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四念處的重要

  修四念處的重要——妙境長老

  于公元一九九八年叁月二十八日至四月四日在慧日講堂主持禅七開示內容的摘錄。

  我們中國佛教,自從慧遠大師提倡淨土法門以後,淨土法門就在中國流行很普遍,很多人都學習淨土法門,雖然與古代人修的念佛法門有些不同,總而言之,仍是淨土法門。修淨土法門的確是好,我也願意修淨土法門。淨土法門的確是下手易而成功高,念阿彌陀佛很容易,你看,念阿彌陀經是很容易念,也很容易背。但是,你若讀摩诃般若波羅蜜經,你試一試就知道,不是那麼容易讀。讀大本的無量壽經,你會生歡喜心,看阿彌陀佛國依正莊嚴,你自然會發願往生阿彌陀佛國去,而且念阿彌陀佛名號的方法也比較簡單容易。但是,這裏面有問題,你有沒有問「雲何應修四念處?」、「雲何應修八聖道分?」,淨土法門就是大家都念阿彌陀佛名號,所以,大家都不問「如何修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大家也都不提出這個問題。明白點說,念阿彌陀佛的這個法門是容易,想要得一心不亂,雖似乎不是很容易,但還是比較容易。你真實誠懇念阿彌陀佛得一心不亂,不是太難,就恐怕你念佛時心裏仍想東想西,就不行。你要誠心製心一處的念阿彌陀佛,得一心不亂仍是有可能。但是,我看,真實得一心不亂的人不是很多。雖然是容易,我們仍是很難做到,這就是一個問題。

  我們修念佛法門,最後會如何呢?就是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可以往生阿彌陀佛國去,念阿彌陀佛名號的法門就是如此。但是,你臨命終時,必須心不顛倒,若心顛倒,就不行了。今天也有法師提出臨終助念的問題,助念也是有幫助。往生阿彌陀佛國去以後,又是如何呢?往生阿彌陀佛國以後,仍是要學習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要修四念處,修四念處因而得無生法忍,若根性利者,就快一些,若根性鈍者,就慢一些。若我們在這個娑婆世界,現在就修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分(叁十七道品),我們現在就修,會如何呢?如果你真能萬緣放下,而且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完全正常,那麼,你有可能現在就得無生法忍。對比起來,念阿彌陀佛的淨土法門是到阿彌陀佛國去得無生法忍,但是,你若修四念處,就是按摩诃般若波羅蜜經的四念處修行,就是現在得無生法忍,差別就是在這裏。或許有人會想,你何必那麼著急,何必現在就得無生法忍呢?到阿彌陀佛國去再得無生法忍就好了嘛!我也同意,到阿彌陀佛國去得無生法忍,也是很好。我看,還是隨自己的意,你願意現在就得無生法忍,你就萬緣放下、修四念處;如果你不能萬緣放下,我看,你還是念阿彌陀佛好!如果你不能萬緣放下,仍有塵勞的事情牽纏你,那麼,念阿彌陀佛的法門,你仍能修,很明白的,因爲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裏面說,只是你十念念佛,就能往生阿彌陀佛國。所以,你仍可以到社會去做事,你可以做很多事,只要每天抽出一些時間念阿彌陀佛,臨命終時就能往生阿彌陀佛國,這可以辦到。如果是修四念處,你不萬緣放下,就很難現在得無生法忍,此處仍有問題。

  但是,今日佛教的情形,學習經論的法師,雖然已出家,沒有塵勞事情的牽纏,他們卻也很少修四念處,仍是念阿彌陀佛。沒有修四念處,這件事,我的看法:對你個人來說,雖然念阿彌陀佛名號求生阿彌陀佛國去,是對的,成功以後是很好,但是,對于這個世界的佛法住持而言,仍是有問題。有何問題呢?你不修四念處,你就很難調伏你的貪瞠癡!心隨境轉,境界的色聲香味觸五欲出現時,有時是如意,有時是不如意,如果不是自己的如意,而是別人如意,你能受得了嗎?你的心就隨之而動,不是貪就是瞠,不是瞠就是貪。這件事,在佛教的立場來看,就是不莊嚴了。你往生阿彌陀佛國去是對的,但是,佛教在這個世界是不莊嚴。佛法是莊嚴,但是,佛法是靠佛教徒來弘揚,如果佛教徒不莊嚴,明白些說,不須要涵蓄,我對你沒有恭敬心,你對我也沒有恭敬心,因爲我看你就是貪瞠癡,你看我也是貪瞠癡,雖然我能講經說法寫文章,但是貪瞠癡一直活動,你對我會有恭敬心嗎?不可能的嘛!縱算是師父,徒弟也可能明白說出,師父你也是貪瞋癡,互相都沒有恭敬心,互相都不能和合團結,我們佛教就是如此,我這樣說,你們同意不同意?佛教在這個世界就會衰微了。如果你修四念處,就完全不同了。

  我們學習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觀一切法空,無我無我所,這個法門,你常常如此觀察,常向道上會,常向「觀一切法空,無我無我所」理會。誰來罵你一句時,你就觀察:這個音聲是因緣有的、是畢竟空的,罵我的人也是因緣有的、是畢竟空的,心就向畢竟空上理會,就不會生瞋心。你贊歎他一句「你是如何如何好」,他也是觀察:這是一個音聲,音聲是刹那刹那生滅,是畢竟空寂的,他也向道上理會,他不會想「這個人贊歎我,我是了不起啊!」,他不會如此想,因此他的貪瞋癡就不會活動。你的貪瞠癡長期不活動,你就有可能得無生法忍了,就是聖人了。

