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无边愿力的菩贤菩萨

  无边愿力的菩贤菩萨

  文珠法师

  无边的愿行

  讲于香港九龙政府文化中心

  愿是愿望,志愿;行是行为,作为。由个人的志愿,策动个人的行为;由个人行为造作的实践,去完成个人的愿望,名之为愿行。

  没有实践的愿望,类于空谈,没有理解的实践,变为盲从。盲从与空谈,皆是偏差,无法获得学佛的真实利益。因此,各位应勤求佛的智慧,以智慧的理解力,策动愿行的实践;以愿行的实践,亲证智慧的理解。以智导行,以行证智,解行并进,始可完成学佛的志愿,达到成佛的愿望。否则,说甚么即生成佛,一生解脱,皆是欺世妄语,魔鬼技俩,除了急功好利愚痴的人,盲从附和外,智者诚应审察谛观,洞悉真伪,免堕魔眷。现在,将一般人的愿行和出家人的愿行,及普贤菩萨的愿行分三点说明。同时介绍普贤菩萨的故事及其功德。

  一、普通众生的愿行

  人生于世,各有各的意志与愿望,所以各有各的行业与职位。一般人,无不用实际行动,从事其志趣的行业,谋求应得的利润,解决日常生活所需,以组织个人家庭,以尽人生责任,以遂一生愿望。由于人的志愿不同,展现于社会各行各业,遂有差异。所谓士农工商,科学、哲学、医学、各展其志,各从其业、各享其努力所得的成果,这是必然的定律。

  由于人的志愿有大小之分,行为有善恶之别,所以社会上,有人愿意造福社会,兼善天下;有人立志唯求自利,独善其身;有人行为光明磊落,俯仰无愧;有人行为卑鄙无耻,自甘下流。有人乐与天下,忧与天下;有人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由于人有种种不同的志愿,发展种种不同的行业,呈现种种不同的行为;有的令人敬佩赞美,有的令人痛心疾首。

  当今之世,道德沦亡,人心不古,足可令人敬佩赞美的少,令人痛心疾首的多。若不急速运佛的智慧辅导,佛的愿行辅助,长此以往,一般人的愿望与行为,将如水之就下,一泻万丈,不可收拾。

  二、出家修行的愿行

  出家人的愿望是甚么呢?出家的志愿与行为又如何?今天,我准备坦白告诉各位,以排除世人一向对出家人的曲解与误会。

  在佛教言:愿是志愿,誓愿,能自制心,专于一境,志求满足谓之愿。本其心愿,策动于身口的造作谓之行。仅有愿无行,愿成虚发;只有行无愿,行无目的。必须以行达愿,以愿持行,愿行相应,愿行相扶,方砥于成。

  既然愿意出家学佛,当然志在成佛。但成佛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成功,佛道更非小功小德可以成就。所以出家人立志要广,誓愿要深,行为既要清净,又要壮丽。在空间言是无边,在时间言是无尽,在数学言是无量,在阶位言是无上。誓愿为群众无止境的服务,是「众生无边誓愿度」;誓愿为自己克制烦恼,改善行为,是「烦恼无尽誓愿断」;誓必充实自己的知识,开拓内在的智慧,是「法门无量誓愿学」;愿求自利究竟,以展开纯为利他的工作,是「佛道无上誓愿成」。

  出家人虽然知道众生无边,烦恼无尽,但誓愿要度、要断:明知法门无量,佛道无上,誓愿必学、必成。如是本着弘大的誓愿,策励深广的行为,利益无边众生,服务广大社会,朝夕以弘法为家务,终生以利生为事业。从积极利益众生,服务社会的利他行为中,完成自利的功德。经历无量时空,修福修慧,直至福慧圆满具足,然后觉悟成佛。

  成佛后的愿行又如何?成佛后的愿行,则纯为利益众生而出发,再不涉及个人的自利。由是可知,出家人,绝非意志消沉,行为悲观的避世者:更非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寄生虫。而是克制自我,舍己为人,志愿深广弘大,行为光明磊落的救世者。至于学佛,成佛,更非消极或与社会脱节的落伍行为,而是积极展开觉世慵民的工作,准备担当人间苦难的勇敢行为。

  众生无边誓愿度等四种弘愿,仅是最初发心学佛的人应有的总愿。至于深位菩萨,更各有其壮大庄严的别愿。例如:观音菩萨的寻声救苦,地藏菩萨的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等。十地经中说菩萨有十大别愿,所谓供养愿,受持愿,转*轮愿,二利行愿,成熟众生愿,承事愿,净土愿,不离愿,利益愿,成正觉愿等,都是积极进取,自利兼他的弘愿。

  三、普贤菩萨的愿行

  在四十卷华严经中,最后一品,普贤菩萨广称赞佛的功德已,即告诉善财童子,及华严海会诸大菩萨,若欲成就佛之功德,应修十种广大行愿。此十种广大行愿,是一切愿行之王,亦是疾得菩提的捷径,其功德之大,唯佛能知。是一切学佛人所应该修学的愿行。现在,先介绍普贤菩萨的故事,然后介绍十大愿王及其功德。

