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排毒要修四念處▪P3

  ..續本文上一頁缺了很多。爲什麼會這樣子?我們不知道這是法寶,不重視這件事,就叫它在藏經樓上爛,叫那蟲子咬爛。後來有人發心的時候,已經殘缺很多了,少少的有一點。就從這件事看出來,我們出家人不歡喜佛法,這是第一。

  

  第二,這個《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說《大智度論》是一個注解,另外還有嘉祥吉藏大師他有個注解。我們看這個《大智度論》,我們讀這個《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很明白的說,很多地方不懂,你若看《大智度論》上的解釋,我們才能知道,哦!是這樣的意思,但是有的地方還是不懂。可是嘉祥大師,他是叁論宗的一位大德,那個時期,叁論宗,南北朝的時候,梁陳隋,宋齊梁陳,研究叁論的人多,那個都開了智慧的人,他們由前一代的高僧,一代一代的,展轉的這個大智慧境界。嘉祥大師呢,繼承了這個智慧,又重新作了一部注解,給這個《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做了一個注解。那麼再加上《大智度論》,那麼我們就可以貫通了很多很多裏邊的妙義,但是這部書也是殘缺了。那爲什麼殘缺呢?就是不歡喜佛法。

  

  《瑜伽師地論》算是唯識,這個《摩诃般若波羅蜜經》算是中觀這個學派的,都是很重要的經論,但是我們要依仗這些古德的注解,我們才能夠學習,但是都殘缺了,就表示不願意學習。那在藏經樓上給蟲子吃,隨它去了,關我什麼事!就是這樣子。所以我們今天看完了,看這部注解,無可奈何!有的那個亂,前後次第亂,再就是缺少了,沒有了,少少還是能有點幫助的,但是若有完整的不是很好嗎?就從這些事情看出來,很久以來我們中國佛教就衰微了。

  

  我再說一件事:我們佛學院最近有斷食的事情。斷食是有人領導,有老師領導我們斷食,不然我們自己不敢斷食的。她的辦法是這個,減食叁天,叁天能把這個食,日常的飲食,把它減,然後開始斷食,斷食七天。斷食七天,然後恢複飲食的時候有十天。那加起來就是二十天。那麼她說一個理由,爲什麼要斷食?她說個理由就是能夠排毒,排遣我們身體裏面的毒,這個毒從那裏來的呢?就是飲食,我們飲食有毒。我原來還想是牛奶是應該可以吃吧?她說現在牛奶也不可以吃。因爲什麼呢?因爲這個養牛的人,美國人養牛的人,他給這個牛注射荷爾蒙,就變了,這個牛奶也轉變了。所以我們若吃,對身體反倒不是太好,就有這個事情。那麼其他的還有很多事情,就是飲食裏面有毒,使身體裏面有毒呢,就容易有病。若斷食的時候,還有一些其他的方便,能排毒。那麼身體就健康。這件事,但是我想了一想呢,她這麼一說以後呢,我反倒不願意斷食。

  

  我的理由就是:我們身體裏面的毒,第一是從飲食來的毒,我承認這件事,第二個由我們煩惱來的毒,我們心裏面的貪瞋癡一動,瞋心一動就有毒,身體有毒。這個貪心一動,愚癡心動,高慢心、疑惑心、我我所這些煩惱一動,心裏就有毒,就有毒的!而這個毒,你斷食這個能排毒,能排多少毒?不能完全排,能排它一少分可以。這和醫生治病一樣,醫生不能完全治好你的病,只有一少分的可以治,還有一部份不能治。什麼辦法能夠排毒呢?就是修四念處。

  

  修四念處,修四念處我們能夠排除貪瞋癡的毒,能叫我們不貪瞋癡,貪瞋癡造的毒就沒有了。這個修四念處成功了的人呢,成功有兩種,相似的成功和真實的成功;相似的成功就是暖頂忍世第一,真實的成功,得無生法忍以後,這兩種。成功了以後,我們過去生,我們造過罪業,這個罪業發生作用的時候,也是毒。這個毒也能排,就是你若能得聖道的時候,這也是能排的,也能排毒。我說這個話,不是我隨便雲雲的,你看那個《高僧傳》,這個南嶽慧思禅師,他是被那個道士,用毒來傷害他,但是不能傷害,不能傷害的。在這個禅宗的人,這個達摩禅師也被人家用過毒,二祖慧可禅師,他們也有人用毒來傷害他,但是不能傷害。不過禅宗人寫的曆史,我不大相信,我不大相信。道宣律師的《高僧傳》我相信,因爲道宣律師他是個持戒的人,他不說謊話。這是真實的!禅宗有很多,他自己認爲這個非常圓滿,但是我一看就是虛僞的。禅宗的那些大德,有修行的境界的確好,是了不起,但是有些人,我沒有信心;不過這話不說了。

  

  我說這一段話的意思就是,我們出家人不要斷食,可以減食,減食可以。但是排毒是對的,但是不是斷食排毒,應該修四念處來排毒,應該這麼辦法,因爲它能排很多很多毒。其中另外還有一件事,我順便和你們各位說,如果你修禅定,修止觀達到未到地定以後,這個境界到那個程度了,我有病,我現在有病,這裏痛那裏痛,但是一入定,就不痛了。你不痛了,和沒有病一樣,但是出定就不行了,出定還是痛。這就是修止觀的力量很大很大的。但是修止觀力量很大很大,但是學習經論難。就是不願意,辛苦嘛!那個讀書,費眼力,然而聽別人講,又可能聽不懂。所以只好念阿彌陀佛比較好。若真實念阿彌陀佛呢,也不可思議。

  