  我們學習唯識的法門,我感覺,學習時是難一些。如果我們學習「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爲假名,亦名中道義」,我們找個參考書看一看,可能就會明白,「一切法都是空的」,這句話不是太難懂。但是,你若學習唯識,「一切法都是自心的變現,一切法就是心的分別」,就不是那麼容易明白。但是,你若肯常常努力思惟觀察,你也會明白的,明白以後,就不可思議。你遇見一切色聲香味觸法時,你的心就向道上會,都是虛妄分別,沒有這回事,貪瞋癡立刻就不活動,也就是聖人了。

  所以,我們學習佛法,若能修四念處,學習「一切法都是自心的變現,離開這一念心,一切法都不可得」,你自己現在可能得無生法忍,同時,彼此間都會有恭敬心。啊呀,你這個人不得了!啊呀,你可能得無生法忍了!你常常靜坐,常常修止觀,別人看見你,心裏就生恭敬心,他心裏想,你可能是得無生法忍了!你常常自己修行,煩惱自然就不動,也是值得恭敬的,雖未得無生法忍,也是接近得無生法忍了,也是值得恭敬,我們佛教徒就容易團結和合。如果我們不如此做,表面上,雖然你贊歎我,我贊歎你,但是你的心裏沒有贊歎,很多的問題都會出來,我們佛教就不莊嚴。

  我看「佛法與科學」,前面有一篇胡適寫的序,胡適說一句話「早就不是那麼回事了!」,我們不要說胡適毀謗我們,我們自己反省一下,他說得對不對?我們要想一想,我認爲,他沒有說錯!所以,我們佛教徒要反省一下。如果我們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雖然是好,但是,你也要想一想,這個世界的佛教應如何住持下去?如果我們長時期如此不莊嚴,我認爲,我們佛教就要滅亡了,就會滅亡了。我看,這裏的佛教四衆弟子都有,我就說我們出家人,你到佛學院去學習佛法,初級班叁年畢業,高級班叁年畢業,然後研究所畢業,你能講也能寫,你可以做老師了,是的,也很難得很好,其實,能講經說法能寫文章,誰不會呢?一個在家居士,他大學畢業以後,在大學或中學教書,他想要寫佛法的文章,也是很容易,他要講經說法,也是很容易,不是難事。我們現在的佛學院裏面,很多還要請在家居士來講課,可能他對佛法未必有信心,他只是大學教授,就請他來爲我們講課,你看,莊嚴不莊嚴?

  所以,我有一個想法,可能與別人想法不同:自私一點也是對的!什麼自私?我學習佛法是爲自己修行的,我不是要爲你講的,這叫做自私。我學習這部經,是爲自己用功修行的,我的目的是這樣,修行以後就得聖道。我在佛學院講過課,我看見很多人都是載道之器,都是能得聖道,我看見很多在家居士,也都是能得聖道,但是,爲什麼未得呢?就是你未走這條路!你沒有這個私心,「我就是爲自己修行,來這裏修學佛法」,你沒有這個私心,你沒有這個念頭。如果你有這個念頭,我認爲,你能成就,你能得聖道。我們讀阿含經、大寶積經、大般若經,看出一件事,有的衆生聽佛說法,佛說法的當時,他們就得聖道了,還有些出家人結夏安居叁個月(九十天),就得四禅八定,得初果、二果、叁果,四果,當然也有些人未得,但是看出來,不是太難的事情,問題是你要努力,你若努力就會有成就。若你不努力,老是想要做師長,老是想爲別人講,老是想要發表一篇文章,心裏老是注意這件事,那就不行了。若你能注意自己修止觀,我認爲,就有可能。如果得聖道,得聖道的人,他難道不會寫文章嗎?我看,是不可能的事情。寫文章是智慧,如果他有智慧,寫文章就不是難事,他是能寫的。你看濟公傳,濟公的文章如何,他的文章是非常好。

  關于持名念佛的問題,我也贊成持名念佛,不要誤會我反對持名念佛,不是這個意思。我是主張,佛教徒修四念處能調伏煩惱,修四念處的先決條件,要學習佛法。除非你的條件不夠,那就無可奈何,如果你有可能,就應該多學習佛法,要有如此的條件,才能修四念處。假設今天是佛在世的時代,那就不用多學佛法,佛開示你半小時就夠了,你就可以修行四念住,因爲你隨時可以請問佛,所以沒有這個問題。如果你拜一個阿羅漢作師父,那也可以。但是,今天沒有這個條件,所以,你非要靠自己多學習佛法。多學習佛法對于修行四念住是非常重要,例如,觀心無常,如果你未學過無常的道理,你要觀心無常,你就觀不來。

  剛才有幾位居士說感覺功夫用不上,我順便答複這個問題,爲何功夫用不上呢?這有幾個原因,可能你的身體此時非常疲倦,所以你「止」不來,也「觀」不來;另外一個原因,你對于「止」、「觀」的方法並不熟悉,因此你無法「止」,也無法「觀」。身體的疲倦,你休息一會兒,精神就會恢複過來,這比較容易。但是,止觀的方法,你不清楚、不熟悉,就不可以,你一定要學習。如何學習呢?我于前…

《修四念處的重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普門品的啓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