知業力法則卻不執著于它的一種最自然的情境反射,你不是假裝單純毫無顧慮地喝下去,心裏卻在計較你是做了一個善業還是惡業還是無記業。
佛法就是單純的,沒有原因的,當我們做到單純的佛教徒,單純的佛法的時候,我們離解脫就不遠了。要是我們還有個概念化的佛法存在的話,那我們離解脫還隔著十萬八千裏。非常非常遠。菩提心就是這樣一種突破,能夠順其自然地去做一件事情。這就是真正的菩提心。並不是在我們的概念裏,上師給我們一些什麼,我們就覺得“上師真是太慈悲太慈悲了”,其實他一點都不慈悲。或許,當他給我們一巴掌,給我們一拳的時候,這才叫真正的慈悲。但我們不能又把這變成概念化,想著“原來這才是菩提心,要找上師揍我一頓”,這就又概念化,又不是菩提心了。我們永遠都不要停留在概念上,要突破概念。
我曾經講過這樣一句話:“石頭不是硬的”。確實,石頭在很多高僧大德手上就是軟的。可是當我們拿起石頭往自己頭上砸的時候,這叫自殺,因爲石頭在我們手裏不是軟的。我們要了解到,石頭沒有絕對的軟和硬,只有我們心裏給它賦予的軟或硬的概念。
當佛法被概念化,就變成了“這樣才是佛法”“那樣不是佛法”了。當你說“這樣不叫佛法”時,有可能你否定的那個才是真正的佛法。大家要了解這點,慢慢地往這方面去走,不要原地踏步,把自己變成概念化的佛教徒。不要讓自己被動地受僵化的戒律的約束,把自己關進監獄,因爲做犯人肯定是不舒服的。我們不要去做犯人。
有個很經典的故事,一個老比丘和一個年輕比丘,有一次准備要過河的時候,碰到一個女子,自己沒辦法過河,要人背過去。年輕比丘拒絕了背她過河的要求,說比丘戒律有不許觸碰女性的規範。但老比丘二話不說,背起這個女子就過了河,然後在河對岸放下女子和年輕比丘繼續上路了。路上走了很長時間後,年輕比丘實在忍不住,就問老比丘爲何要破戒,爲什麼要背這個女子。老比丘說的話讓年輕比丘愣住了,他說:“我很早以前就把她放下了,你怎麼還背著她呢?”。其實,老比丘沒有概念化的理解戒律,他是一種突破。突破了,自然就是當下的那個正確的。沒突破,留在那裏,就是一種錯誤。
就像我們並沒有了解空性的真正的含義,我們只把空性變成了概念。米拉日巴尊者站到牛角裏面去,牛角既沒有變大,也沒有變小,他卻能夠鑽進去並在牛角裏遊刃有余。但是他那個懂得空性概念的弟子,就沒辦法進去,這就不叫了悟空性。佛法裏有一個法門,叫斷法,斷法就是抛棄對自己的執著,觀想中要舍棄自己的身體布施出去,斷掉自己的執著。上師(法王如意救怙主-佐欽-白瑪格桑仁波切)曾說過這麼一個故事——
有一個人,修了很長時間斷法,有天他跟他上師說:“上師,我要出去修斷法,把自己的執著斷掉!”。當時上師就說:“算了吧,修不成的,還是在家裏休息著吧”。這個弟子執意出去修。在藏族的民族風俗裏,如果途中看到滿滿的一桶水或是牛奶,會是非常好的緣起。這個弟子要去tian葬臺修斷法,路途也有點遠,路上看見一個藏族女子剛擠滿了一桶牛奶,這時這個弟子想,“上師這次錯了,這是多麼吉祥的一個象征,我這次一定能修好斷法,上師這次一定沒說准”。當他到tian葬臺正准備念斷法的時候,天開始下雨打雷閃電,這時這個弟子非常害怕,心想上師說對了,這次自己的命保不保得住都還是個問題。當他這樣想的時候,天空又突然晴了。然後他又開始修斷法,感覺狀態很好,結束後就很開心地回去了。回去後跟上師說:“今天斷法修得非常好,從來沒感覺這麼好過”。然後上師當頭一棒:“好個屁!第一,剛出去時就對我說的話失去了信心;第二,碰到那個女子拿了一桶牛奶時,你心裏就生起了迷信;第叁,天氣稍微下了點雨你就害怕你的小命不保,你都斷掉了些什麼呢?”。
所以,真正的佛法並不是建立在某一個非得要這樣或那樣修下去才能修成正果,非得跑到某處,閉關或待在山洞裏才行,有可能這樣我們的貪嗔癡會更重。這不是真正的修行。真正的修行是能夠把佛法帶入到自身當中,無論你處在何種情境下。這種佛法,才能解決一切問題,才是真正的佛法,活的佛法。我們能把菩提心,做到這樣的非常透明、非常自然、非常自在的程度,才是真正的菩提心。
根據恩師蝦紮活佛——格桑紮西仁波切2010年11月于撫順的開示錄音整理
弟子:娥金 2011.01.06
附件說明:上師開示文中多次提到了關于戒律的問題,本人怕一些師兄理解不了或斷章取義産生偏見!特轉載這兩篇本人認爲符合上師本意的文章來做附件。 ——多吉菩
附件1:
布施並不只是送施財物,而是能放下對物質的貪欲。
持戒並不只是斷惡行善,而是能生起對輪回的出離。
忍辱並不只是壓抑憤怒,而是能調伏內心的嗔恨。
精進並不只是努力修法,而是能時時刻刻保持法喜。
禅定並不只是得到平靜,而是能安住于本然的自覺。
智慧並不只是通達經典,而是徹底覺悟心的本性。
布施的真正意義是遠離貪欲,而不是懷著吝啬之心施舍于人。
持戒的真正意義是表裏如一,而不是僅僅行爲端正而已。
忍辱的真正意義是包容仇人,而不是麻木造作的忍耐。
精進的真正意義是法喜充滿,而不是執著于努力修持。
禅定的真正意義是保持覺醒,而不是閉著眼睛什麼都不想。
智慧的真正意義是建立正知見,而不是落入偏見。
附件2:
持戒竅訣
1 全心相信叁寶,對守護皈依戒來說已經足夠。
2 戒除任何對其他衆生的惱害,對守護別解脫戒來說已經足夠。
3 將自己的所有善根全部回向于一切衆生的廣大利益,盡己所能去利益衆生,對守護菩薩戒來說已經足夠。
4 視根本上師與本尊無二,勿于上師起任何邪見,對守護一切密乘叁昧耶來說已經足夠。
《什麼是真正的菩提心》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