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排毒要修四念处▪P2

  ..续本文上一页有神通。有了禅定,也要修神通才有神通,不修神通呢,也有类似的神通。得了禅定以后,不修神通,没有神通,但是有类似的神通。所以这就是表示他有点定。有定,不见得是得圣道。

  

  我刚才说了,得定还是凡夫境界,要得到般若的智慧,才能见第一义谛,那是圣人,那是圣人了。只是得禅定,不见得是圣人。所以南传佛教,若是南传的比丘,这样传说,告诉我们北传的人,说是这个老和尚得了阿罗汉了。说是由什么得了阿罗汉呢?因为有点神通。那可见这个比丘,传这个话的那个南传比丘,他是平常人,他教义都不懂,他不是阿罗汉,他也不是圣人。那可见南传佛教,也和我们北传佛教有同样的问题,就是教义的学习不是很普遍。就是少数人有一点教义,多数人还是不能的。那么这是说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有相似的地方。

  

  但是现在我们说(我们还是不要说太远了):「涅槃离心意,唯此一法实,观世悉虚妄,如幻梦芭蕉」,那么除了涅槃以外,其他的一切的事情是怎么样情形呢?佛告诉我们,观察世间其他的一切有为法,都是虚妄的,都是不真实。这个不真实这句话呢,它主要就是一个无常。你看它很美,到时候它又变成一个丑陋的;不像你最初想的那么好,就是虚妄的,不真实的。「如幻梦芭蕉」,就像幻术所变的事情似的,像梦中的境界似的,像芭蕉树似的,都是不真实的。我们不应该有这样的希求,希求这些虚妄的事情。希求虚妄的事情,你到时候成功,它又变化了,你受它欺骗了。不如我们唯一的希望,就是希望得涅槃,应该这样。得涅槃这件事呢,就是两条道路:第一条道路就是禅,就是修戒定慧,戒定慧直接可以到涅槃那里去。那么我这个话又好象不恭敬,但是我照实说;如果你真学学教义的话,你可能和我的想法一样,我们今天,我们多数不能学禅,我们不能学禅。

  

  什么叫做不能学禅?什么叫做禅?我刚才说,就是修我空观、法空观,这就是禅。但是《金刚经》上有一段:「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一段文说的什么?这一段文说的念佛三昧!《金刚经》是主张念佛的,就是念佛三昧。但是我们今天谁这样念佛了呢?我看提倡这样念佛的人也不多。我们都是提倡念阿弥陀佛名号。为什么这样?因为念阿弥陀佛名号比较容易,比较容易。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念《阿弥陀经》,念阿弥陀佛名号,比较容易。若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样子呢,那不容易了。有什么不容易?要经过学习。不学习,这几句话,这一段文不大容易懂。

  

  那个《六祖坛经》上,那一位叫什么禅师?他来跟六祖大师学禅的时候,六祖大师问他:「什么物?恁么来?」他回答不上来。这个《六祖坛经》本身没有详细说,在其他的语录上提到,他参了八年以后才回答这个问题;就是后来他能回答这个问题了,他向六祖说,我今天可以回答这个问题。那么六祖说:「什么物?恁么来?」那么他说是:「说似一物即不中」,回答这个问题。但是我在想,如果你若是学习了《金刚经》的话,我看不需要一个钟头就可以回答,就能回答这个问题。那我这么想,也可能是六祖学了《金刚经》,但是他回到光孝寺?还是南华寺?他没讲《金刚经》,所以来的人,没有那么快。

  

  我们若是按照《金刚经》这一段文去学习呢,那也是念佛,但是那是不同了。那就是禅了,就是禅了,「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那成功了,就是得无生法忍了,就是圣人了。但是我们今天,我看很多的善知识不提倡这个念佛法门,就是因为…就是所谓难吧,就是这么说吧!那么我们不愿意学习佛法,那怎么样到涅槃那里去呢?念阿弥陀佛名号。这个《阿弥陀经》说执持名号;执持名号,它没有用念佛两个字,用执持名号这个字。「若一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乱」,用执持名号这句话。

  

  这个《观无量寿佛经》后边那个下品下生,当然他造了很多罪那个人,但是遇见善知识说,劝他念佛,但是他不能念佛,劝他念无量寿佛。这一段文怎么讲?这一段文我在想应该这么讲:头一段话说是念佛,是观想念佛;或者是你念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也是念佛;或者是念阿弥陀佛的功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十号的功德,念佛的功德。如果你这样念不来呢,你念佛的名号。那段文可以这么讲。如果不这样讲,怎么讲?不这样讲,就有一点不是太明白。不过我们现在,这个用词,用这个语句,就不是那样意思。就是念佛名号也是念佛,也用这个字,也是用这个字。和《阿弥陀经》,这个用语上不大一致。不过这样子,我们也习惯了。我们说念佛,就是念阿弥陀佛名号叫做念佛。我们只有这样做。这样做也好,我们如果能够一心不乱,心不颠倒,那么我们就可以往生阿弥陀佛国。到了阿弥陀佛国,就成功了,那是决定是正定聚,所以还是好嘛,还是很好!

