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毒要修四念处
2001/9/1于埔里正觉精舍
方丈和尚慈悲,慧天老法师慈悲,各位同学慈悲:这里常住,我以前在这里住过,所以我愿意旧地重游。但是我来了,就打扰各位,非常的抱歉。方丈和尚要我说说话,我想还是说好。我们出家人见面的时候能说法语,能够讨论佛法是对的。《楞伽经》上有一个颂:
涅槃离心意,唯此一法实,观世悉虚妄,如幻梦芭蕉。
《楞伽经》是我们中国禅宗初开始学习禅的时候,达摩禅师告诉我们要依据《楞伽经》来印心的,学习《楞伽经》可以得圣道,可以满足我们初发心出家的本愿。我刚才所说的这四句话,正好是说明此意的。
第一句:「涅槃离心意,唯此一法实」。「涅槃」就是佛、辟支佛、阿罗汉,三乘圣人所居住的地方;就是他们经过长时期修学圣道,最后成功的时候,到什么地方去了呢?就是都在涅槃这里。我们现在应该说还没得圣道,我们将来到什么地方去呢?也是到这里来。我说这话,各位同意不同意?可能不同意!我到阿弥陀佛国去,你怎么说到涅槃那里去呢?这个到阿弥陀佛国,是的,但到阿弥陀佛国也还是个方便,就是到涅槃的前方便。因为到阿弥陀佛国去,还是要听阿弥陀佛说法,还是要修四念处的,也就是到那里还是要学习禅的。今天我们在这里,我们没有学禅;没有学禅,我们念阿弥陀佛名号,到阿弥陀佛国去,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清净大海众菩萨,为我们说禅。我们到那里学习禅成功了,到涅槃那里去,是这样子。这个问题就简单这样说吧!
「涅槃离心意」,这个涅槃的境界是离心意识的。心意识是怎么回事?心意识就是我们日常见色闻声的分别心,就是心意识。这个心意识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一切众生的心、心所法,心、心所法又名为虚妄分别心。因为什么叫做虚妄分别?因为这一念心不见第一义谛。我们的虚妄分别心就在见色闻声,都是执着,在这里执着、虚妄分别,这叫做心意识。这个涅槃的境界,离心意识,就是不是虚妄分别的境界,就是修学圣道成功了的无分别的境界,那个无分别智的境界。修学圣道就是成就那个无分别智;无分别智成就了,才见到第一义谛,入无分别离言法性,能契入到这里,那就是到涅槃那里去了,是这样的境界。
「涅槃离心意,唯此一法实」,这句话很好,这句话很厉害、很好。就是佛告诉我们只有这一件事是真实的,其他都不是真实的。其他是什么呢?就是我们世间上人,所欢喜的荣华富贵,就是这个,就是名、利,就是这些事情。再确实一点说就是欲,都是靠不住的。你想要求,也很辛苦,还未必能成功;就是成功了,你是受它欺骗而已,你并不能够得到安乐的。「涅槃离心意,唯此一法实」,这个「实」是真实,就是没有欺诳性。最初佛陀开示我们说,这个地方是常乐我净的,涅槃这里是常乐我净的。佛这么说了的时候,我们应该是有信心,那没有善根的人,他可能还是不相信。我们肯出家的人,肯出家受三坛大戒的人,应该有信心;有信心,你并没有被欺骗,你能够真实放下欲,然后修学戒定慧,最后成功了,你会知道,佛说这句话是真实的,没有欺骗我们,所以叫做「涅槃离心意,唯此一法实」。
其中有一个地方,容易引起误会的,是什么?就是禅定,禅定容易引起误会。修学禅这件事,也是最近多少年,我发觉有个相同的事情;南传佛教,今天的南传佛教,和我们北传佛教有一个相同的事情,这真是不可思议。什么事情呢?初开始我得到的消息呢,就是我们的同学到南传的法师主持的禅七,去跟他们学禅。他们回来以后把学禅的情形告诉我,我得到一个资料。另外呢,他们拿回来他们的文宣,也是把它翻成了中文。我看,一看呢,它没有观!这个禅是两个方法,一个是止,一个是观,它只有止而没有观。后来又得到进一步的消息,就是不管是葛印卡,是帕奥禅师,帕奥禅师这几年对我们很契机,我们请他来弘扬禅,那他并不是说是坐禅七天,不是,是或者一个月、两个月这样坐禅,这是对的,应该时间长一点。但是他说出来一句话呢,就是你没得四禅八定,你不可以修观。这句话也有道理,也不是没有道理。他还是承认修学圣道应该有止而有观,由止观而得圣道,转凡成圣,或得初果、得二果、得三果、得四果。但是你没得四禅八定的时候,你的止没有成就,你不可以修观。你不可以修观,那么就是一直地就是修止嘛!虽然一直地修止,不可以修观。但是他还是有个限度,就是到了四禅八定的时候,就可以修观了,就可以修无我观。修无我观,因为你止成就了然后修观,就很容易得圣道,得圣道不难。若是我们止没有成就修观,观没有力量,这时候得圣道还是很难。他这样的说话是契合圣言量的,并不违背佛的话。可是你没有成就止的时候,不可以修观,那么初开始就是修止,说得很明白。