  經論上說的得聖道的這個次第,就是聞、思、修。怎麼樣得聖道就是這叁個次第,一個聞、一個思、一個修,就是這樣子。那麼我們若要從這叁個次第來看,我們念阿彌陀佛是屬于聞,是聞的階段。思,我看不大合適,和思不合適,和修也不合適。但是我們念阿彌陀佛的時候,因爲這裏邊你並沒有去思惟苦、空、無常、無我,沒有思惟第一義谛嘛,所以不能說是思,只是念阿彌陀佛名號,這麼念,念是記憶的意思,就把這個名號,在心裏面相續地不斷,沒有其他的雜念。但是我們讀《阿彌陀經要解》,《彌陀要解》的時候,蕅益大師說到一件事,很重要這句話,就是你念佛的時候要有個願,持佛名號的時候與願相應;就是一方面念阿彌陀佛,一方面願生阿彌陀佛國。我們通常說是,念阿彌陀佛的時候,只是念,等念完的時候呢,我們回向,願生西方淨土中,我們一般可能是這樣的次第。但是蕅益大師他不是,他說你念佛的時候,你有願生阿彌陀佛國的願,同時要有願。同時有願,我認爲非常好,容易一心不亂。你念阿彌陀佛的時候,你同時心裏面有願,你心裏面妄念少,這個誠懇心容易發作。誠懇心來了,就更容易一心不亂。這樣子呢,還是屬于聞慧,這個思慧不相應。可是有一點,我思惟娑婆世界是苦,我不願意在這裏住,我願意到阿彌陀佛國去,也可以說有一點思慧的意思。

  

  但是你若念佛的時候,我們讀智者大師的《阿彌陀經》的注解,天臺智者大師《阿彌陀經》注解,那個一心不亂的時候,天臺智者大師沒有說那是念佛叁昧,沒有那麼講。蕅益大師呢,他說有兩個叁昧,有事一心不亂,一個理一心不亂,他這麼講。當然佛教是有這個理論,但是看《阿彌陀經》的意思呢,就是我的看法,就和蕅益大師不一樣;我的看法,沒有那麼深。因爲大本的《阿彌陀經》和《觀無量壽佛經》呢,那個念佛法門,比《阿彌陀經》,就是我們做功課念的《阿彌陀經》比這個深,它那裏面有念佛叁昧的意思,有得無生法忍的意思。而這個執持名號的這個小本的《阿彌陀經》沒有這個意思。所以蕅益大師那麼解釋,他解釋深了一點。

  

  並且我們讀玄奘法師翻的《稱贊淨土佛攝受經》,就是也是《阿彌陀經》,它那上又加上一句話,就是臨命終的時候要心不顛倒那個地方,玄奘大師翻的那一本加上一句,要佛的加持力,心不顛倒。那從這個地方看那個一心不亂,很淺的境界叫一心不亂。若得到事一心不亂,不要說理一心不亂,得到事一心不亂,還要佛加持嗎?那很明顯的不需要佛加持,你就可以一心不亂。

  

  那個蕅益大師說那個事一心不亂,那個事一心不亂要阿羅漢的境界才能成就的,要達到那個境界啊!我們從《大毗婆沙論》上看,初果聖人,他臨命終的時候,決定一心不亂;初果聖人有這個境界,何況阿羅漢呢?所以那個地方若解釋事一心不亂呢,這個地方和玄奘法師翻譯的《阿彌陀經》有點事情。但是若是兩個本對照的時候,鸠摩羅什法師翻的也有這個意思,也是有這個意思,也是有佛的加持的意思。

  

  若是你注意這句話來說呢,那個一心不亂很淺。就是我們念阿彌陀佛,就這樣念啊,心裏面不亂就是了,就是心裏沒有雜念和妄想,沒有,沒有妄想。但是若是再細分別呢,也有問題。哦!我自己念阿彌陀佛的時候是一心不亂,別人來打擾你,你心亂不亂呢?說我不念佛的時候,你心亂不亂?若我看那個意思,你不念佛的時候,心裏面也不亂;別人觸惱你,你心裏也不亂,這叫做一心不亂,不只是念阿彌陀佛,念的時候沒有妄想叫一心不亂,這是這樣。但是它有時間性,就是要一日一心不亂,乃至要七日一心不亂;就是你的一心不亂就是這麼長,一日一夜一心不亂,過了一夜就不行了,我認爲這麼解釋可以,不是說是一下子就一心不亂,盡未來際的一心不亂。蕅益大師他有這個意思,我認爲那麼樣解釋就是深了一點。當然,我們講深一點?講好,也好,也是好。但是若是講淺一點,我們容易做得到。我們念阿彌陀佛的時候,你不妨就是自己要求自己,我叁個鍾頭一心不亂;我念阿彌陀佛一心不亂,不念阿彌陀佛心也不亂,心就是沒有煩惱;你觸惱我,我也一心不亂,我還是一心不亂,不觸惱我,我也一心不亂。你自己要求我叁個鍾頭一心不亂,慢慢地增加,我一日夜,二十四小時一心不亂。譬如說我睜開眼睛的時候一心不亂,睡覺的時候也一心不亂。慢慢增加,增加到七日一心不亂,那就是不簡單了。

  

  那七日一心不亂,究竟是什麼境界?從教下來看什麼境界?我這麼看,就是最多是未到地定,沒有到初禅。這個若是到初禅的時候,會有什麼事情?到初禅的時候沒有欲了,沒有欲。說是也有人說念佛的時候,念得打成一片了,我聽鳥叫的時候也是念阿彌陀佛,我看那個草葉風一吹一動,也是念阿彌陀佛,處處…

《排毒要修四念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修四念處的重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