  

  这样讲呢,我向各位坦白我的想法:我向方丈和尚、向慧天长老、向各位同学忏悔,我是从开始出家,所住的庙,这些大和尚,都是劝人念阿弥陀佛名号,求生净土的。但是我不断地学习佛法,后来我的思想有点转变。我思想转变,我这几年我没有去弘扬念阿弥陀佛法门,我没有,我弘扬四念处法门。四念处也可以说就是禅了。我弘扬禅,我没有弘扬念阿弥陀佛的净土法门,我没有做这个事。我有什么理由这样做呢?其实,这个事情都是摆在眼前,事情是摆在眼前的,没有什么秘密,我们很容易就看到,看到这些事情。看到什么事情呢?我们内心里面的贪瞋痴,能不能调伏?能不能调伏这个贪瞋痴,叫它无贪瞋痴?我看很难,很难调伏。我们若是有道心的话,有向道的意愿的人,我们很诚心地念阿弥陀佛,稍好一点。但是,不能调伏,这个贪瞋痴还是在动。不要说是严重的事情,就是轻微的事情,你心不动吗?可以不动吗?我就是不要讲道理,我就是呵斥你、骂你、毁辱你,你心能不动吗?能不能?我看不能,不能不动,心里还是动。心里若是动的时候,这件事,我认为就不清净,就是不庄严,不庄严了。

  

  怎么样才能调伏烦恼呢?一定要修四念处。修四念处,当然有北传的四念处,也有南传的四念处;北传就是大乘佛教的四念处,南传就是小乘佛教的四念处。小乘佛教的四念处,我感觉我们也应该学习。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还是很有力量的。什么力量?能调伏烦恼。我们观这个身体是臭皮囊,我们欲心就不动。你若观这个不净观有一点相应,不要说成功,有点相应的时候,我们看见女人心里不动。心里不动就清净了,心清净,清净。这是第一个念住,观身不净。

  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观法无我,你若常常这样修观的话,贪瞋痴都不动了。说是我们现在的佛教也多数是有组织一个会,组织一个会,说是方丈和尚到期了,他任期满了,重选,选着我做方丈,我也不见得欢喜;不选我,我也不见得不高兴。没有这个问题,没有这个名利的问题,没有这个问题。譬如说是现在要选住持的时候,你什么理由,你投他一票?你有什么理由?因为他对我好,就是这个理由;就是这个理由,不对的。你要知道,他是能在这里住持,他这个人的品德好,他是真实能住持,能尽住持的责任的。(我不要说那么多)那我投他一票,我不管他对我好不好,而是他对全面的佛教会有贡献的,那我就投他一票。他对我不好,那是另一回事。你就会由理智来处理这件事,而不会因为他对我好,我投他一票,不会这样子的。为什么你能这样子,因为修无我观了。

  

  我也还有很多话,其实说出来是不好听,但是事实如此的,事实就是这样。其实我们……,少少的说一点:有一个人来我就害怕,为什么会这样子?你就是有我嘛!你若是修无我观,没有这件事。若是我们修四念处的时候,我们能够调伏自己的贪瞋痴,增长自己的戒定慧,那么这样的人来住持佛教,不是很好吗?他还真是能住持佛教的。如果贪瞋痴常常活动,他能住持佛教吗?这很明白的事情。

  

  但是今天的佛教我看,还是得要念阿弥陀佛。你想提倡四念处?没有人愿意修四念处,很明白的,为什么?第一个,修四念处第一个条件,你要学习经论。要学习经论,谁愿意学习经论?我看不是很多。就是想要学习,学习一点就好了,不想多学习。你怎么知道呢?你听他说话就知道了嘛!譬如他写出来的文章,你看!就是佛法学得不够,就知道嘛!那为什么不深入的学习?他不欢喜,他不欢喜。我们今天的汉文佛教就是这样子。这样的情形,不念阿弥陀佛怎么办呢?我看没有办法,念阿弥陀佛是最后的一条船了。最后的一条船,这一条船你若不愿意坐这条船,再没有船可坐了,没有船了。但是我看少数人还可以修四念处的;我们的佛学院里边,我们有的时候打禅七,有的时候…上课多,坐禅少。但是有的时候小参,发觉有些人发心,有些人发心学习佛法,发心修四念处,但是不是很多,是这样的情形。

  

  所以现在明白一点说,我们若希望中国佛教继续不断地能住持下去,那要修四念处才可以,要学习经论,修四念处才行。如果我们不学习经论,不修四念处,我感觉我们汉传佛教没有几天了,就完全灭亡了;不是别的人能灭亡我们,是我们出家人自己灭亡了。我说一个不成理由的事情,这个《宋藏遗珍》里边有一本书,叫做《瑜伽师地论义演》,这本书残缺了,就是不全,不全!但是剩下多少我看过,很好!它比这个窥基大师的《瑜伽师地论略纂》和那个《遁伦记》比它更详细,所以称为「义演」,更详细,说得很中肯,就是我们真是能得到它的话,但是就那么一点,不全,残…

《排毒要修四念处》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修四念处的重要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