  ﹙一﹚普贤菩萨的故事

  梵言:三曼多跋陀罗,译名普贤,又名遍吉。约等觉位言:「德周法界曰普。至顺调善名贤。」若约果位言︰「智圆理极名普,尽未来际,遍利众生名贤。」普贤菩萨,位居等觉,证同于佛。将来成佛,名智刚吼自在相王佛,今示现菩萨身,为诸佛长子,得三昧自在,主一切佛的理德,行德,与般若自在的文殊菩萨智德,证德相对。同辅释迦牟尼佛于娑婆世界,教化众生,为释尊的得力助手。文殊菩萨驾狮子侍佛左方,普贤菩萨乘白象侍佛右方,显示佛的理智合一,行证相应,般若与三昧相即。华严海会,由释尊的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及文殊普贤,一佛二菩萨,共称华严三圣。

  普贤菩萨,何独辅助释迦佛弘扬佛道,且遍身十方,常为诸佛座下的法王子。故普贤行愿品言:「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又言:「十方如来有长子,其名号曰普贤尊。」普贤菩萨,不但能广赞诸佛无尽功德,且能修无上供养,能作广大佛事,能度无边有情,其智慧之高,愿行之深,唯佛能知。

  据说中国四大名山之一的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示现教化众生的道场。峨眉山在中国四川省,峨眉县之西南,与嶍山相对,宛如两眉,因名峨眉山。其山脉自岷山分出,蜿蜒南来,至县境突起三峰,故有大峨、中峨、小峨之称。华严经言:善财童子,站于妙高峰山上,遥见此山光明遍照,故此山又名光明山。山之最高处名金顶,建有金顶寺,威镇全山,因山顶常放光明,又名光明寺。据说:每至午夜,在金顶上看群山,有千百万点晶莹闪耀的光亮,从群山升起,象征一盏盏的明灯,忽上忽下,人称之为「万盏明灯朝普贤」,是峨眉胜境之一。

  普贤菩萨,行愿无穷,分身尘剎,随缘教化众生。据史书记载:中国佛教古德拾得大士,是普贤菩萨的化身。天台山国清寺的丰干禅师,一日行经赤城道旁,闻草丛中有儿童啼哭,趋前视察,见一小孩约十来岁,询其姓名,答:「我无家、无姓、亦无名。」丰干禅师愍其无依,带回国清寺,交库房当茶童。因是拾来,名之拾得。

  由于拾得聪明伶俐,三年后升任斋堂香灯,及执掌出食等杂事。一日,四顾无人,竟登座与所供奉的圣像对坐而食,还呵斥圣像小果,焦芽败种。事被知库灵熠禅师看见,责其对圣像不恭,可能头脑有毛病,罢其香灯职,派往厨房洗碗碟,常将多余饭菜,盛于竹筒,赠其挚友寒山子。

  有一次寺中饭食花果被鸟琢食,拾得竟执杖打寺中供养的山神像,责其守护伽蓝不力,有失职责,枉受沙门供养。当晚寺僧,皆梦见山神说:「拾得打我,骂我。」灵熠禅师至山神像前视察,果见山神像有杖打痕迹,始知拾得来历不凡。

  拾得与寒山子时相往来,还常对人说佛法。但人不信,反而讥诮怒骂,甚至打之。寒山对拾得曰:「世间人秽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我该如何对他?」拾得答曰:「那只有忍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后拾得掌牧牛之职,一日,正值寺中半月布萨,律师正为僧众在堂中说戒。拾得驱牛群到法堂前倚门而立,并抚掌笑曰:「悠悠哉,聚得作相,这个如何?」说戒和尚怪其不敬,怒斥曰:「下人疯狂,破我说戒。」拾得见其瞋心起,即说偈曰:「无瞋即是戒,心净即出家;我性与汝合,一切法无差。」戒和尚见拾得嘻皮笑脸,气得下堂来打拾得,要他驱牛出去。

  拾得曰:「我不赶牛了,这群牛,皆大德前生的知事僧,它们都有法号,不信,且看我叫它们出来。」随即对牛群说:「前生律师弘靖站出来。」即有一白牛作声而过,又曰:「前生典座光超出来,」又有一黑牛应声而出。拾得又叫:「直岁靖本出来,」又有一牯牛应声出来,最后,拾得牵一牛说曰:「前生不持戒,人面而畜心,汝合招此咎,怨恨于何人,佛力虽广大,汝却辜佛恩。」

  自此,僧众始知拾得,并非凡间俗子,不再以疯子看待。后因阿弥陀佛化身的丰干禅师,对丘太守说: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的化身,圣迹显露,与寒山子同离国清寺,后不知所终。

  文殊、普贤两位大士,一为诸佛母,一为诸佛长子,公孙二人,常在十方诸佛前,共作佛事,游戏人间,常在一起。淳熙年间,文殊菩萨应身为兜率寺戒阇黎时,普贤菩萨亦同时化身为周氏女,排行第七,人皆称她周七娘。生时便有种种神异,长大后不肯嫁人,每天行乞于市,晚常宿于普济桥下,常与戒阇黎在一起,妙行莫测。时人不解,笑为疯婆。后有圣者歌曰:「戒师文殊,周婆普贤,随肩搭背,万世流传。」后人始知是菩萨应世。

  ﹙二﹚普贤行愿的德目

  普贤菩萨所说的十种广大行愿,其德目是: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1).礼敬诸佛

  礼是身礼,敬是心敬。以清净恭敬的身心,礼尽十方三世诸佛。普贤行愿品说:「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人能遍礼十方过去,以及现在一切诸佛,当然是信仰佛的智慧,景仰佛的德行,对诸佛的教化,欢喜奉行,自然可改变身心,止恶行善,自觉觉他,自利利他。人能敬礼未来诸佛,无异是对自己及一切众生的人…

《无边愿力的菩贤菩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烦恼与解脱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