那么我们中国汉传佛教,是怎么回事?汉传佛教不是这么说,不是这么说,就是看话头。我们看虚云老和尚的语录,他的法语,还有其他的……,这个高旻寺的来果和尚。这个虚云老和尚,一个来果和尚,是我们中国近代的禅宗的大德。唉!大家都是这么敬仰,跟他学习。而他们就是一句话头。等后来其他的人呢,也可能又加上一个数息观的这些事情,也可能有这些事情了。这个看话头,看话头是怎么回事?如果这一个人没有去学习经律论的话,我原来是说,没有学习经,没有学习论,其实律也没有学。没有学习经律论,只是剃光头,穿上出家人的衣服,也受了戒,他到禅堂,他看话头,他会怎么样?顶多就是个止。因为你这一念心,分别心、散乱心集中在话头这里,其他的妄想都停下来。如果你能办到这样呢,那就是止,其他的根本谈不到观。说是这个看话头,虚云老和尚也有个别解,就是话之头。话之头,就是这句话没有说之前,也可以说这一念未生之前。因为说话一定要心里分别嘛,所以话之前,也就是没有分别之前,去观那一点。若是你没有学习经论的人,一念不生怎么观?我看,这句话说了等于没有说。你最多就是止,就是止。可是南传佛教还是说,你止没有成功,不可以修观;我们北传佛教的这些大禅师,这句话没说。
我看见虚云老和尚的语录,有人对虚云老和尚说,说是教下的人提倡修止观,那和看话头怎么回事呢?虚云老和尚说:那是古法,古代的人修禅的方法,后来的人不用这个方法了,就是用话头。虚云老和尚这么回答。那和南传说的就有一点出入了。可是呢,也就是这样的情形,就是你没有开悟的时候,为什么要看话头?因为能开悟!这句话非常有力量,使令很多的人愿意看话头。说是我们学习经论,学得头疼,学得可能会吐血,这么麻烦,不如就是一句话头好。但是这样的说法,这是懈怠人的说话,懈怠人才这么讲话的。当然我这个说话,好象不恭敬了,但是我实在对这件事,我不满意。我明白的说,我不满意。看话头这件事,我不满意。
因为什么不满意呢?因为达摩禅师告诉我们要学习《楞伽经》。六祖到五祖那里去,五祖给他讲《金刚经》的,没有说你看话头,没有这个话。那可见,达摩禅师也好,五祖也好,六祖也好,都是根据经论来学习禅的。我们现在为什么不这样做呢?你看话头好过学习经论吗?不见得,不见得好过经论!我们看这个经论,你读《金刚经》,《金刚经》就是说无我观嘛!从开始修无我观,最后还是无我观。那么学习禅就是修无我观,就是这样子嘛!而这个《楞伽经》,你读一读也还是修无我观,修我空观、法空观,人无我、法无我,还是修无我观。最初的时候,我初出家的时候,当然我是不知东西南北,一说禅,我看看祖师的语录也不懂,不知怎么叫禅,完全不懂,完全不明白。但是后来常常的阅读经论,哦!原来是这么回事,就是修无我观嘛!《楞伽经》也是主张无我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也是修无我观。我们读《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读《大智度论》,还是无我观;读《瑜伽师地论》,还是无我观,就是这样子嘛!我们看虚云老和尚,他随时可以写首诗的,法语都是很利的。那么学习经论有何难乎?很容易就会明白嘛!《金刚经》怎么样…讲一讲,大家学习《金刚经》,学习《楞伽经》,然后就修无我观,比参话头好得多。好得多了嘛!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我刚才这一段话的意思是说,南传佛教就是你没有成就止,你不可以修观,那么就一开始就是修止了;那么我们北传佛教这些禅宗的大德,那就是主张看话头。如果看得好,也还是修止,所以南传佛教、北传佛教有个相同的意思。相同的结果怎么样呢?我看看话头的人,开悟的也很少。虚云老和尚那个语录上他也是说嘛,很少人有开悟的,明白点说,就是没有人开悟。没有人开悟,应该要想一想办法嘛!要转变一个方法,希望我们能开悟,能得圣道嘛!不转,不转变,继续走这条路,这条不通之路,继续走这条路,我感觉非常遗憾。
那么我这一段话的意思是说,南传的禅和北传的禅,就是学习止。学习止,结果怎么样?我们北传的人,我们若是用经论做镜子,经论是一面镜子,用这面镜子来照一照,我认为没有一个人得圣道。当然我这话又是不恭敬了,那就是你说虚云老和尚也没得圣道吗?我的确有这个想法,他没得圣道,没得圣道的。
那么南传佛教得没得圣道?我没有去学南传佛教,但是听他们说,就是他们说这个老和尚得阿罗汉了,说怎么知道呢?说是我进去,去拜见他的时候,我带着把伞,伞是在门外边,那么我进到里边来,那个伞就自动的随我进来了;他看这个老和尚有神通,就是得阿罗汉了。其实不见得,不见得。这个神通,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神通,就算是真有神通,也不是一定是得圣道。因为你若有点禅定,也就会…
《排毒要修四念处》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