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神通。有了禅定,也要修神通才有神通,不修神通呢,也有類似的神通。得了禅定以後,不修神通,沒有神通,但是有類似的神通。所以這就是表示他有點定。有定,不見得是得聖道。
我剛才說了,得定還是凡夫境界,要得到般若的智慧,才能見第一義谛,那是聖人,那是聖人了。只是得禅定,不見得是聖人。所以南傳佛教,若是南傳的比丘,這樣傳說,告訴我們北傳的人,說是這個老和尚得了阿羅漢了。說是由什麼得了阿羅漢呢?因爲有點神通。那可見這個比丘,傳這個話的那個南傳比丘,他是平常人,他教義都不懂,他不是阿羅漢,他也不是聖人。那可見南傳佛教,也和我們北傳佛教有同樣的問題,就是教義的學習不是很普遍。就是少數人有一點教義,多數人還是不能的。那麼這是說南傳佛教和北傳佛教有相似的地方。
但是現在我們說(我們還是不要說太遠了):「涅槃離心意,唯此一法實,觀世悉虛妄,如幻夢芭蕉」,那麼除了涅槃以外,其他的一切的事情是怎麼樣情形呢?佛告訴我們,觀察世間其他的一切有爲法,都是虛妄的,都是不真實。這個不真實這句話呢,它主要就是一個無常。你看它很美,到時候它又變成一個醜陋的;不像你最初想的那麼好,就是虛妄的,不真實的。「如幻夢芭蕉」,就像幻術所變的事情似的,像夢中的境界似的,像芭蕉樹似的,都是不真實的。我們不應該有這樣的希求,希求這些虛妄的事情。希求虛妄的事情,你到時候成功,它又變化了,你受它欺騙了。不如我們唯一的希望,就是希望得涅槃,應該這樣。得涅槃這件事呢,就是兩條道路:第一條道路就是禅,就是修戒定慧,戒定慧直接可以到涅槃那裏去。那麼我這個話又好象不恭敬,但是我照實說;如果你真學學教義的話,你可能和我的想法一樣,我們今天,我們多數不能學禅,我們不能學禅。
什麼叫做不能學禅?什麼叫做禅?我剛才說,就是修我空觀、法空觀,這就是禅。但是《金剛經》上有一段:「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一段文說的什麼?這一段文說的念佛叁昧!《金剛經》是主張念佛的,就是念佛叁昧。但是我們今天誰這樣念佛了呢?我看提倡這樣念佛的人也不多。我們都是提倡念阿彌陀佛名號。爲什麼這樣?因爲念阿彌陀佛名號比較容易,比較容易。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念《阿彌陀經》,念阿彌陀佛名號,比較容易。若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樣子呢,那不容易了。有什麼不容易?要經過學習。不學習,這幾句話,這一段文不大容易懂。
那個《六祖壇經》上,那一位叫什麼禅師?他來跟六祖大師學禅的時候,六祖大師問他:「什麼物?恁麼來?」他回答不上來。這個《六祖壇經》本身沒有詳細說,在其他的語錄上提到,他參了八年以後才回答這個問題;就是後來他能回答這個問題了,他向六祖說,我今天可以回答這個問題。那麼六祖說:「什麼物?恁麼來?」那麼他說是:「說似一物即不中」,回答這個問題。但是我在想,如果你若是學習了《金剛經》的話,我看不需要一個鍾頭就可以回答,就能回答這個問題。那我這麼想,也可能是六祖學了《金剛經》,但是他回到光孝寺?還是南華寺?他沒講《金剛經》,所以來的人,沒有那麼快。
我們若是按照《金剛經》這一段文去學習呢,那也是念佛,但是那是不同了。那就是禅了,就是禅了,「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那成功了,就是得無生法忍了,就是聖人了。但是我們今天,我看很多的善知識不提倡這個念佛法門,就是因爲…就是所謂難吧,就是這麼說吧!那麼我們不願意學習佛法,那怎麼樣到涅槃那裏去呢?念阿彌陀佛名號。這個《阿彌陀經》說執持名號;執持名號,它沒有用念佛兩個字,用執持名號這個字。「若一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亂」,用執持名號這句話。
這個《觀無量壽佛經》後邊那個下品下生,當然他造了很多罪那個人,但是遇見善知識說,勸他念佛,但是他不能念佛,勸他念無量壽佛。這一段文怎麼講?這一段文我在想應該這麼講:頭一段話說是念佛,是觀想念佛;或者是你念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也是念佛;或者是念阿彌陀佛的功德,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十號的功德,念佛的功德。如果你這樣念不來呢,你念佛的名號。那段文可以這麼講。如果不這樣講,怎麼講?不這樣講,就有一點不是太明白。不過我們現在,這個用詞,用這個語句,就不是那樣意思。就是念佛名號也是念佛,也用這個字,也是用這個字。和《阿彌陀經》,這個用語上不大一致。不過這樣子,我們也習慣了。我們說念佛,就是念阿彌陀佛名號叫做念佛。我們只有這樣做。這樣做也好,我們如果能夠一心不亂,心不顛倒,那麼我們就可以往生阿彌陀佛國。到了阿彌陀佛國,就成功了,那是決定是正定聚,所以還是好嘛,還是很好!
這樣講呢,我向各位坦白我的想法:我向方丈和尚、向慧天長老、向各位同學忏悔,我是從開始出家,所住的廟,這些大和尚,都是勸人念阿彌陀佛名號,求生淨土的。但是我不斷地學習佛法,後來我的思想有點轉變。我思想轉變,我這幾年我沒有去弘揚念阿彌陀佛法門,我沒有,我弘揚四念處法門。四念處也可以說就是禅了。我弘揚禅,我沒有弘揚念阿彌陀佛的淨土法門,我沒有做這個事。我有什麼理由這樣做呢?其實,這個事情都是擺在眼前,事情是擺在眼前的,沒有什麼秘密,我們很容易就看到,看到這些事情。看到什麼事情呢?我們內心裏面的貪瞋癡,能不能調伏?能不能調伏這個貪瞋癡,叫它無貪瞋癡?我看很難,很難調伏。我們若是有道心的話,有向道的意願的人,我們很誠心地念阿彌陀佛,稍好一點。但是,不能調伏,這個貪瞋癡還是在動。不要說是嚴重的事情,就是輕微的事情,你心不動嗎?可以不動嗎?我就是不要講道理,我就是呵斥你、罵你、毀辱你,你心能不動嗎?能不能?我看不能,不能不動,心裏還是動。心裏若是動的時候,這件事,我認爲就不清淨,就是不莊嚴,不莊嚴了。
怎麼樣才能調伏煩惱呢?一定要修四念處。修四念處,當然有北傳的四念處,也有南傳的四念處;北傳就是大乘佛教的四念處,南傳就是小乘佛教的四念處。小乘佛教的四念處,我感覺我們也應該學習。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還是很有力量的。什麼力量?能調伏煩惱。我們觀這個身體是臭皮囊,我們欲心就不動。你若觀這個不淨觀有一點相應,不要說成功,有點相應的時候,我們看見女人心裏不動。心裏不動就清淨了,心清淨,清淨。這是第一個念住,觀身不淨。
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觀法無我,你若常常這樣修觀的話,貪瞋癡都不動了。說是我們現在的佛教也多數是有組織一個會,組織一個會,說是方丈和尚到期了,他任期滿了,重選,選著我做方丈,我也不見得歡喜;不選我,我也不見得不高興。沒有這個問題,沒有這個名利的問題,沒有這個問題。譬如說是現在要選住持的時候,你什麼理由,你投他一票?你有什麼理由?因爲他對我好,就是這個理由;就是這個理由,不對的。你要知道,他是能在這裏住持,他這個人的品德好,他是真實能住持,能盡住持的責任的。(我不要說那麼多)那我投他一票,我不管他對我好不好,而是他對全面的佛教會有貢獻的,那我就投他一票。他對我不好,那是另一回事。你就會由理智來處理這件事,而不會因爲他對我好,我投他一票,不會這樣子的。爲什麼你能這樣子,因爲修無我觀了。
我也還有很多話,其實說出來是不好聽,但是事實如此的,事實就是這樣。其實我們……,少少的說一點:有一個人來我就害怕,爲什麼會這樣子?你就是有我嘛!你若是修無我觀,沒有這件事。若是我們修四念處的時候,我們能夠調伏自己的貪瞋癡,增長自己的戒定慧,那麼這樣的人來住持佛教,不是很好嗎?他還真是能住持佛教的。如果貪瞋癡常常活動,他能住持佛教嗎?這很明白的事情。
但是今天的佛教我看,還是得要念阿彌陀佛。你想提倡四念處?沒有人願意修四念處,很明白的,爲什麼?第一個,修四念處第一個條件,你要學習經論。要學習經論,誰願意學習經論?我看不是很多。就是想要學習,學習一點就好了,不想多學習。你怎麼知道呢?你聽他說話就知道了嘛!譬如他寫出來的文章,你看!就是佛法學得不夠,就知道嘛!那爲什麼不深入的學習?他不歡喜,他不歡喜。我們今天的漢文佛教就是這樣子。這樣的情形,不念阿彌陀佛怎麼辦呢?我看沒有辦法,念阿彌陀佛是最後的一條船了。最後的一條船,這一條船你若不願意坐這條船,再沒有船可坐了,沒有船了。但是我看少數人還可以修四念處的;我們的佛學院裏邊,我們有的時候打禅七,有的時候…上課多,坐禅少。但是有的時候小參,發覺有些人發心,有些人發心學習佛法,發心修四念處,但是不是很多,是這樣的情形。
所以現在明白一點說,我們若希望中國佛教繼續不斷地能住持下去,那要修四念處才可以,要學習經論,修四念處才行。如果我們不學習經論,不修四念處,我感覺我們漢傳佛教沒有幾天了,就完全滅亡了;不是別的人能滅亡我們,是我們出家人自己滅亡了。我說一個不成理由的事情,這個《宋藏遺珍》裏邊有一本書,叫做《瑜伽師地論義演》,這本書殘缺了,就是不全,不全!但是剩下多少我看過,很好!它比這個窺基大師的《瑜伽師地論略纂》和那個《遁倫記》比它更詳細,所以稱爲「義演」,更詳細,說得很中肯,就是我們真是能得到它的話,但是就那麼一點,不全,殘…
《排毒要修四念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